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摘要】目的:對益生菌在兒童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中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方法:選擇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期間收治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兒童56例作為臨床觀察對象,按照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8例,對照組進行常規的干預措施,觀察組在常規干預治療的基礎上聯合益生菌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經過益生菌治療后,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患兒的平均排便次數減少(P<0.05),而且腹瀉持續的時間要明顯短于對照組(P<0.001)。結論:益生菌治療兒童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臨床療效滿意,能夠有效地減輕患兒腹瀉的癥狀,縮短腹瀉持續時間,減少患兒痛苦,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兒童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益生菌;防治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在使用抗生素后出現的常見并發癥的情況,在兒童中非常的常見,患兒主要表現為發熱、腹部不適、腹瀉等癥狀,并發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后患者的增加原有疾病的康復時間,相應性的增加醫療費用,嚴重者可出現脫水、腸道菌群失調等情況,在治療上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隨著醫療診治手段和相關指南對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研究逐步深入,益生菌在治療兒童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上有一定的療效,可以調節腸道內的菌群,使AAD導致的損傷盡快恢復[1]。本次研究就對益生菌在防治兒童抗生素相關性腹瀉進行了療效觀察,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期間收治的與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患兒5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童30例,女童26例,入選標準:①患兒年齡在3個月至14歲兒童;②患兒腹瀉前均應用抗生素≥2d;③患兒入院前均未使用微生態制劑;④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參與到本次研究中。排除標準:①患兒病情危重;②患兒有其他消化系統疾病;③患兒營養不良;④合并有其他系統慢性疾病者。隨機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兒28例,經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
對照組:患兒入院后根據患兒病情、癥狀等表現進行疾病健康教育,合理規劃飲食、及時補液等常規干預措施,口服蒙脫石散,按照年齡調整藥物用量,小于1歲者每次1/3袋,每天3次,1~2歲者每次半袋,一天3次,2歲以上兒童每次1袋,一天2~3次。用50ml溫水沖服。觀察組患兒在常規干預措施下,使用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每次0.5g,一天2次,直至患兒出院。對比兩組患兒在治療第1、4、7天排便情況。
1.3評估標準
在患兒入院后對患兒的基本信息進行記錄,采用Bristol糞便評估量表(BSS)記錄患兒每日排便次數、腹瀉持續時間等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本文采用SPSS V15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計量用數據率以(±s)表示,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兒經過益生菌治療后第一天、第四天、第七天平均排便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統計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且觀察組中平均腹瀉持續時間要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表1。
3? 討論
自2011年以來,中國衛生部改革了抗生素的臨床使用。經過幾年的有效實施,我國抗生素使用頻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國內抗生素使用頻率與國外報道仍有一定差距。特別是第三代頭孢菌素等廣譜抗生素在中國兒童中的使用仍然很高,尤其是兒童,與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發病率為16.80%~70.59%(僅對我國住院兒童進行調查)[2]。相關專家通過對兒童AAD的發病機制進行了研究,其與使用抗生素后導致的腸道內菌群失調,增加條件致病菌的感染,另外像紅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等抗生素可以直接刺激腸道導致腹瀉。患兒腹瀉常表現為稀便、水樣便,嚴重者可導致患兒出現脫水等癥狀,威脅患兒健康[3]。兒童AAD的治療原則就是停用抗生素,補充益生菌以保證腸道內菌群平衡,且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通過本次對56例AAD患兒進行臨床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28例患兒使用益生菌治療后第1、4、7天平均排便次數、腹瀉持續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這也就能夠說明益生菌能夠有效地控制兒童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臨床癥狀,恢復腸道菌群平衡,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與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小玉,邵慶亮.益生菌治療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21,27(20):4076-4080.
[2]鄭躍杰,武慶斌,方峰,等.兒童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診斷、治療和預防專家共識[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21,36(06):424-430.
[3]汪斌,石紅,吳慶敏.益生菌防治兒童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20,17(28):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