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高中生物研學課堂構建的策略,提出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在高中生物研習課堂中,從追問到思辨奠定課堂構建基礎,從個體到集體建立課堂構建方案,從記憶到理解豐富課堂構建內容,從表象到本質提升課堂構建品質,從理論到實踐實現課堂構建目標,引導學生在深度學習中達成學習目標。
【關鍵詞】高中生物 深度學習 研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6-0132-02
深度學習已成為當下課堂教學的重要共識和追求,深度學習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互動、生活對接、實踐內化中完成教學目標。教師要對深度學習有正確理解,而不是斷章取義,隨意增加學習內容和學習難度;教師要從研學課堂構建角度展開教學實踐探索,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健康成長。此外,在進行高中生物學科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從學科特征和教學目標分析角度展開研讀,引導學生順利進入深度學習環節,在充分的研學互動中奠定學科認知基礎。
一、從追問到思辨,奠定研學課堂構建基礎
生物學科教學有其自身特點,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做好必要的對接工作。首先是對接教學內容。教師要深度分析教材,找到教學設計切入點,為研學行動和規劃提供設計參數。其次是對接學生學情。學生學力基礎存在較大差距,這是必須正視的現實問題。教師以追問的形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辨,能有效提升研學品質。最后是課堂辯論的組織。教師利用問題展開調度,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辯論,能夠自然創設研學課堂構建環境,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教與學是一對矛盾主題,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而學生則處于被動地位,教師要針對學生學習思維啟動情況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始終處于深度思考之中,在不斷認知升華的過程中建立學科認知。如教學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細胞生活的環境”,在引導學生閱讀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利用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思考:什么叫體液?血液全是體液嗎?隨著問題的提出,學生開始思考,自發進行互動交流。教師繼續追問:什么叫細胞內液?什么叫細胞外液?組織液、血漿、淋巴液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血細胞內環境是怎樣的?……教師的問題不斷,學生的思考就更逐層深入,課堂研學氣氛也變得逐漸熱烈。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個性解讀,并讓學生集體討論,使其在解讀問題過程中逐漸掌握學科知識。經過多輪討論,學生學習漸入佳境,其實踐操作效果逐步顯現。
教師借助問題進行追問,同時對學生進行思維調度,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而教師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都可能讓學生形成學習頓悟,使其學科學習實現認知升級。教師追問,學生思辨,教與學達成更多默契,這樣才能建立更為完善的研學體系,促進研學課堂的構建。另外,教師有更多前瞻性思考,還能夠帶來更多個人及課堂教學發展的動力。
二、從個體到集體,建立研學課堂構建方案
新課程改革極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師利用學科問題做調度,能夠引發學生獨立思考,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唯有讓學生個體和班級團體形成融合,學生才能獲得更多的學習動力,并喚醒內心的學習驅動力。在進行個體學習設計時,教師不妨讓學生進行質疑性閱讀,對生物學教學內容進行獨立閱讀和思考,提出有價值的思考問題。而在讓學生進行集體互動交流時,教師可以選擇互動性、操作性、趣味性、探索性更強的活動,讓學生在多重交流中達成學習共識。
個體思考和集體討論需要有效結合,才能促進個性學習和互動學習的有效對接,其助學效果會更為顯著。如教學“內循環穩態的重要性”時,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幾個問題:一個人在一天之內,其體溫變化有什么特點?不同的人,其體溫存在差異嗎?體溫變化與氣候有關系嗎?這些問題都屬于生活常識,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就可以圓滿解決。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做深度學習,提出了互動交流問題:內環境中的化學成分是如何變化的?內環境穩態是如何實現的?學生開始研究教學內容,結合化驗單相關信息進行互動交流,逐漸理清其認知構建路線。這時,教師可深入學生群體,對學生的互動交流情況進行調度,引導學生展開廣泛討論。
教師提出不同問題,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進行互動研究,能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學習體驗和認知積累。教師對問題做分類處理,特別是合作學習任務的設計和投放,能給學生提供更多深度思考的機會,使學生在互動環節中自然形成更多對接和碰撞,帶來豐富的學習動能。
三、從記憶到理解,豐富研學課堂構建內容
生物學科有太多概念和知識點需要記憶,教師在具體引導時,要對記憶方法進行傳授,以幫助學生完成記憶任務。記憶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完成認知構建。教師要讓學生做理解性記憶,給學生提供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充分地理解交流中形成學科認知。知識競答、單元檢測、合作記憶、認知梳理等,都屬于理解記憶的活動形式,教師要做好相關工作,以提高教學效果。
