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丹丹 賈連升
【摘 要】 目的:觀察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用遠近配穴針刺療法對頸部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響。方法:選取96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48例,對照組接受脊柱微調手法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遠近配穴針刺療法,比較兩組治療效果、頸部功能以及炎性因子水平。結果:治療后,觀察組NDI評分低于對照組,CASC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斜方肌上支及肱二頭肌肌電表面信號中位頻率高于對照組,IL-1β、TNF-α以及IL-6均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遠近配穴針刺聯合脊柱微調手法能顯著減輕頸部肌肉疲勞及損傷程度,有效緩解疼痛、麻木癥狀,改善頸部功能,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遠近配穴針刺療法;神經根型頸椎病;頸部功能;脊柱微調手法;炎性因子水平
【中圖分類號】R681.5+5??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21)20-0120-03
Abstract:Key words:
頸椎病作為一種勞損退變性疾病,以往的發病人群主要為中老年人群,然而近年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加,頸椎病的發病率逐漸增加,且發病人群逐漸趨于年輕化,逐漸成為司機、白領、教師、職員等多個職業的職業病,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1]。頸椎病可因致病原因不同分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等,其中尤其以神經根型頸椎病較為常見。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指因單側或雙側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而導致的頸椎病,臨床主要表現為手指麻木、疼痛,指尖感覺敏感、指尖感覺減退,腱反射減退或消失,肌力減退甚至肌肉萎縮等[2]。脊柱微調手法是沈國權醫師所創,其主要通過最輕微的動作,調整節段空間序列,為血管、神經提供寬松的內環境,從而阻斷疾病的病理循環鏈,達到治療的目的[3]。近年,中醫針灸療法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尤其對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頭痛等病證具有良好的療效。然而單獨應用脊柱微調手法或針灸療法,治療周期較長,影響治療效果。鑒于此,本研究觀察在脊柱微調手法基礎上聯合遠近配穴針刺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間我院接診的96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本研究觀察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8例。對照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齡35~49歲,平均(41.76±2.27)歲;病程1~4年,平均(2.35±0.70)年。觀察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齡33~52歲,平均(41.90±2.15)歲;病程1.5~4年,平均(2.44±0.63)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兩組均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4]。
1.3 納入標準 兩組年齡范圍18~60歲,近期未經相關藥物治療,且患者病情穩定,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排除椎動脈型、脊髓型等其他類型頸椎病,排除暈針者,排除對本研究所用方法存在禁忌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脊柱微調手法治療:患者取側臥位,頸部放松,醫者可采用推法、揉法等手法協助患者放松頸部肌肉,然后醫者用左手拇指按壓病變節段前突,左手掌跟托住患者下頜部,右手拇指及手掌按壓病變節段的上椎體或下椎體,掌跟托住患者頸部,將患者頭頸縱向拔伸,拉開椎間隙后,醫者雙手拇指對病變節段前后進行推移,糾正患者病變部位矢狀面后,借助托頸拔伸輕搖法放松患者頸部并協助患者轉為仰臥位,脊柱微調手法每天進行1次,5 d為1療程,持續進行2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1 d。
觀察組在脊柱微調手法基礎上加用遠近配穴針刺療法:①近部取穴:頸部夾脊穴;②遠部取穴:列缺穴、后溪穴。將穴位皮膚進行常規消毒,然后選用26號毫針(衡水豪嘉醫療器械商貿有限公司,型號26號,規格:50mm×0.40mm)進行直刺,得氣后采用平補平瀉手法,行針20min,留針10min,每天針刺1次,5 d為1療程,持續治療2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1 d。
1.6 觀察指標 ①采用頸部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DI)[5]評價兩組頸部功能狀態,包括疼痛程度、注意力、駕駛、抬物等10個方面,每項5分,總分為50分,0分為無障礙,50分為完全癱瘓,得分越高提示頸部功能障礙越嚴重;②采用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CASCS)[6]評分評價患者癥狀情況,主要包括主管癥狀、生活工作和社會適應能力以及臨床體征三個方面,總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癥狀越輕;③采用表面肌電測試儀(芬蘭Mega公司,ME6000型號)測量患者患側斜方肌上支及肱二頭肌上表面肌電信號,以中位頻率為觀察指標;④兩組均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白細胞介素(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IL-6。
1.7 療效評價 依據《應用改良Delphi法制定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專家共識》[7]結合相關指標評價患者的治療效果,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NDI評分降低程度>90%;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NDI評分降低70%~89%;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減輕,NDI評分降低30%~69%;無效,臨床癥狀體征未見減輕,NDI評分降低<29%。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總有效率等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及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炎性因子、頸部功能評分等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NDI評分及CASCS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NDI評分及CASCS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NDI評分降低,CASCS評分升高,且觀察組NDI評分低于對照組,CASC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患側肌肉肌電表面信號中位頻率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側肌肉肌電表面信號中位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肌肉肌電表面信號中位頻率明顯增加,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各炎性因子水平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3。
