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雯 李丹
【摘 要】本文將新冠疫情期間展現出的中國精神作為教育素材進行整合、凝練進而融入中職思政教育中,在把握中國精神價值認同的現狀以及中職教育的關鍵性的基礎上,提出將戰“疫”精神融入中職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引導中職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培養中職生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力者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精神 中職 思政教育 疫情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6-0029-02
中職教育階段是中職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中職生獲取知識、塑造人格的關鍵時期。在與新冠疫情的生死較量中,我國展現出了令人贊嘆的中國精神。在中職教學中,教師應把握中職生的特點及其對中國精神的價值認同,結合戰“疫”中的鮮活事例,將戰“疫”中的中國精神融入中職思政教育中,引導中職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中職生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力者。
一、戰“疫”精神是中職思政教育的生動素材
中國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價值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其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神呈現,本質上具有意識形態的屬性,因而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和引領力。
在新冠疫情防控斗爭中,我們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展現出了諸如“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守望相助精神”“聞令而動、雷厲風行的英勇戰斗精神”以及“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義精神”等中國精神。這些中國精神是非常具有感召力的思政教育素材。中職思政教育應該宣傳、詮釋中國精神內涵,將戰“疫”中體現出的深刻、鮮活的中國精神融入中職思政教育中。
中職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中職教師應講好中國戰“疫”故事,用中國精神的豐富內涵武裝中職生,使他們認同中國精神、踐行中國精神、傳播中國精神;用好當下抗擊疫情這本鮮活的“教材”給中職生上愛國主義思政課,課中結合現實的社會環境,讓中職生深刻理解運用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抗擊疫情的深刻內涵,傳承實踐中國精神,實現中職思政教育的“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
二、將戰“疫”精神融入中職思政教育的方法
(一)教學內容模塊化
中職教師要把握戰“疫”精神的核心,收集整理戰“疫”精神的相關教育素材,同時根據學生的特性和崗位特點,統一確定好中職思政教育的內容。中職思政教育的內容可分為三個模塊,一是課堂教學模塊,教師將富含戰“疫”精神的思政教育內容設計成系列微課、慕課、精品課程等,通過微課、慕課、精品課程等的展示,滲透戰“疫”精神,引導學生感悟、認同戰“疫”精神;二是常規管理模塊,學校應該挖掘和開發戰“疫”精神的教育資源,將戰“疫”精神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管理當中。例如,通過網絡簽到、線上升旗儀式、學校公眾號管理或網站宣傳等加強戰“疫”精神的滲透;三是職業素養提升模塊,結合職業學校的屬性,針對不同學生專業化的特點和個性化的需求,有效開展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加強對戰“疫”精神的滲透與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
(二)教學平臺多樣化
我國的戰“疫”實踐,為弘揚“中國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在思政教育中,教師應剖析時代,立足校情學情,做到“顯性育人”和“隱形育人”相結合,弘揚戰“疫”精神,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精準滴灌。現在的學生從小就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環境當中,他們受信息化影響最深,知識接受能力最強,對此教師可借助多樣化的教學平臺滲透戰“疫”精神,精準開展思政教育。
1.基于“互聯網+”平臺開展多元化教學,滲透戰“疫”精神。教育領域的“互聯網+”是指“傳統教育+互聯網平臺”,是利用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教育進行深度融合,以創造和發展教育新生態。基于“互聯網+”平臺可以開展多元化教學,例如可借助互聯網平臺完成課堂考勤、課堂互動、課堂練習、課堂作業、教學競賽、實習指導等,教師將戰“疫”精神有效融入這些教學環節,可改變枯燥的說教式思政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2.利用線上教學平臺設計戰“疫”精神主題思政課程。網絡教學是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新的教學形態,相對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它可實現教學方式、手段、形式的多元化,方便開展拓展教學、主題教學、情景教學、討論教學等,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形式。同時,一個精品的線上課程可以重復使用,學習人數也不受限制,可以將教育教學的廣度最大化,節約教學資源。設計戰“疫”精神主題思政課程時應該從學生的興趣、意志、情感、知識、能力等出發,通過總結、凝練、整合等有效滲透戰“疫”精神。
3.根據戰“疫”精神主題拍攝系列微課。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拓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有助于學生透徹理解知識。中職思政教學中,教師應以戰“疫”精神為主題,挖掘身邊的戰“疫”故事,并通過微課凝練生動地講好中國戰“疫”故事,從而弘揚踐行戰“疫”精神。
