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華
摘 要:詩歌文化是我國五千年文明史傳承和延續的重要組成,同時也是文化發展的瑰寶。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大量的經典詩歌作品,這些作品可以為學生提升藝術及文化修養,對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和思想品質發揮重要作用。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之一。本文針對當前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詩歌作品特點,闡述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策略與方法,供各位讀者參考借鑒。
關鍵詞:詩歌教學;小學語文;古詩詞
顧名思義,詩歌即詩詞歌賦。它不僅包括了傳統觀念上的古詩詞,同時也包含古代經典詞作品以及近現代優秀的詩歌作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對學生語文基本知識的講授,從更深層次而言,學生應當通過知識學習提高自身對文學藝術和文化的理解,強化綜合能力提升和人格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詩歌教育在審美教育和藝術情操培養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創設情境,強化對背景知識的滲透,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蘊藏的深意
教師在授課中,應密切關注詩歌本身創作的年代和背景,并將詩歌背后的文化知識以小學生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通過情景教學,讓單一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而有張力。例如在講授《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通過多媒體課件等形式,為學生展示廬山景色和瀑布的雄偉壯闊,以此營造一種置身其中渾然不覺之感。同時這首詩所描繪的也是一個動態過程,從遠處的陽光下香爐的裊裊青煙,由遙看瀑布到逐漸走近,最終看到了飛流直下的壯闊,這一動態的景色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語言配合情境授課,為學生呈現出來,給學生以心靈上的震撼。
二、跨學科融合,將詩歌教學賦予藝術和音樂雙重魅力
由于詩歌的創作中蘊含了音樂元素,因此教師教學中可以嘗試借鑒音樂教學中一些合理和有效的方法,將詩歌的本意回歸,通過念詩和吟唱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音律間感受詩歌魅力,達到情感共鳴和藝術升華,實現詩歌教學的發展。例如在學習《游子吟》時,教師可以結合詩詞本身的意境,通過對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抒發,以有感情的吟唱為基礎帶領學生共同誦讀,并通過角色扮演,由學生分飾慈母和游子,帶動學生對作品內涵的理解。
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跨學科的融合,通過組織開展語文與音樂學科研討活動,分析詩歌作品的創作背景和題材,由音樂教室協助為詩歌的朗誦和吟唱創作背景音樂甚至譜曲,讓詩歌作品本意回歸,實現藝術與文化協同發展。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古典詩歌朗誦大賽”,讓學生發揮自身的藝術特長,用自己的理解朗誦和吟唱經典詩歌,評選優秀的詩歌傳承人,這種形式的活動可以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詩歌學習中,并以文化的創新帶動傳統藝術作品的延續流傳,實現學科多元化發展。
三、組織開展專題教學,讓詩歌作品整體呈現
專題教學的形式也是促進詩歌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師在組織開展詩歌專題教學時,可以采取以下的三種形式進行。
第一種是基于同一主題的詩詞進行對比學習,通過學習讓學生體驗和感悟該主題詩歌的共性,產生情感共鳴。例如針對描寫鄉村田園景色的詩《過故人莊》和《游山西村》,教師可以授課時結合情境創設,為學生打造鄉村田園風情,并結合兩首詩展現的田園風景由學生進行探討和分析,對比其中的異同,并感悟田園詩歌創作的意境之美。
第二種則是針對相同題材的詩歌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對詩詞所表達情感進行理解,發現該題材詩詞的共性和每一首詩分別具有的個性。例如以送別題材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結合《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以及《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詩進行理解和分析,通過對詩詞所表達的含義理解古人在送別親友時內心的依依不舍和深刻友誼,同時教師可以借助課堂表演活動,由兩位同學分飾送別時的作者和友人,以情景再現的形式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第三種專題則是基于同一位作者的不同作品進行剖析,首先闡述作者生平,對作者的人生經歷進行講授,之后為學生提供其不同時期創作的詩歌,學生結合作者背景,認識并理解詩歌所蘊含的意境。以辛棄疾為例,教師在講述作者生平經歷的同時,為學生呈現其創作的《清平樂·村居》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兩首詞同時呈現,由學生進行理解和分析,感悟作者在創作時內心所蘊含的情感。上述三種形式都可以作為專題詩詞教學的一個組織方法,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運用,實現詩詞的整體教學和關聯教學。
四、轉變教學角色,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課堂教學以講授法為主,教師講授學生聽課,在進行詩歌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進行角色互換,由學生來進行詩歌賞析和評價,同時借鑒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我來講故事”活動,通過一首詩的拓展和延伸,發揮想象力創作故事,并進行課堂表演,評委由學生進行,根據表演者的現場表現、對詩歌的理解和創作,以及詩詞靈活運用,評價其自主創作能力。這類活動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積極性,并實現思維發散的訓練,提升詩詞類課程的學習深度和廣度。
結語
詩歌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是小學生了解和認識古代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自身文化修養,實現自身綜合素養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徑。詩歌教學應抓住課程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學習思考能力,幫助學生準確得理解和認識詩歌,喜歡詩歌,最終實現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李素梅.感受詩詞魅力——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性策略淺談[J].小學生作文輔導(看圖作文),2019
[2].趙婷.淺談二十四節氣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結合——感受中國詩歌的抒情藝術[J].課外語文,2019
[3].閔越.讓孩子感受詩詞魅力——淺談小學語文詩詞教學[J].試題與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