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富
摘 要:“好奇心”是學生創新的潛在動力,是創新的萌芽。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必須要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能夠巧妙設疑,制造懸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發學生的有效思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巧妙設疑;問題意識;提升素養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南宋哲學家陸九淵曾說過:“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意思是:讀書做學問就怕發現不了問題,只有帶著問題學習才能進步,“疑”乃學問之始,創新之本。因此,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而且要學會求知,成為發現問題的探索者,知識信息的反饋者,學習目標的實現者和成功者。同時也需要教師不斷探索,轉變教學觀念,學會培養“問題”學生,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成為“問”與“學”的主人。
一、導課設疑,在充滿懸念的情境中發現問題。
結合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教師在導入新課環節設計新穎、富有吸引力的問題情境,制造矛盾沖突,設置疑境,能使學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要解決的問題上來,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的濃厚興趣,促使學生產生疑問,提出問題。
例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漢字變形、動物變形等諸多“變形”現象后,提出“分數能不能變形”這個問題。學生一下就來了勁兒,提出了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分數可不可以變形?分數會怎樣變形?分數變形有什么用呢?這樣通過“激疑”,打破了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使學生充滿熱情地圍繞這幾個問題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位置上。
二、課中設疑,引領學生質疑關鍵問題。
愛因期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在精心創設情境、設置問題懸念,造成學生思維沖突后,應引導學生積極在課堂中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高問題意識。
1.針對預習時遇到的問題引發質疑。
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必然會發現一些數學問題,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將這些問題在課堂中提出來,成為課堂的探究素材。如在預習《長方體與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后,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為什么要用長寬高這三個數據相乘?”的問題。我將學生的問題拋給全班學生,讓他們聯系擺方塊的過程,思考長、寬和高的含義,思考長與每行擺的塊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寬和高又代表什么?通過這樣的質疑活動,使學生真正理解體積公式的本質,解決了預習中遇到的關鍵問題,達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2.在知識的關鍵處設疑,引發學生有效思考。
對于每節課的知識的關鍵處與難點問題,教師要剖析它的本質,究竟重點與難點在哪,學生為什么不好理解,找到要害處,對癥下藥,設置關鍵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使問題迎刃而解。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教師先讓學生嘗試畫圓并展示作品。發現有的學生畫得很圓,而有的學生沒有畫成圓。教師按預先設計的方案向學生提出質疑:
師:觀察這幾位同學畫的圓,你有什么問題想提?
生:“為什么有的同學可以畫的很圓,而有的學生畫的不圓甚至沒有成功?”
師:是啊,問得真好,那么誰會回答這個的問題呢?
生1:他的針尖動了。
生2:他的兩腳尖距離變了,沒有固定住。
師:回答得真好,說明畫圓時應該注意什么?
生:圓規的針尖要固定住,兩腳間的長度也要固定住。
師:那么為什么有的同學畫的圓大些,而有的同學畫的圓會小些?
生:是因為圓規兩腳間的長度不一樣。
……
像這樣,學生在教師預設的疑問中積極思考,并不斷產生新的問題,從而豐富了對“定點”——圓心及“定長”——半徑的表象,對“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確定圓的大小”這一難點知識的理解就相當到位。
3.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設疑,引發學生在比較中提出問題。
教師要善于讓學生在自主獨立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方法,展示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個性化,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思路,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同時要積極引導學生對不同方法進行比較,找出內在聯系,在比較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要注意鼓勵學生不盲目迷信權威,要敢于質疑與評價他人的方法。多讓學生談一談“你同意他的方法嗎?”、“你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么?”、“這種解法有沒有問題?”等等,克服隨大流的現象。
三、課后留疑,讓課堂成為問題的新起點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的是問號”。教材各章節間都有必然的聯系,一節課的知識既可以看成上一節課知識的延續,也可以是下一節課知識的序幕。因此教師可巧妙結合教材的新舊連接點,產生新的矛盾,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為下一節課的教學做好準備,激發學生對后繼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課尾,我讓學生回顧漢字“京”的變形,想想“京”字為什么要變形?變形的目的是什么?
生:“京”字變形是為了能夠體現北京奧運的文化韻味。
師:很好,小刺猬的變形又是為了什么?
生:小刺猬的變形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師:那么,今天我們學了一節課的“分數的變形”,它又是為了什么呢?
生:(大膽展開想象)
1.可能是為了產生更多的分數;
2.可能是為了比較;
3.還可能是為了計算方便;
……
師:你們的想象真是太豐富了,下一節課我們就來解開這個謎吧。
這樣結尾既總結了教學內容,又為學生自己探索知識埋下伏筆,使學生在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思維得到進一步的飛躍。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通過精心“設疑”去助燃學生思維之火,充分調動學生思維,讓他們善于發現問題,勇于提出問題,積極投入到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探究活動中去,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高娜.小學數學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J].名師在線,2021(06):75-77.
[2]顧成媛.“問題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的培養[J].教師,2021(0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