2.4 臨床療效 治療后,對照組治愈7例,顯效12例,有效15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70.83%;觀察組治愈13例,顯效15例,有效1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75%,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指由于頸椎退變,神經根受到壓迫,致使其支配區域出現疼痛、反射改變、感覺缺失、麻木等癥狀。近年來,隨著工作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增加,該病的發病率逐漸增加,且逐漸趨于年輕化,青壯年人群由于長期伏案工作致使后縱韌帶、項韌帶經常處于過度緊張狀態,從而形成韌帶勞損和關節囊松弛,后縱韌帶及黃韌帶逐漸肥厚致使椎間孔變窄,進而壓迫神經根引發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生,因此該病已成為司機、教師、醫生、白領等多種職業的職業病,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8]。
脊柱微調手法是由沈國權主任在繼承丁繼峰主任醫師的學術思想的基礎上獨創脊柱短杠桿微調手法,經不斷完善,已形成獨具一格的流派。沈國權主任認為脊柱微調手法應剛柔并濟,即在手法調整脊柱時要改變椎體之間的細微結構,因此手法要具有一定力度以滲透至軟組織深層,以松解痙攣的組織,改善頸部周圍肌群的力學性能,減輕患者痛苦,此為手法之“剛”;同時組織微小結構改變亦是一種損傷,因此,操作時的力量為技巧性發力,而非暴力,此為手法之“柔”,手法強調剛柔并濟,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且不會增加患者的痛苦[9]。
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中醫學“痹證”“項痹”“頸肩痛”等范疇,中醫學認為該病是由頸部長期勞損,加之風、寒、濕諸邪入侵而致,風為陽性,易侵襲陽位,寒性凝滯,濕性重濁,風、寒、濕之邪阻于頸部,而致頸部經絡氣血阻滯,不通則痛。針灸療法是中醫學重要的治療手段,遠近配穴法是指以病變部位為依據,在病變附近和遠部同時選穴配伍成方的方法,是臨床腧穴配伍中常用方法。本研究中近端取穴以“穴位所在,主治所及”為選穴原則,選定為頸部夾脊穴,夾脊穴位于人體脊柱兩側,針刺該穴能夠緩解頸部周圍深層肌肉疲勞狀態,減輕肌肉間炎癥反應,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從而減輕該病疼痛、麻木癥狀,改善頸部功能。遠端取穴以“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為選穴原則,選定為后溪穴、列缺穴。后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俞穴,小腸經起于小指,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經脈循行于頸項,符合“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選穴原則,且按照全息理論,后溪穴對應人體頸項部,故針刺能夠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0]。列缺穴為手太陰肺經之絡穴,直接聯絡手陽明大腸經,大腸經其支脈通項后大椎,亦符合“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選穴原則,故針刺該穴可治療因經氣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而致頭項疼痛。
肌電表面信號是反應相應肌肉狀態的重要指標,其能夠及時反映相應肌肉群疲勞、損傷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NDI評分低于對照組,CASCS評分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斜方肌上支及肱二頭肌肌電表面信號均高于對照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遠近配穴針刺療法聯合脊柱微調手法能夠顯著減輕局部肌肉疲勞程度及損傷,緩解疼痛、麻木癥狀,改善頸部功能。現代醫學研究[11]顯示,針刺后溪穴能夠使腦內多個功能區被激活,包括雙側小腦、左側丘腦、右側中央前回等,同時還可激活手部運動代表區和頸項軀干部運動代表區,這為治療頸項疾病提供一定理論依據。脊髓是痛信號傳入途徑中的第一集中樞,夾脊穴附近有相應脊神經及脊髓分布,針刺能夠阻礙痛覺信號的傳導,從而緩解疼痛、麻木癥狀。
綜上所述,遠近配穴針刺聯合脊柱微調療法能夠顯著減輕頸部肌肉疲勞及損傷程度,減輕局部炎癥反應,緩解疼痛、麻木癥狀,改善頸部功能,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蔡慧倩,粟勝勇,張熙,等.溫和灸對神經根型頸椎病大鼠脊髓Beclin-1/Bcl-2表達的影響[J].針刺研究,2020,45(10):799-805.
[2]李建壘,宋永偉.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中西醫治療概況[J].中國醫藥導刊,2020,22(6):381-384.
[3]李秀彬,李正祥,王立新,等.脊柱微調手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頸椎曲度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30(8):1782-1784.
[4]中華外科雜志編輯部.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2018)[J].中華外科雜志,2018,56(6):401-402.
[5]伍少玲,馬超,五時玲,等.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的效度與信度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7):625-628.
[6]張鳴生,許偉成,林仲民,等.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的信度與效度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3):151-154.
[7]藏磊,海涌,范寧,等.應用改良Delphi法制定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骨科雜志,2015(9):890-897.
[8]賴錦泉,曹亞飛,余偉吉,等.多功能頸椎保健治療枕輔助治療青壯年頸椎病的臨床療效[J].廣西醫學,2018,40(22):2650-2652.
[9]孫武權,房敏,沈國權,等.頸椎特異性短杠桿微調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多中心臨床研究[J].中醫正骨,2018,30(5):1-5.
[10]李正祥,李秀彬,吳松.脊柱微調手法聯合遠近配穴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醫正骨,2020,32(8):1-5.
[11]胡蓉,陳怡,徐海鵬,等.電針“夾脊”穴對急性脊髓損傷大鼠少突膠質前體細胞增殖分化的影響[J].中國針灸,2020,40(5):519-525.
(收稿日期:2021-03-10 編輯: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