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園文化關乎現代學校的發展方向及路徑是推動學校發展的生命之魂。為此,霞浦八小因地制宜,建校兩年來,致力“文化育人”,通過創設環境、雅師、課程及課堂文化,引領師生博知廣學、積優至雅,“博雅教育”已在八小落地生根。
關鍵詞:博雅教育;文化育人;有效路徑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彎枝,能在外力的壓迫下彈出力量,體現文化的品性?!?019年6月,辦校伊始,霞浦八小深知校園文化關乎現代學校的發展方向、發展路徑,是推動學校內涵發展的生命之魂,即著眼于學校發展,根植于兒童立場,立足于傳承優良傳統美德,致力建設“博雅”教育文化。兩年來,學校嘗試通過環境文化、雅師文化、課程文化、課堂文化,培養、引領、塑造人,讓“博雅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一、 環境文化浸潤雅童
眾所周知,“孟母三遷”的典故道出了文化環境熏陶對于人發展的舉足輕重作用。不可否認,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對于孩子的發展同樣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那么,八小應該以怎樣的形式呈現學校文化,真正讓每位師生、家長內心向往,真正讓校園環境“潤物無聲”?兩年來,學校本著“創設孩子們喜歡的校園”的原則,本著書香氣質、科學素養、民族情懷、博雅人生的指導思想,本著校園處處是教育的理念,進行規劃、設計校園。
(一)動靜分區
學校教學區域與運動區域劃分明顯,教學區域營造靜謐濃厚的學習氛圍,設計特色的文化布置和豐富的生態景觀,足球場、羽毛球場等運動區域則以學校吉祥物為活動主體,設計了形式統一、內容多樣、活潑有趣的指示牌。
(二)主次有序
八小的校園文化布置以教學樓和中庭廣場為中心,突出書香主題,各個樓層分別以師生書法作品展示、書法名家勵志故事、書法名帖賞析、書法發展進程、筆墨紙硯等為主題進行布置,中庭設計了以書圣王羲之雕塑、洗硯池、書法石桌等為主的書法休閑廣場,營造濃厚的“寫好字、讀好書、做好人”的學習氛圍。
(三)格調統一
三座教學樓主體建筑墻面色彩一致,風格一致,功能一致,三座教學樓均呈現學校標志及“博雅”的識別符號或相關識別圖形,單體建筑樓體突出部分給以局部色彩變化區分,各建筑均采用統一命名方式。
二、 “雅師”文化培育雅童
毋庸質疑,“雅師”是“博雅教育”的基本保障。《學記·儒行》中稱教師為“儒”,“儒,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睘榇耍覀儚闹刑釤挸觥安┲獜V學、積優至雅”的校風和“博愛博學、儒雅典雅”的教風,打造氣度儒雅、言語典雅、舉止文雅的“雅師”隊伍,為學生的發展推波助瀾。
(一)實施博雅教師“四項工程”
第一,教師形象工程。通過開展師德演講比賽、評選最美教師等主題活動,樹立良好的八小教師形象;第二,教師健康工程。通過成立教工乒乓球俱樂部、開展教工汽排球比賽等,引導教師健康快樂地生活工作;第三,教師提升工程。引導教師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深刻理解“磨刀不誤砍柴工”,通過給每位教師贈書,定期開展讀書沙龍、交流讀書心得、開展三級常態課例教研等,向專家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同事學習,向學生學習,讓自己更專業,更敬業,更樂業;四是教師人心工程。我們通過工會平臺,充分調動教師參政議政,討論達成學校發展的共同愿景,明確共同努力的目標方向。通過以節日為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工會團建活動等,增強教師凝聚力,使全體教師強烈認同“學校興衰,我的責任”,進而打造富有正氣、大氣、底氣、靈氣的八小教師團隊。
(二)構建博雅教師“三三制度”
營造“專業第一”“教研第一”的教師成長氛圍,建立并實施教師專業發展“三三制度”,促進了教師專業立體化民發展。①設立教師專業發展“三級目標”,即新教師經過1~3年成為合格教師,青年教師經過3~5年成長為骨干教師,骨干教師經過5~10年成長為一線名師。②鋪設教師專業發展“三條路徑”,即練好教學基本功,掌握教學策略,提煉學科教學思想。③搭建教師專業發展“三個平臺”:第一,搭建學習平臺。學習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根本前提。為此,學校引導每位教師踐行終身學習的理念,成為終身學習者,并提供一切便利條件,倡導教師自覺學習,通過閱讀專業性知識,力求自我成長的“深”度;通過閱讀非專業性知識,力求自我成長的“廣”度;通過閱讀名家、名著、名篇,力求自我成長的“高”度。兩年來,學校建立微信讀書群,統一要求每位教師做到:因人而異定好讀書計劃;每天打卡讀書一小時;每月集會開好讀書交流會;持之以恒寫好讀書筆記。此外,學校還提供資金,給每師每學期50~100元用以購置圖書,鼓勵老師征訂教育期刊,博覽群書,通過閱讀,滋養心靈,提升力量,讓自己行走在教育的幸福大道上。第二,實踐平臺。重在落實“學、教、研、訓”四管齊下,引導教師在公開課中提升自我,引導教師在課題研究中突破自我,引導教師在反思中超越自我,引導教師在寫作中成就自我。第三,展示平臺。積極創造展示機會,立足本校三級教研網絡(年級組教研課、校級教研課、縣級及以上教研課),并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同時,每學期堅持開展評選“博雅教師、博雅團隊、博雅課堂”等活動,促進人才梯隊建設。
(三)成立“骨干教師工作坊”
走以骨干教師引領學科發展,推進青年教師快速、超越發展的師資建設之路。工作坊通過對學校教師的教學示范、研討指導,通過舉辦經驗分享、專題講座、備課磨課、課堂調研、送教幫扶等活動,形成學校核心教研團隊,助力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兩年來,學校“主動發展+輻射發展+團隊發展”教師隊伍建設模式特征顯現,促進了教師隊伍水平的整體提高。
三、 課程文化塑造雅童
課程文化是學生得以掌握知識、習得能力、健全人格以及豐富學習經歷等一切活動的精神產物,是學生主動學習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特有價值認同與價值追求,是學校辦學特色和個性發展的集中體現。“博雅”教育本著“以書雅言、以禮雅行、以藝雅興、以詩雅情”的課程理念,致力構筑具有校本特色“處方式”的課程體系:行規禮儀課程、興趣愛好課程和文化尋訪課程,通過課程達成“講雅言、修雅行、養雅興、育雅情”的培養目標。
