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坤
摘要:建設高效活潑的靈動課堂,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靈動性,讓課堂設計靈動起來,讓課堂實施靈動起來,讓課堂評價靈動起來,發揮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科學綜合素養。
關鍵詞:科學課堂 靈動性 小學
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筆者所在學校以創建新優質學校為契機,傳承歷史文化,緊扣時代育人宗旨,提出“讓每個孩子靈動成長”的辦學理念,主張建設高效活潑的靈動課堂,追求“讓課堂活起來”的課堂價值理念。在教學中,筆者依據小學科學的學科特點,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實現教師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將“教與學有機結合”,彰顯開放、自主、靈動的課堂本質,積極探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一、小學科學課堂靈動性的內涵理解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教育理論,提出充分解放孩子的大腦、雙手、雙眼、嘴巴、學習空間和學習時間,發揮學生的創造力。靈動課堂的提出正是基于這“六大解放”,讓孩子的大腦、雙手、雙眼、嘴巴、學習空間、學習時間靈動起來,鼓勵孩子做中學、玩中學,知行合一。小學科學課程,從學習方式上看,是以探究式學習為主,正符合“六大解放”的要求。在學生親身經歷多種多樣的探究過程中,探索未知的世界和未知的領域,從而激起探究的興趣,樹立探究的意識,培養探究的能力,探究學習的過程是靈動的,而不是枯燥的、乏味的、機械的。從性質上看,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其包括物質、生命、地球與宇宙、技術與工程等領域的學習內容,那么針對其學習內容,學習方法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是百花齊放的,是靈活靈動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因此,建設靈動的小學科學課堂,讓課堂設計靈動起來,讓課堂實施靈動起來,讓課堂評價靈動起來,發揮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體驗,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科學學習能力,學生才會愛上科學,才會主動學習,才會達到發展啟蒙科學精神,提升科學綜合素養的目標。
二、小學科學課堂靈動性的實施策略
(一)在教學設計上提高靈動性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教學設計的靈動才會有課堂教學的靈動,因此要提高課堂的靈動性,首先要提高教學設計的靈動性。在教學設計中,老師要周密預設,精心安排課堂活動,同時要給課堂生成留有空間,教學設計上要善于留“白”。課堂設計既不偏離教學大方向,又要留有余地靈活變通。教學設計關注的重點應該是學生的學習活動,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體驗和收獲,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要提高教學設計的靈動性,教師首先要準確把握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熟透科學教學內容,理解科學教學措施;其次要善于分析學情,掌握合適的教學方法,設計精當的探究活動,采取適切的評價辦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得到發揮。
(二)在教學實施上提高靈動性
1.課堂導入要靈動
好的課堂導入是一節好課的開始,教師要在全面分析學情、充分把握課情的基礎上,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把學生的思維迅速拉進課堂教學狀態之中。課堂導入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式導入;可以溫故知新、復習鞏固式導入;可以創設環境、情境導入;可以設置游戲、激趣導入;可以是演示導入,也可以是實例導入……具體采用哪種導入方式,要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制定合適的教法和學法。要善于把握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潛在的求知欲,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由淺層次的學習向深度學習轉變。例如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變色花》這一課,在導入環節,教師利用變魔術的方式,給自制的紙花澆水,在玩中讓學生發現了非常奇妙的現象——“紙花變紅了,紙葉變綠了”,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中。
2.新課教學要靈動
新課教學無疑是一節課的主體部分,是師生最主要的學習活動環節,是學生學習掌握科學知識,形成科學探究能力的主要過程。新課教學的方法應靈活多樣、豐富多彩。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可以采用實驗探究、作品制作、信息搜集、小組討論、探究發現、角色扮演、現狀調查等不同方法。無論采取哪種教學方法,都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根據課型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從而突破重難點,落實教學目標。在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洗衣服的學問》一課中,通過對不同洗滌用品的研究,我們明白針對不同的污漬,需要選用不同的洗滌用品,從而達到良好的洗滌效果。在教學中,我們常規的方法是采用實驗探究法,選擇污物和洗滌用品現場洗一洗。但如果教室場地有限,操作起來難度較大,我們也可以選擇其他的教學方法,例如采取訪談家長、查閱資料、課前錄制視頻等方式來完成,還可以只明確任務和標準,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探究完成。
3.課堂練習要靈動
課堂練習是教師檢驗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環節,是提高教學效果切實可行的好辦法。小學科學學習的目的之一是學生能夠運用學習的科學知識和科學原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課堂練習的設計要有問題導向,能起到診斷學習成效的作用。鞏固練習的靈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練習題型要多樣化。練習題的設計力求做到形式多樣、新穎,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學生的知識理解、興趣提升、能力運用。二是練習方式要多樣化。課堂練習的方式可以是傳統的習題練習,也可以是合作完成一個作品的展示,還可以是借助于多媒體設備進行智慧診斷……無論是設計什么樣的練習題型,采用哪種練習方式,都要突出有效性。
4.課堂小結要靈動
課堂小結可以采用前后呼應式小結、知識歸納式小結、交流反饋式小結、自主評價式小結等不同形式,目的是讓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進行一個簡短的系統性、概括性、延伸性的吸收。課堂小結是一節課的收官環節,要言簡意賅,精煉得當,教師要根據學情和課堂教學效果靈活設計,達到畫龍點睛、啟迪智慧的效果。例如在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擺》的教學中,通過一系列探究學習,學生明白了影響擺的快慢的因素。課堂小結中,我們采用交流反饋的形式讓學生談學習收獲,學生從怎樣提出一個合適的科學問題,怎樣選用恰當的科學方法進行研究,怎樣保證科學研究的客觀公正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等方面展開了熱烈的交流,這既是對新學知識的有效鞏固,也為后面的研究性學習做好能力準備。
5.作業布置要靈動
小學科學作業布置的靈動性主要體現在作業類型和完成形式上。小學科學的作業應以實踐探究為主,要根據不同學情設置不同類型的作業,可以是觀察,可以是測量,可以是實驗,也可以是參觀訪問,查閱資料,撰寫研究報告……完成形式可以是書面的紙質作業,也可以是制作實物模型,還可以是視頻影像,等等。作業布置形式的不同和成果的不同展現形式,體現了學習成果的靈動。
(三)在教學評價上提高靈動性
結合“讓每個孩子靈動成長”的辦學理念和小學科學的課程目標,我們在課堂評價中倡導“讓學習變得更靈動”的價值追求。評價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始,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為目的。在評價中,根據課程的目標和任務,結合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生活實踐等情況即時反饋、即時評價,讓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習評價的過程。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課程目標,建立多維度評價指標,制定科學的、可操作的評價量表,采用眾籌式、分享式、團隊式、展示式等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全方位的精準評價和科學評價。通過評價,讓學習變得更靈動,讓評價成為學習經歷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張文英.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3):1.
責任編輯: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