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教育領域也有著很大的變化,為教育領域的改革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其中,高校的思政教育改革,不管是從教育內容還是教育的方式上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也使得高校思想教育的改革有了新的特點。同時認識到“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互聯網+”的優點和思政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只有正確把握方向,才能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此,本文將深入對"互聯網+"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進行研究,并給出有價值參考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教育改革;研究
引言
思政課程是高等教育領域構建學生優秀道德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思政課程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思想政治意識,而且可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雖然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受到高度重視,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限制,還存在許多缺陷需要改進。隨著“互聯網+”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的出現,“互聯網+”背景下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式層出不窮[1],為優化、發展和改革創造了便利的網絡條件。對于這種情況,社會發展對人才個性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1.“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特點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改革,使大學生的行為和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其中正面主要表現在:互聯網以其多樣化的交流平臺,使許多新事物出現在大學生面前,這也大大提高了大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2];負面主要表現在:網絡中包含的許多負面事物和觀點也被學生所認同,這進一步混淆了學生對正確價值觀的理解,削弱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無疑給正確價值觀的培養帶來了巨大挑戰。因此,要對正面多加以利用,最大可能的減少負面的影響。
2.“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困難
2.1思政課程權威性被削弱
思政課程主要以敘事教學的形式為主,內容比較繁瑣,知識過于依賴書本內容,使教學內容充實準確,但知識枯燥,導致學生對思政課程興趣不高,整個課程的教學效率低下。這種教學模式雖然有弊也有利,但在學生教育主題的環境下卻十分清晰,其思想體系和知識體系相對清晰,教學目的相對專一,有效地保障了教育者的主體性和權威性[3]。然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收集知識,而網絡上的知識更具趣味性,這使得學生更愿意在網絡上學習知識,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學習更深入。這種網絡特性使學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其主動性大大增強。他們從教育的對象轉變為討論的參與者和知識與信息的互動。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學生的思想掌握了輿論的大方向,教育者的教育引導減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毫無意義。
2.2思政教學的方向受到影響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發展態度,同時建立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生的思想道德標準。然而,互聯網出現后,隨著各種互聯網平臺的出現和應用,如門戶網站、自媒體、社交軟件等,個人接收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拓寬。同時,也為大家產生和轉發輿論提供了便利條件,每個人都有對時政工作直接發表意見的權利,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作用。多種價值觀的存在,困擾著學生正確認知取向的選擇,容易導致對社會的不滿,對職業發展和未來生活的困惑。
2.3思政課教學方式比較落后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思想政治課程教科書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基礎。雖然教學內容的質量得到了保證,但由于教科書的更高速度緩慢和缺乏一些案例在教科書中,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并不高。大多數教師都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來授課的,一些理論課的學生已經在中學時期接觸過了,但是,經典理論沒有結合生活發展的實際加以闡述,陳舊的案例、單一模式的討論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滯后,不利于滿足現代大學生的精神需求。
2.4教師隊伍建設素質不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學生的學習,學校工作和教師個人成長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這項工作對教學的整體質量的需求具有更高的需求。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要有良好的專業理論,高尚的道德情操,甚至對社會熱點和世界變化有敏銳的觀察力[4]。同時,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然而,一些大學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師對自己的工作定位不明確,并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在互聯網狀況下創新的能力,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教學改革的要求,這影響了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質量。
3.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徑
3.1對思政課教學的進行創新保持權威性
大學生的學習階段是比較自由的,所以很多學生都會比較放松,也會很容易受到網絡的思想。在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是教材和理論的接受者。他們在課堂教學中處于被動從屬地位,對思想政治學習麻木甚至抵觸。互聯網的開放性使大學生能夠獨立地表達自己的言論自由和討論話題,他們是信息的對話者,甚至是輿論的引導者,他們在網絡中找到了成就感,這也是影響高校思想政治課權威性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要因勢利導,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翻轉課堂、合作教學是很好的選擇。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思想政治課教學還應注重對時代發展和社會輿論問題的探討,結合社會群體、自媒體等一些熱點話題。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效果也得到了顯著提高。特別是教師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提供一些熱點優質的教學資源,滿足學生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這也促使學生認識到高校和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權威。
3.2利用思政課的優勢引導學生學習方向
有效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應善于運用各種模式和措施,幫助學生了解網絡的工具性和發展性,使學生對網絡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和利用,同時,逐步提高自身的網絡能力。然而,網絡資源內容的可信性仍然存在問題,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開拓者,思想政治教師需要對各種思想觀念有更深刻的認識。對于網絡上的一些資源,他們的歧視能力較強,因此,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為學生提供優質的網上學習資源。教師幫助學生正確、客觀地認識網絡的兩面性,在獲取信息的同時吸取好的部分鄙棄不好的部分,使學生不受負面信息和思想的影響,建立客觀看待世界、獨立思考的能力。
3.3改變教學內容確保思政課教學的先進性
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充分認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的,不僅要引導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也要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讓學生發自內心地認識到教材中的觀點,就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信息傳播的科學規律,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特別是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要注重與學生實際生活的關系,立足于學生的生活體驗,借助網絡來設置思想政治課的主題。對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采取碎片化的處理方式,使教學內容更加突出和鮮明,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學習的興趣[5]。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才能保證思想領導的先進性。在網絡時代,我們必須尊重和維護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和共享性,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網絡上的新思想和新觀念逐漸形成。教師應鼓勵學生有選擇地接受一些正確的思想和精神。此外,要解決傳統思想政治教學內容陳舊的問題,教師也要努力打破理論教學的桎梏,把思想教育與社會現實相結合。鼓勵學生運用思想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實踐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目標。
3.4提高師資隊伍素質建設工作
互聯網的發展在給人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挑戰。為了迎接挑戰,實現思想政治課對學生的引導和引導,教師應加強自身的業務能力。一方面,要將網絡思維與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理念相結合,利用網絡促進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的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拓展視野,更新教學觀念,實現知識結構的升級,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知識網絡時代的教學經驗,還要掌握一些特殊的能力,才能把傳統枯燥的思想政治教學活動變為生動的教學活動。它鼓勵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認識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并用所學內容指導學生的行為。
結束語
在網絡發展的趨勢下,學生獲取信息的機會越來越多。在網絡資源巨大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降低瑣碎知識的復雜性,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是優化當前教育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要立足于高校的實際情況。讓“互聯網+”時代紅利與教學改革路徑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思想教育水平,使學生更好地融入網絡背景下的社會生活,為新時代培養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劉艷霞、劉爽.“思政課”時政專題課堂實踐教學模式探析:以“十九大”專題學習為例[J].科技視界,2017(24).
[2]吳勇.“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模式探討[J].數字通信世界,2020(6):269+272.
[3]鄧書基.“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發展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7(S1):291-292.
[4]喬露.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考[J].現代交際,2020(10):196-197.
[5]王杰斯.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滲透審美教育探微[J].新課程研究,2019(31):71-72.
作者簡介:張亞娥,女,1979年,陜西白水人,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執政黨建設理論與實踐,職稱:政治經濟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