朱麗娟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及國際貿易化新形勢影響下,我國企業經濟水平得到了提升,市場經濟體系也得到了完善,但同時也給企業發展帶來很多挑戰,市場競爭力越來越激烈、生產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等。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及核心業績管理則能夠有效提高企業生產力及競爭力,故很多企業都非常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并在該基礎上完善產生方式、管理模式及營銷策略,以提升企業核心業績能力,為企業創造最大化經濟利益。對此,本文根據相關文獻,對企業文化與核心業績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企業文化;核心業績;關系分析;問題及措施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能夠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因為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能夠有效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從而提高企業生產力,并打造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最終提高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如果在企業文化建設的同時,完善核心業績項目指標,并配套業績考核機制,不僅能夠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提高企業核心業績,為企業創造最大化利益,最終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由此可見企業文化與核心業績的重要性。所以下文先簡單概述了企業文化、核心業績,然后分析企業文化與核心業績的關系、以及存在的問題,最后分析了具體的措施及方法。
1企業文化的概念、特點及內容
1.1概念
“企業文化”簡單來說就是企業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綜合體現,具體來說就是由企業價值、意識形態、精神綜合而成。關于“企業文化”有以下四種說法:①五因素說:即企業文化由價值觀、英雄人物、習俗儀式、文化網絡及企業環境組成;②兩種文化總和說:包括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其中物質文化體現在生產實施設備、工具及技術等方面,而精神文化則體現在企業價值觀、信念、作風和習俗等方面;③群體意識說:是指企業員工群體長期實踐形成的思想、行為、意識、認識、情緒、意志及性格風貌等;④精神現象說:是指企業運營及發展中形成的最高目標、共同價值觀、作風、傳統習慣、行為規范和思維方式等,可通過相關載體展現出各種精神現象[1]。
1.2特點
包括社會性、民族性、滲透性、無形性、約束性、穩定性、柔軟性等特點,具體如下:
①社會性:很多企業的文化都是基于社會價值、社會文化建設而成,不僅蘊含了企業思想,還蘊含了企業所在地區的人文特色、風土文化、民俗等,已經成為社會產業鏈的一部分,與政府部門、企業投資方、企業員工等主體有機結合;②民族性:不同地區的人文特點不同,所產生的民族文化也不同,所以不同地區的企業在建設文化時都需要考慮到當地民族文化特點,將民族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故具有民族性特點;③滲透性:眾所周知,每到一個公司上班,前三個月都需要介紹公司培訓,整個培訓就是企業文化、價值觀及思想的滲透,滲透性非常強;④無形性及約束性:共同思想、價值觀念、企業制度及行為準則等都屬于企業文化內容,這些思想及觀念都是無形的,都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慢慢滲透給員工,讓員工自發性按照企業制度及行為準則工作;⑤穩定性、連續性和變革性:企業文化是要經過企業長時間運營、發展才能形成系統性文化體系,這意味著企業必須處于一定相對穩定、發展持續和不斷變革的狀態下才能建設起企業文化,故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及變革性;⑥柔軟性:例如長期經營活動中形成的共同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等都能夠在無形之中約束員工,長此以往不同部門員工之間就會形成統一的企業作風和精神,并遵守共同行為準則,讓員工感到一種、柔性壓力感[1-2]。
1.3內容
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具體如下:①精神文化:主要是指以企業精神為核心,結合企業生產經營規范、員工群體意識及加重觀構建的價值體系,不僅是企業的優良結晶,還是企業持續發展、健康發展的精神支柱;②制度文化:主要由企業法律、組織規范、管理制度等組成,能夠將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員工意識結合起來,以保證企業生產、經營及員工工作的規范性;③行為文化:包括生產經營、學習娛樂、教育宣傳、人際關系、文娛體育等方面的文化,直接關系到企業作風和精神風貌的形成;④物質文化:是以物質為載體形成的文化,諸如用于生產的機械設備、用于管理的辦公室計算機等,長時間使用都會形成獨特的物質文化[2]。
2核心業績的簡單概述
“核心業績”簡而言之就是企業經營中能夠創造最大利于的業務項目所以產生的業績,不僅能夠反映企業核心業務發展現狀,還能夠反映企業整體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直接影響企業資產盈利能力、負債能力、現金流動性等,是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等損益類報表的核心內容,所以企業管理、生產及運營都離不開核心業績,作為企業管理者及業務人員,必須加強績效管理,以提高核心業績,為企業創造更多經濟利益。