(一)開設行規禮儀課程
霞浦八小的孩子多來自農村進城務工子女和全國各地的外來務工子弟,他們的父母都忙于生計,無瑕也無法勝任家庭教育,孩子們的行為習慣差,開設行規禮儀課程顯得尤為重要。行規禮儀課程就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思想教育的課程,兩年來,我們利用每周國旗下講話這一陣地,開辟禮儀小課堂,通過開展“學雷鋒”“三八節為媽媽洗一次腳做一個家務”等一個個喜聞樂見的少先隊活動,培養學生文明禮儀、認真學習的習慣、高尚的道德情操……讓每個學生“舉止文雅、談吐儒雅、心智高雅”,較好地提高了學生的文明素養,提升了校園的文明程度。
(二)開設興趣愛好課程
在對學生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教師專長,利用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有專長的家長、一路之隔的縣游泳館等校外教育資源,以年段為單位,按照低、中、高不同級別,開設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選修課程,如國畫、舞蹈、合唱、游泳、手鼓等社團課,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學校開設的各個興趣課程中選擇自己喜愛的科目進行個性學習,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釋放了學習壓力,又滿足了個性發展需求,解決了學生家長課余時間沒條件送孩子去校外興趣班培訓的問題。
(三)開設文化尋訪課程
霞浦八小地處新城區,周邊有豐富的社區教育資源,如福寧書畫院、全國文明村長沙村文創基地、縣氣象臺等。為此,學校因地制宜,開設文化尋訪課程,課程主要來自周邊這些獨特的社區教育資源,這些課程為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將來步入社會,較快適應社會服務創造了難得的機會。同時課程還能讓孩子們感受到家鄉的勃勃生機和欣欣向榮,培養孩子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無限熱情。
上述課程相輔相成,在八小,學生既要牢牢掌握基本的文化課程,又要學會基本的待人接物,真正落實“立德樹人”,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特色課程,參加不同的社團,參加不同的拓展性、發展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促使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學會知行合一,學會思考解決問題,學會與人合作,學會感恩,學會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道理,進而全面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 課堂文化引領雅童
課堂文化就是通過智慧型教師的教育智慧,構建富有生命力的有效課堂,從而形成一種理解、關懷與尊重生命,提升教師和學生生命質量的課堂文化。兩年來,我們從五個維度進行“博雅課堂文化”建構:一是打造教室文化。實驗班嘗試小組圍坐,營造舒適、科學的物理空間;二是打造班級文化。班級就是一個小社會,打造班級文化,以此創設學習伙伴之間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三是打造教學文化。轉變傳統的以教師講為主的教學范式,把課堂的時間、空間充分地留給孩子,重在鼓勵、引導孩子思考、表達;四是打造紀律文化。要求孩子們在課堂上做到“七個學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五是打造精神文化。倡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合作,進而實現課程教學的核心目標。
不難看出,五個維度看似獨立,又相互關聯,不僅關聯,又指向一致,都是“雅”字當頭,都指向培養自主合作這一核心目標。兩年來,我們積極探索以“博雅”理念引領、追求獨特的課堂文化。在自主學習上,我們重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一改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講”,推行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先試后教”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上,引導學生對照學習任務單,先自主學習、獨立發現問題,自覺思考、獨立解決問題,自發總結、獨立展示成果,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陣地,讓學習在課堂真正發生,讓孩子們會學習、會思考、會總結、會表述、會傾聽、會交往的六會能力真正從課堂帶得走。在合作學習上,我們則重在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和合作交往能力,通過小組圍坐,創設合作空間,通過制定“守規則、善傾聽、懂尊重”等合作規則,培植合作美德,長此以往,不斷提升了孩子們的自覺合作、文明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總之,“博雅教育”不僅是對孩子的培養,也是對教育文化的補充。在“博知廣學、積優至雅”大環境的熏陶下,學生身心合一、知行合一,逐漸成長為身體健康、情感和諧、心理完善的人。文化育人,正是“博雅教育”落實生根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曹景,黃曉迪.“童雅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廣西教育,2017.
[2]周載林.試論新課程改革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文化的構建[J].明日,2017.
作者簡介:陳云勇,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第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