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木堂
教師的應變能力是指其在教育教學中,面對各種始料不及的棘手問題,能夠熟練地運用教育教學規律,機智地變換教育教學方法,靈活而不呆板、巧妙而不生硬地作出處理,并對學生進行因勢利導、因材施教的能力。
應變并不意味著情況變化了可以放棄教育教學原則,隨意改變教育教學計劃、降低教育教學要求,而是根據變化的情況,觀念、方法、手段都要作相應的變化,及時、果斷、能動地駕馭教育教學工作,變被動為主動,化消極為積極。
教師處理突發事件,既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又需要有敏捷的思維品質和嫻熟的教育技巧;既要對突發事件作出迅速準確的分析和判斷,又要有一定的膽識和決策能力。這些都是教師應變能力的必要基礎。具體說,教師應變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當怒不怒的自控能力。
突如其來的偶發事件,很可能令人十分惱火,或搞得教師措手不及。此時,教師的頭腦一定要冷靜,要有當怒不怒的自控能力,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千方百計不能動怒發火。須知咄咄逼人的震怒、粗聲大氣的訓斥、尖銳刻薄的嘲諷、粗暴野蠻的體罰,并不能顯示出教育的威力。
二、準確快速的判斷力。
突發事件出現后,便要求教師迅速選擇正確的方法予以解決,這種選擇來源于教師對突發事件原因的分析和判斷。準確的判斷是教師應變能力的基礎。
突發事件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偶然性,但是,總還是有這樣那樣的原因。像有的意外傷害事故是由于學生好勝、逞能、愛表現自己而造成的;班級里丟失錢物并不一定是具有不良的偷竊動機,而可能是因為青少年開玩笑所致;有些突發事件是由于某種潛伏因素的作用,在一定的場合爆發的結果,偶然中深蘊著必然。如師生的“頂牛”事件,不少是因以往師生中發生矛盾而未能很好解決的結果。有的突發事件則是由于學生本身不良道德動機所致。因此,突發事件發生后,教師必須在短時間內,對事件的原因進行周密地調查分析,做出準確的判斷,并預想不同的處理方法和可能產生的后果,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
三、審時度勢的應變能力。
變通是應變能力的最主要特點。教師面對突發事件,并根據對事件原因和影響學生思想、道德、行為變化發展的各種因素的分析判斷,采取相應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變通即根據變化了的情況,而變換教育目標,變換教育角度和方法。如變指令為參謀,變對立為友善,變貶抑為褒揚,變直截了當為迂回,等等。在運用語言藝術上,有的教師采用直話彎說,急話緩說,硬話軟說,正話反說,嚴話寬說等變通方法也十分可取。總之,變通的要訣是避其鋒芒,欲揚先抑,欲進先退,變換角度,以智取勝。在處理突發事件的過程中,離不開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在啟發自我教育時,就應以長善開路,使反面文章正面做,待創設了“通情”的心理氣氛后,再選擇準時機借題發揮,使之在融洽的氣氛中“達理”,幫助其“救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