建立和完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能夠有效提高績效管理水平,促使業務人員提高核心績效,關鍵業績指標是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核心內容,英文全稱為“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簡稱“KPI”。企業生產中的三大要素為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其中勞動力最重要,所以勞動力成為主要的關鍵業績指標,正確統計、分析、預測勞動生產力指標,對于企業有序地組織生產、充分開發、合理利用人力資源有著重要意義[2-3]。
關鍵業績指標(KPI)具有標準比較鮮明、易于做出評估的優點,但也存在工作制定標準難度較大、缺乏定量性等缺點,需要結合“二八原理——‘20/80’”(一種管理原理,是指由20%的骨干人員創造企業80%的利潤),完善相應的考核標準,以抓住業績評價重心,讓關鍵業績指標的考核價值及評估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確定關鍵業績指標(KPI)時還需要堅持SMART原則,其中“S”代表具體(Specific),指績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標,不能籠統;“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績效指標是數量化或者行為化的,驗證這些績效指標的數據或者信息是可以獲得的;“A”代表可實現(Attainable),指績效指標在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可以實現,避免設立過高或過低的目標;“R”代表相關性(Relevant),是指年度經營目標的設定必須與預算責任單位的職責緊密相關,它是預算管理部門、預算執行部門和公司管理層經過反復分析、研究、協商的結果,必須經過他們的共同認可和承諾;“T”代表有時限(Time-bound),注重完成績效指標的特定期限[3]。
3企業文化與核心業績的關系
3.1企業文化建設是提高核心業績的主要途徑
調查發現,很多核心業績非常好的企業,都已經形成自己的企業文化,并建設了較為完善的文化體系,包括企業制度文化、行為準則、精神文化及物質文化都已經健全,為企業員工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及工作環境,提高企業員工工作積極,從而創造出更多核心業績,所以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也成為了提高核心業績的主要途徑。
3.2提高核心業績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
有文獻顯示,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企業生產、企業經營融合的產物,而核心業績管理則是企業生產、經營及管理的主要內容,所以核心績效管理直接關系到企業生產力、管理水平及經營能力的提升,故強化核心業績管理,提高核心業績能夠促使企業不斷提升自身的生產力、管理水平及經驗能力,最終形成企業文化,證實了提高核心業績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及目標。
3.3核心業績與企業文化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
核心業績也屬于企業長期經營業績,核心業績管理的關鍵要素有消費者要素、股東要素、企業員工要素,例如消費者需求、員工業務能力及股東資金投入等都影響核心業績,員工業務能力對核心業績的影響最大,故成為業績管理主要工作內容,很多企業都會通過激勵員工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及工作質量來創造更多核心業績。而核心業績管理所涉及的規則制度、行為準則等都屬于企業文化,所以核心業績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企業文化建設,故兩者是相互促進及影響的關系[3-4]。
此外,企業文化還是實現核心業績的重要思想保障、是創造核心業績不可缺少的精神紐帶力量。
4企業文化建設問題及核心業績管理問題
4.1企業文化建設問題
第一,對業文化認識有偏差,要么認為企業文化是萬能的,要么認為企業文化是無用的,夸大企業文化或者忽視企業文化。第二,只注重理論,忽略企業文化建設,并將企業傳統文化與傳統文化等同,沒有意識到樹立企業形象、品牌的重要性。第三,迷失了企業文化方向,數據顯示,一個企業轉移到其他地區或者國家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企業文化“水土不服”的現象,即企業文化與當地文化相互沖突,并在各種文化觀念沖擊下迷失方向[4]。
4.2核心業績管理問題
第一,很多企業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業務,很多業績都是由零散業務集合而成,這非常不利于企業核心產品研發,也不利于企業核心競爭力及市場競爭力提升,更不利于企業持續性發展。第二,核心業績管理體系及關鍵業績指標不完善,導致企業核心業務所產生的績效得不到有效管理及全面考核,影響核心業務人員工作積極性,同時也影響企業經濟效益[5]。第三,沒有將企業文化融入到核心業績管理中,導致核心業績管理與企業價值觀、發展戰略及文化背景不符,不利于企業員工凝聚力的提升,也不利于企業競爭力的提高,更對企業的良性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5加強文化建設及核心業績管理的措施及方法
5.1完善企業文化體系、核心業績管理制度
