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麗
(福建省郵電學校,福建 福州 350007)
福建省全面開展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業水平考試(以下簡稱“學考”)以來,學業水平考試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錄取依據,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保障。中職物流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測試科目為物流基礎,考試內容以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規定為指導。對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操作能力的評價是學考測試的主要目的,為培養物流專業型人才提供有力的評價標準,有利于促進物流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發展。
為提升中職學生的自我認識程度,培養積極向上、努力奮斗的職業精神,通過考試達到推動學習、推動教學的目的,發揮考試的作用,本文以19級物流基礎課程為研究對象,總結教學中發現的若干問題,探索中職物流基礎課程的教學策略,為進一步提升物流專業人才的質量和升學做準備。
首先,大多數中職學生在選擇報考專業的時候聽取了家長的建議,對所學專業并不了解,學習積極性不高,無法很好地適應職業學校的專業課程的學習。其次,有部分中職學生由于性格、家庭因素等方面原因,在初中的時候叛逆、厭學或者學習能力不足,存在個體學習差異性較大,學習效果存差,甚至出現兩極分化的問題。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主要是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余時間沉迷手機游戲,作息不規律,聽課效率低下,在學考復習階段面對繁多的學習科目時學生容易自暴自棄,只有少數學生學習較為自覺,能合理安排學考期間學習計劃,進行有效的復習。
中職物流課程教學更突出實踐教學,只有將實踐和理論結合,才能在工作中發揮其作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一直占據主導,對學生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學習缺乏積極的探索思考,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不僅浪費大量的時間,而且學生個體本身就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教師不可能逐一進行教學,教學模式的單一化造成學生缺乏求知欲,學習與實踐相脫節,這就很難從根本上提升學習效率,獲取學習成果。如今的學生喜歡依靠科技來獲取信息和進行專業的交流,喜歡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認知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拒絕權威說教,信服理性疏導。
在教學過程中,為提高學生的知識認知程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職業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師需要認真地分析物流基礎課程學考大綱。
物流基礎課程考點主要包括四個教學模塊的相關內容,其中物流基礎、物流運輸作業、倉儲與配送是專業的核心課程,占學考總成績的80%。針對這一情況,首先,教師將學考大綱中的考點作為備課內容,對模塊進行細分,細磨考試大綱,列出需要講授的知識點,并把知識點梳理成文檔,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反復讀、看加深印象。其次,不斷完善試題庫及模擬試卷,為教學與學業水平考試提供高質量的試題庫資源。再次,從海量的信息資源中篩選出關于知識點的視頻動畫融入課程,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后,將專業理論融入相應的技能測試考點,加深知識的實踐應用,優化課程框架,為學考復習的順利開展提供教學參考。
信息技術正在加速教育的變化,作為新時代的老師,要緊緊抓住國家信息化發展的良機,以適應當前的時代和我們的教育對象。
2.2.1 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輔助教學
傳統的教學以課本內容為中心,對海量的信息化資源的篩選不足,無法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精確定位[2]。學考背景下的物流基礎教學環境,教師可以充分依托超星平臺搭建課程,建設專業課程PPT、題庫、微課等相關教學資源,通過現代信息交流工具實現教師之間的教學資源共享,同時更好地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查缺補漏;通過現代信息交流工具學生可以不受空間限制進行自主學習,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方便師生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現代信息技術可以使教學中加入倉儲操作軟件進行實踐教學,使得學生知識得以擴展與延伸,建立多維度的教學模式,將書本理論與技能操作相對接,教學與實際相結合。
2.2.2 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相融合。
教育的首要問題是教師要以“培養什么人”為根本導向,教師要結合專業特點對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不斷進行挖掘與提煉,并在此基礎上重新構造課程內容,將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有機融合。在物流基礎課程教學中,從物流的七大基本功能為基礎,深入挖掘思政內容,找準切入點,與專業內容融合,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實現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團隊精神、思想德育、服務社會、愛國情懷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講授配送作業時,通過視頻讓學生感受京東亞洲一號無人自動倉、菜鳥的智能機器人倉庫的物流運作,感受我國現代物流的科技,了解我國信息化水平的最新成果,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創新創業的精神。
物流課程內容綜合性強,有運輸、倉儲與配送、物流包裝、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方面,而中職學生學習能力兩極分化嚴重,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分層教學,部分學生對于學考內容中物流專業名詞的識記水平存在差異,在課堂上應適當地教授有效的記憶方法。
物流基礎的考核方式是閉卷考試,期末最終成績以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加權平均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評價方式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在對學生學業能力進行評價時,要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堂小測、課中提問、動手實操能力、團隊協作等綜合評價[1]。在教學中抓“典型”,立“榜樣”,對積極回答問題、學習態度端正的學生在課程上適時地表揚,并將學生每個階段的學習情況數據化、表格化,構建以過程性評價、階段性評價、結果性評價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發揮考試在教學中的應用,促進學生習得能力的成長。
2.4.1 正確認識學考的重要意義
班主任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向學生及家長做好學考政策的宣傳與解讀,向其傳達學考的重要性,說明該項政策對個人職業生涯的重大影響。教師與家長協同做好學生焦慮情緒的引導,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樹立信心為自己的目標而奮斗,為營造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打下基礎。
2.4.2 發揮班主任監督與管理作用
班主任與任課老師共同協作,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建立學習小組來營造良好的班風和學風,讓學生形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意識。及時記錄學生的成績,期末對進步最快的小組給予嘉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任課教師對部分后進生給予個性化教學,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產生良性的師生互動,以提高教學效果。
2.4.3 揣摩真題,形成學與練的良性循環
在備考過程中,持續行動,刻意練習。通過練習提高學生對練習與模擬卷的重視程度,發現自己的弱勢環節,發現哪些知識點還不會應用,哪些內容理解還不夠透徹,針對自己的不足,查缺補漏。考試大綱只規定了考試范圍,并未給出具體的考試內容,而且專業課沒有統一的教材,有些題目看似簡單,卻很容易出錯,如何將教材和考點進行聯系呢?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真題為范本,通過對考綱的解讀進行出題,理解命題專家的出題思路,走出思維誤區[3]。
以上是本人在物流基礎學業水平考試備考中的幾點見解和做法,職業教育進入了新階段,教師、學生都需要適應社會的發展,教師應以此為契機,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改變教學理念,及時調整策略,引導中職學生順應時代變化,以獲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