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晴
關鍵詞:文化藝術;馬克思藝術生產;西方藝術教育;人才培養;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8 — 0171 — 03
文化藝術無論對個人成長還是對社會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日益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在當前的社會生產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文化生產發展的因素。因此,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西方藝術人才教育理論加以說明,以消除文藝生產領域誤區,為文藝生產和人才培養營造理論和實踐基礎。
馬克思文藝生產理論能夠指導我國當前文化藝術發展的正確方向,遵循文化藝術發展客觀規律,創作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人民滿意的文化藝術作品,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理論對于澄清藝術領域的幾個問題具有較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厘清藝術生產是否是生產勞動的概念
“藝術生產”思想的發展是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馬克思的文藝生產理論認為藝術生產是基于物質條件的發展而發展的,但又具有同生產發展的不平衡性。馬克思認為藝術生產本身也是一種生產勞動即精神生產,目的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藝術生產的使用價值在于其美的屬性,是審美思想的物化。毫無疑問,馬克思把藝術生產理解為生產勞動,生產文化作品為主要內容的勞動產品。
應厘清藝術生產勞動同直接勞動的聯系與區別。顯而易見,藝術生產是一種精神勞動,這與直接的物質生產勞動還有一定的差別。由于歷史因素,在社會上仍有一大批人,從內心深處貶低藝術工作者,認為藝術工作者不參加物質生產勞動,不能向社會提供純收入,算不上勞動生產者,這其實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理論,實際上是割裂了勞動分工的意義。在社會主義社會,一切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都是社會主義勞動生產者。從文化大國到文化強國的轉變,藝術工作者努力創作的精品是必不可少,從而全方位展現中國文化軟實力。
(二)藝術人才是否是生產力的推動因素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觀點已經深入人心,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勞動工具是衡量生產力進步與否的重要標準,工業革命后逐漸演變為科學技術占主導地位,科學技術成為推動生產力的要素。馬克思認為藝術生產也應成為一種生產力,“美學與藝術也是一種生產力”的觀點,已經在我們周圍的一切生活用品和交換方式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1〕藝術是生產力,藝術人才是這一生產力的主要推動因素。藝術人才素質越高,精品越多,越能夠創造大量的精神財富,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也越來越能夠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在過去由于我們認識不到位、重理輕文、藝術教育重西方文化,認為西方的審美和藝術教育完全超越東方,現在又搞中西藝術結合,搞來搞去,不中不西,沒有精品。其實,完全可以挖掘傳統文化中資源進行文化藝術創作,要真正使藝術成為一種能夠創造社會財富的生產力,不僅要改變我們已有的教育目標和文化策略,而且也要改變我們已有的美學模式和藝術觀念。〔2〕
對于藝術人才培養更是如此。從教師和學生的認知中明顯感受到,偏愛西方,對自身傳統文化置于次于西方藝術的地位,這是一種不好的現象,西方藝術經歷了長期的創作、發展,形成了自身優勢,中華民族藝術也有自身優勢,我們可以利用借鑒西方的藝術精髓,結合中國傳統藝術不斷創新,完全模仿西方或者硬生生結合,極其不可取。藝術人才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使藝術滿足日常需要,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生產力推動者。好好把握藝術生產力與藝術生產關系對立統一運動的發展機理、作用方式、運動規律和特點,對藝術生產的全過程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有說服力的闡釋,揭示了藝術生產的精神—物質實踐活動的本質。〔3〕
(三)藝術作品是面向市場還是面向社會
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作品生產是一種客觀生產,它決定著文化藝術消費,同時人的文化藝術消費反作用于文化藝術生產。社會主義文化藝術生產創造積極向上的消費需求,滿足人們對藝術的消費,兼有個人和社會發展兩種目的。
社會主義文化應堅持一個原則,即文化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藝術、審美的需求。藝術生產就是要提供豐富的文化藝術作品,滿足人民對文化藝術產品的需要,社會主義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繁榮發展都要始終堅持以上原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一個在于公益性、一個在于經營性,是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兩個不同方向,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
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注重社會效益,重在普及文化藝術,提升百姓審美情趣,履行教育人、號召人、鼓舞人、引導人的社會責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高全民文化自信。文化產業重在經濟效益,沒有良好的文化藝術作品作為前提,二者的目的很難達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多樣化、新穎化,文化產品特別是電影等影視作品走出國門,開展文化交流,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對于提升中國當代大國強國地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不論是面向普通民眾還是面向存在巨大消費主體的市場,文化的功能始終在起作用。要打通文化事業的最后一公里,特別是通過文化扶貧、扶智與扶志相結合,通過區域特色文化產品輸出,助力貧困地區脫貧。
對于文藝人才培養的出路,也無非是以上兩條,從事文化藝術產業或文化藝術事業。而在當前由于就業形勢的嚴峻,加之當前經濟下滑壓力,消費需求有所收緊的現實狀況下,文化事業穩定方面的工作又重新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求穩變成畢業生求職的心態。其實這大可不必,從總體情況來看,我國文化產業市場對文化藝術人才的需求量依然在增大,特別是轉企改革后,文化藝術不斷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這為文藝人才流動提供了機遇,這就要瞄準國內外市場、瞄準不同層次百姓需求,不斷創新,為大眾提供精良的文化藝術作品,滿足不同層次人群需求。
總之,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從藝術作品的內容、形式、價值等方式,指出藝術人才是藝術生產力的推動因素,是形成藝術價值的主體。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文藝人才培養、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以及文藝產品生產,依然按照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理論的經典論述,并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不斷創新改革,更好適應國家之間的文化競爭,做大做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滿足各層次民眾的文化藝術需求。
