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科強
摘要: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我國越來越重視教育事業的進程。許多家長也逐漸轉變了傳統的教育理念,越來越認識到成績的好壞并非是決定一個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知道孩子的成長更重要的是有一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對此很多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也在積極的探索相關的教學策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參與度變得更高,從而對學生的整體發展起到正向的推動作用。鑒于此,本文筆者將從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核心要素、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策略這兩個方面來進行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核心要素
(一)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想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就必須要在教學中了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是在哪一方面,從而結合學生的興趣來進行教學,配合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這樣就可以達到雙向互動效果,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文學作品往往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思想,所以說老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資源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1]。
(二)培養學生語言能力
眾所周知,語言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閱讀能力。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的表達,更好地用文字來進行敘述。語言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要素之一,主要是從學生的情感體驗出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側重教導學生語言能力的表達,讓學生真正的領悟到語言的魅力。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策略
(一)將人文素養觀念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
在進行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要想實現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那么老師在教學時,就要讓學生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來幫助學生進行學習。課堂教學是語文學科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形式之一,教材中內容有助于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所以說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準確的分析語文的教學思維,并對課文的背景和情感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對學生進行解讀,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從而把握文學作品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2]。
例如,老師在講解人教版初中當中《紀念白求恩》這節課內容的時候,老師可以先讓學生通讀文章,并且給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段自由閱讀的時間,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文章的大致意思,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當學生閱讀之后,老師可以通過講述民族解放、共產黨相關的事件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故事的背景。從而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刻的體會到白求恩先生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所做出的的貢獻,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濃烈的愛國情懷,而且還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語文成績,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3]。
(二)靈活的運用教學資源,營造良好的人文教學氛圍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技術被應用在生活中,當然,這些技術也會被應用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這為老師在教學時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所以說在教學時,老師就可以多利用這些技術,來使自己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立體,使課堂結構得到優化。老師在教學時,要適當的劃分時間,靈活的去運用自己所掌握到的教學資源,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對所要教授的課堂內容中的場景以及人物進行塑造。這樣不僅可以方便學生更加直觀的去學習課本中的內容,還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精神情感上得到陶冶。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巧妙的設計導入環節來吸引學生能夠更快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此同時,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來表演課本上的內容,讓學生對課文所想要表達的主旨記憶得更加深刻[4]。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中《藤野先生》這一節內容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媒體來了解老師所要講述的內容,老師再在班級里模擬一個與課文內容相適應的時代環境。然后讓學生扮魯迅、藤野先生和旁白,用演出的形式變現出來。在進行表演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作品的背景,在表演的時候學生也會投入更加真切的感情。同時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記憶變得更加深刻。感受到我們當下生活在一個新時代來之不易,激發學生心中的愛國情感、創新意識,讓學生尊重科學、敢于改變。珍惜新時代下的生活,爭取為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三)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初中階段的學生,相較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身心發育已經比較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認知能力。因此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的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意識和學習方法,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平臺,讓學生可以進行自我展示。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切記,要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光讓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手段變得更加多樣化,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變得更加便捷、高效。對此,老師在周末的時候,對學生進行作業布置時,可以多布置一些具有探索信用開放性的作業[5]。
比如說,讓學生根據某一話題來進行社會性的調查,或者是讓學生運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對街上的人進行采訪,可以讓學生個人,也可以將學生劃分到一組來進行實地調查。通過調查也促進了學生與人交流探討的能力,這樣一來又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舉兩得。小組分工的形式,還可以鍛煉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又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從而在今后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就變得更加積極。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以了解到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從各個維度來進行。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的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體作用,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語文語言學習能力,將人文觀念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才能夠更好的帶動學生進行學習,從而實現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牟麗麗.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探討[J].當代家庭教育,2019(30):90.
[2]王海汐.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中學),2018(07):198.
[3]李永斌.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1(02):116-117.
[4]魏彩蘭.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探究[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1(07):28+30.
[5]殷殿元.基于核心素養與人文價值下的初中語文教學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20(4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