4.建立戰“疫”精神主題的教學資源庫。中職教師可結合中職學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戰“疫”精神主題的教學資源庫。在建立戰“疫”精神主題的教學資源庫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四點:(1)將戰“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程系統框架中,確定設置資源的功能與目的,從而確定具體的開發方式;(2)號召思政課教師編寫資源、開發腳本,搜集有關戰“疫”精神的素材(如相關的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3)進行具體的開發,確定素材主題,進行單元整理,合理設計資源,對功能模塊進行測試實驗,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修改;(4)在學校的官方資源平臺上進行發布。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資源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將戰“疫”精神融入中職思政教育中,有效實現中職思政教育目標。
(三)教學評價立體化
將戰“疫”精神融入中職思政教育中,要實現“三回歸”,即回歸生活實踐、回歸價值理性和回歸社會現實。在思政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背景下,應采用立體化的教學評價。
1.評價主體的立體化。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根據學生專業、年齡、性別、學習能力等特點,構建差異性教學評價體系,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比如,在開展思政教育前,教師可通過問卷調查摸清學情,然后根據學生的不同特性施予不同的教學評價。評價時,也許學生學習效果并不理想,但只要他們進行了沉浸式學習,教師就應給予肯定,肯定他們“優秀”的表現。每一名學生在不同的生活學習環境中成長,因此具有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認知基礎,教師的差異性評價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具有積極的意義。
2.評價互動的立體化。中職生要注重職業技能的訓練,更需要培養一定的職業素養。思想道德是考核評價的一部分,不但要通過學校的考核,而且需要面對企業和社會的檢驗。因此,中職教師要注重多維的評價互動,同時構建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教學評價體系。在評價體系中,學生、家長、企業專家、政府人員等都能成為評價人。評價互動應以戰“疫”精神為核心,在互動交流和思想碰撞中,讓學生深刻領會戰“疫”精神的內涵。例如,利用防疫宣傳常態化,將以戰“疫”精神為主題的中職思政教育內容設置為單獨的學習章節,融入學生實習手冊中,實習企業在檢驗學生個人工作能力的同時,也應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進行考核評價。
3.評價內容的立體化。評價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功利的獎懲,而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教育。思政教育是一個知、情、意、行的過程,學生優秀的思想品德是由內而外產生的,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接受度不能通過簡單的打分來界定。因此,評價的內容和形式應豐富全面,如可以通過組織小測試、學習匯報、抗“疫”志愿者服務、情景測試、日常思想作風考核等方式全面評價中職生的思政教育效果。例如,建立學生的考核檔案,將評價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活當中,細化到每一天、每一節課,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能夠在檔案中留下印記,按照積分計算累計學生在各方面的成長。在學期結束時,班級開展評價會議,學生就考核檔案進行自我總結,將檔案積分累計情況進行評比,實現自我認知、經驗總結和補足提升。
總之,戰“疫”精神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幫助我們克服困難,戰勝疫情,一步步走向幸福安寧和繁榮昌盛,也為我們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許多鮮活感人的事例與素材。作為中職思政課教師,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應該守好自己的“責任田”,靈活運用身邊素材開展中職思政教育,上好別開生面、凝聚人心的育人課,真正實現“立德樹人”。
【參考文獻】
[1]王夢星.疫情期間高校輔導員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方法初探[J].公關世界,2020(10).
[2]楊曉培.習近平青年學習觀內涵的把握[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21).
[3]孫漢辰,張云潔,陶兆龍.把握時度效 提升媒體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引導力:浙江衛視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傳播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3).
[4]馬福運,段婧婧.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我國制度優勢的彰顯和完善[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
[5]馮新平.大學生生命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的路徑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20(26).
[6]楊健.微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以《觀點型小論文題解法》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19(9).
[7]周春香.微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探索[J].新課程(中),2017(11).
注:本文系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立項項目“基于中職多課程協同教學的混合學習模式研究與實踐”(編號:GXZZJG2017A069)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施 雯,女,漢族,高級講師,現就職于北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研究方向為中職英語教學;李 丹,女,漢族,助理講師,現就職于北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研究方向為中職法律事務教學。
(責編 陳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