第一,企業管理者要重視文化建設,并積極參與到企業文化建設工作中,并在該基礎上配合相關部門強化核心業績管理;第二,要正確認知企業文化及核心業績,要了解到企業文化是提高核心業績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促進企業發展的關鍵,但也不能完全依賴于企業文化,而是要根據實際發展需要將企業文化與企業發展戰略、企業核心業務、管理、經營等融合;第三,要不斷完善企業文化內容,除了常見的制度文化、行為準則、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以外,還需要引入創新文化、誠信文化等,以豐富企業文化內涵,完善企業文化體系;第四,還需要基于現有的企業文化完善核心業務,并配套相應的核心業績管理制度及機制,以創造更多核心業績[6]。
5.2建立文化溝通動力系統和關鍵業績指標
5.2.1建立文化溝通動力系統
第一,成立例會交流會議機制。定期組織企業管理者及基層員工進行會議討論,會議內容主要有企業文化建設、核心業績提升策略等;第二,貫徹和落實工作報告制度。不管什么崗位的工作人員每個星期、每個月、每個季度、每年都需要進行工作總結,并寫成報告上交給直屬部門負責人或者管理者,對于核心業務人員還要求單獨編寫統計報表,包括業務量、業績額等,然后根據統計結果制定下一步工作計劃、業務目標,以保證和提高核心業績[7]。
5.2.2建立關鍵業績指標
第一,建立業務考核指標。包括每天、每月、每個季度、每年的業務目標,然后業務人員根據目標制定工作計劃,從而創造更多業績;第二,消費者指標。是指擴展消費群體的指標,例如每天開發一個新客戶,一個月至少開發20個新客戶,成交量至少15單;第三,業績指標,如平均每天業績指標為10萬,每個月業績至少300萬,這樣企業核心業務人員才有動力去開發業務,創造業績[8]。
5.3加強綜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
第一,組建培訓小組,并建立人才培訓機制。定期進行核心業務人才招聘和培養,以打造擁有較強競爭力的核心業務人才隊伍;第二,強化新員工培訓工作,并定期對在崗核心業務人員進行業務技能培訓、企業文化知識教育及責任意識培養(包括業務技能、制度文化、行為準則等),以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文化素養及綜合能力,最終成為綜合型、應用型人才,滿足企業文化建設、核心業績管理人才需要;第三,面向國內外市場引進綜合型、應用型文化建設人才及核心業務人才,以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9]。
5.4將企業文化與核心業績管理融合
第一,速度文化融與核心業績管理的融合。要求員工在追求工作質量的同時,也要注重業務量的提升,要根據實際提升自己的工作效果,讓速度、時間及質量同步優化;第二,制度文化與核心業績的融合。要求業務人員尤其是核心業務人員必須嚴格按照企業行為規章及制度開展業務及工作,以保證工作的規范性及業績的有效性;第三,創新文化與核心業績的融合。不管是文化建設還是業務開發都需要堅持創新原則,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研發出好的核心產品及業務,才能建設其符合實際、符合市場競爭要求的企業文化;第四,學習文化、誠信文化與核心業績的融合。在開發核心業務時需要虛心向更優秀的企業學習新技術,并在現有的經驗及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以通過創新占據市場競爭優勢,同時還需要堅持“誠信”原則,任何業務開展都需要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及企業價值觀;第五,信任文化、共贏文化與核心業績的融合。企業要高度信任企業文化能夠應對外來競爭勢力,也要信任企業員工能夠創造更多價值,管理者要時刻保持與企業、企業員工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心態,以實現共贏[10]。
結語
總之,企業文化與核心業績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企業文化是提高核心業績的重要途徑、思想保障及精神紐帶力量,提高核心業績則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及目標。目前,我國企業文化建設及核心業績管理還存認識有偏差、重視度不高、核心業績管理體系及關鍵業績指標不完善等問題。因此,上文基于這些問題從完善企業文化體系、完善核心業績管理制度、建立文化溝通動力系統、建立關鍵業績指標、加強人才培養等方面分析了具體的文化建設措施、核心業績管理方法。
參考文獻
[1] 包晶冰. 中小企業企業文化和經營業績、員工滿意度的相關研究--基于浙江省中小企業文化實證研究[J]. 價值工程,2016,35(10):52-54.
[2] 郭凌曦. 文化距離對于企業并購后業績的影響[J]. 新商務周刊,2018(24):151-152.
[3] 孫磊. 淺析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的辯證關系[J]. 科學與財富,2018(18):193.
[4] 劉喜懷,葛玉輝. TMT團隊過程、企業文化對企業業績的影響[J]. 企業經濟,2015(10):31-36.
[5] 程志榮. 企業一流業績背后執行力文化的思考[J]. 企業文化(下旬刊),2019(5):20.
[6] 劉婕. 企業文化與企業經營業績關系解析[J]. 大陸橋視野,2014(6):25-25,27.
[7] 胡曉沁. 關于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的關系研究[J]. 商,2015(27):113-113.
[8] 高亞萍. “營改增”對文化創意產業企業稅負及業績的影響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D]. 浙江:浙江大學,2018.
[9] 毛祥虎. 建筑企業業績考核“12384”法的實踐與探索[J]. 鐵道工程學報,2019,36(7):100-104.
[10] 段海艷,李巖,郭凱. 文化創意企業債務融資能力、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J]. 會計之友,2020(4):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