西方社會各種教育思潮理念更迭,各種思潮都對藝術教育極大地影響,下面就藝術教育現代化的社會學理論和哲學理論進行簡要說明。
藝術教育現代化的社會學理論認為,藝術教育目的是培養現代化的人。認為藝術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整個社會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直接影響社會的現代化。對社會而言,藝術教育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有力杠桿,是現代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對個人而言促進個體適應社會,平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接受并自覺維護社會秩序和觀念。
藝術教育現代化的哲學理論認為藝術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的情感教育,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審美感,藝術教育的功能為協調和促進功能。通過藝術教育現代社會理念滲透個體心靈,達到感性和理性的統一,學生的個人情感在社會中得到升華,同時不斷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和人格的完善。
在西方教育發展理論發展和實踐發展中,藝術教育理論和實踐不斷變革,藝術教育也越來越關注全球、社會、市場等復雜的體制機制,將創意與創造相結合成為藝術教育和人才培養的趨勢,但從上世紀西方藝術教育整體發展趨勢來看,處于找尋自由出路還是受教學法的束縛二者的選擇之中,藝術教育發展的仍在二者之間找尋平衡。無論學習論、教學法改革等思潮的如何更替發展,藝術教育的基本目的都是圍繞學生個體、社會經濟利益和國家利益開展的。
(一)藝術教育揭示真理,展現真善美的本質
美國藝術理論家約翰·拉塞爾認為:“正是藝術告訴我們所處的時代,也正是藝術使我們認識了自己。藝術提供娛樂,同時,而且更主要的是,它揭示真理。數百年來,在對許多至關重要的事件影響上,藝術發揮的作用大于其他一切。它揭示了當今世界和未來世界之真理,它包羅了整個人類歷史,告訴我們比自己更加聰明的人們在想些什么,它講述人人都想聽的故事,并永遠固定了人類進化過程中多次關鍵性時刻。”〔4〕各種社會思潮的此起彼伏也正是用各種藝術表現手法反映現實社會。
藝術教育是意識形態藝術形式的傳授,反映社會價值取向和社會發展目的。但在西方國家,藝術之中的人是平等的,都有發現美秉持平等的理念參與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并通過藝術作品反映真善美的本質。西方市場經濟條件下,諸如現代、后現代主義消極的思想影像藝術,也無法抹殺藝術所反映的真善美本質。藝術激勵或展示人們求真的欲望、求善的本性、求美的天性,藝術教育必須以真善美為基礎,舞蹈、音樂等各種形式的藝術形式,把人生哲理、社會發展、未來探索等內容以語言動作等特有的行為方式恰當結合,體現美育的結果,培養真善美的人。
(二)職業化的藝術教育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目的
西方藝術教育的特點之一是注重藝術與其他學科的緊密結合,特別是在現代注重與工業界、科技界等專業領域緊密相連,讓學生能夠盡快接受自身領域和其他學科領域專業人士,讓藝術更好融入社會發展之中,也能夠讓藝術學生更快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背景。
西方國家政府越來越重視職業化的藝術教育,凸顯出具有專業性和地域性,以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目的。藝術教育特別是其中的藝術設計教育對接工業制造,達到藝術與科學、藝術與精神的統一,具有明確的教育價值和教育目的性,構建多元教學體系,注重學生學習專業與參與企業實踐相結合,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藝術雖不能直接對接工業制造,但對藝術的發展和傳承異常重要,地方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營造良好的生產氛圍,利于工人提升工作效率,和諧社會環境,也利于西方發達的文化藝術產業,藝術收益已成為地方政府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同樣藝術對于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承,以及推陳出新文化藝術消費品有積極的意義,都注重藝術的有用性,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加強藝術職業技能鍛煉
西方教育理念認為美育的發展成熟將歷經三個階段:藝術技術教育到藝術素質教育再到審美情感教育。不管是作為社會主體還是作為價值實體來說,藝術對人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西方藝術教育強調藝術教育的自我表現,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力圖通過藝術教育來提升學生的感悟力、創造力和想象力,不斷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和自主動手的能力,著重培養藝術人才的個性化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在對藝術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視認知能力、創造能力、求知探索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富有個性的才華得到發揮,用各種藝術形式來肯定學生富有創意的藝術構想和藝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獨特價值。為有藝術教育意愿的學生提供藝術教育,注重藝術技能的培養,又注重藝術創作實踐,來培養藝術與生活的融合和個體對藝術的感悟。這種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藝術技能的理念,對于今后學生更好適應社會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從規模與質量來看,西方藝術人才培養能夠培養數量較少但質量較高的藝術人才,注重學生獨立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能夠對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不論是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還是西方藝術教育思想,都對藝術人才培養提供了啟示,藝術的本質是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反映社會現實,追求真善美,培養個體藝術個性和審美情趣。注重與社會發展實踐的結合,滿足各領域的藝術需要。中國的藝術教育應在中西交流下開展,深化藝術教育作為人文教育的基本特點的認知,把握藝術教育必須借助國家藝術與全民意識的統一,遵循智性與非智性結合的內在張力,更好地適應與對抗撲面而來的消費文化、網紅文化等各種良莠不齊的文化。
〔參 考 文 獻〕
〔1〕謝貴蘭.再評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從自由、審美和藝術的角度〔J〕.咸寧學院學報,2008,(02).
〔2〕陳炎.美學與藝術也是一種生產力〔J〕.文史哲,2004,(03).
〔3〕唐朝軼.中國書畫市場的營運玉管理研究〔D〕.中南大學,2011.
〔4〕解新捷.王朝聞文藝欣賞論研究〔D〕.揚州大學,2019.〔責任編輯:包 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