學生大多有比較系統的記憶方法積累,教師在具體指導時,要對學生的個性記憶方法進行整合處理,推出更為高效的記憶方法,這樣才能獲得學生的認可。如教學“通過激素的調節”這部分內容,教師先要求學生梳理相關概念內容,學生很快就找到了操作路線。首先是理解激素的概念,然后是人體主要內分泌腺和分泌的激素等知識點,如下丘腦、垂體、腎上腺、卵巢、甲狀腺、胸腺、胰腺等。由此而產生的激素類型有很多,教師要求學生進行梳理歸結,展開集中記憶。為有效提高其記憶效果,教師利用實例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點的理解性記憶。如:胰島素對血糖含量有什么樣的影響?教師要求學生閱讀課本“建立血糖調節的模型”的相關介紹,對相關內容進行梳理整合。
教師推出需要記憶的概念和知識點,給學生提供理解記憶的機會。特別是案例解讀和分析,讓學生對相關概念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學生結合生活認知基礎展開知識記憶,能夠有效提升記憶效果。
四、從表象到本質,提升研學課堂構建品質
生物屬于自然學科,而且帶有抽象性、實驗性、實踐性等特征,學生學習常常不能深入,致使所學知識太過膚淺。教師要做好引導,幫助學生從表象到本質展開思考推演,以提升研學水平。如實驗教學,學生從具體操作中獲得的信息大多是表象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內化處理,在信息搜集、歸類、整合、梳理中完成升級操作。從表象到本質,這是學生深度學習最核心的目標追求。教師從研學角度做引導,能夠產生豐富的教學調度力量,確保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順利成長。
如教學“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梳理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分布等內容,然后推出實驗設計方案,要求學生對實驗現象做理性分析,對實驗結果做歸結處理。此時,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環節,就會產生一些問題。如:生長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什么?生長素運輸方式為什么有這么多?生長素是如何分布的?在實驗觀察環節,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個性觀察發言,鼓勵學生展開深度解析。學生討論的熱情度很高,交流十分活躍。在對對照分析內容進行解讀時,學生從空白對照、條件對照、自身對照、相互對照等多個角度展開分析,最終形成系統性認知。
教師引導學生獨立觀察和思考,學生由此歸結出思考性問題,說明其學習帶有深度學習特征。特別是對實驗現象的研究,因其具有專業性,教師指導最為關鍵。教師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展開對照分析,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也為學生提供了深度思考的機會。
五、從理論到實踐,實現研學課堂構建目標
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這是真理成長的基本過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對教學概念、定義、推論等理念進行研讀,然后要求學生在實踐探索中完成滲透和內化,符合學科核心素養成長基本規律要求。如果能夠啟示學生通過實踐內化之后,再形成理論歸結,則會進入良性循環軌道。研學課堂構建有章可循,教師尊重教學規律開展教學設計和組織,其實踐效果會自然呈現出來。
在教學“種群數量的變化”時,教師講述了澳大利亞野兔成災的案例:澳洲本來是沒有野兔的,早在1859年,有一個英國人從英國帶來了24只野兔。放養之后,野兔開始增多,100年之后,澳洲的野兔數量已多達6億只,自然引起了更多災難性的后果。請結合案例思考:野兔群體增長的原因有哪些?如何用數學語言來描述其發展規律?……學生開始互動交流,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解析,逐漸理清其知識路線,歸結出基本規律。為激發學生探索的思維,教師還設計了實踐任務:深入生活之中,列舉自然界中還有哪些事例與澳洲野兔群體數量增長相似的情況,請做對應調查,并寫出調查報告。由此,學生學會了利用多種信息渠道來搜集相關信息并展開研究實踐。
從理論到實踐,這是最基本的學習原則。學生有一定的生活認知基礎,教師對此需要有基本判斷,以便做出科學的設計和組織工作,引導學生做理論實踐對接處理,逐漸建立學科核心能力。高中學生有比較獨立的思維,對實踐探索活動有更理性的判斷,教師在具體組織時,要從生活實際出發,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其進行學科認知的內化。
要完成深度學習下的高中生物研學課堂構建,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從不同角度、不同維度出發,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思考、交流、記憶、理解、探索、實驗、歸結、內化,促進研學課堂的順利構建。深度學習與研學課堂構建的緊密結合,為學生展開創造性學習創造了良好條件。教師要做好對接處理,引導學生開展創造型探索性學習,在自主合作基礎上進行認知內化,進而形成學科核心能力。
【參考文獻】
[1]余祥富.指向學生“深度學習”的高中生物學“研學課堂”的構建[J].教育界,2021(17).
[2]黃澤夫.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實驗課課型構建與實施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15(14).
[3]陳雪芳.高中生物教學中概念模型教學模式的應用:以“光合作用與能量轉化”為例[J].名師在線,2021(15).
注:本文系廣西北海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中小學教學研究”專項課題“模型構建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探究與應用”(編號:〔2019〕290號-生物1)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曉玲(1971— ),女,漢族,山東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現就職于北海市北海中學,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生物教育教學。
(責編 李書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