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
【摘 要】本文闡述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提出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傳授歷史分析方法,培養唯物史觀;以時間為引線,培養歷史時空觀念;關注史料的價值,用史料去分析論證;引導發表評估,培養歷史解釋能力;滲透家國情懷,引領學生的價值觀。
【關鍵詞】高中歷史 核心素養 教學策略 《鴉片戰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2-0076-02
隨著教學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和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核心素養培養成為教學的重點,各學科教學的側重點也逐漸由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過渡。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應立足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全面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本文以《鴉片戰爭》一課為例,探索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一、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歷史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歷史核心素養是基于歷史學科知識、觀念之上形成的歷史思維模式、探究能力和思想觀念。教師也可以將歷史核心素養視為歷史學科育人目標和價值追求的終極體現。學科核心素養下的高中歷史教學,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以滿足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
高中歷史知識體系龐大,過去的高中歷史以講述歷史演變進程、文本知識教學為主,教學實際與學生生活實際脫節,歷史教學的意義和作用難以體現出來。久而久之,一些學生對歷史產生了認知誤區,認為歷史教學就是告知人類的歷史。這樣的歷史教學,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心理、情感、歷史感知能力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概念和內容的提出,給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學生養成適應終身發展、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能力,成為歷史教學的根本目標。要想達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目標,需要關注歷史教學和教學主體的可塑性、可維持性,需要在歷史教學中突出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培養,需要顛覆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促使學生成為符合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準則要求的時代新人。這樣的歷史教學,對歷史課程教學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說都是有益的。因此,在新課改下,教師要以國家方針政策為指導,以課程標準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核心素養為目標,注意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將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和具體要求落到整個課堂教學中。
二、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傳授歷史分析方法,培養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也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只有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才能由表及里、逐層深入揭開歷史的真相,認識歷史的本質,掌握分析歷史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歷史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以歷史知識、考試技巧為主的教學模式,教會學生分析歷史的方法,讓學生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去分析問題。如在學習《鴉片戰爭》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5人一組,分別扮演鴉片戰爭前的清朝農民、主張禁煙的官員、清朝皇帝、英國貿易公司的代表、英國官員這5個角色,講述鴉片貿易給自己和自己的國家帶來的影響,陳述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個人的思想和生活狀況。在學生扮演角色、發表感想前,要求學生深入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自己所扮演角色所處的境況,以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并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判斷事件的本質,預測事件的發展趨勢和走向。這樣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促使學生置身于不同的情境中,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可以讓學生對同一事件有著不同的看法,讓學生認識到事物的普遍性、因果性,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二)以時間為引線,培養歷史時空觀念
歷史是一門沿著時間線不斷發展、以年代建構為基礎的學科。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時代背景,在歷史學習和研究中,只有將歷史事件放入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能凸顯歷史的時代意義。而從學生的角度來講,高中歷史課程體系復雜而龐大,需要記憶的東西非常多,眾多的歷史時間和事件很容易使他們陷入混亂。只有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讓學生把握各個歷史事件的縱橫關系,厘清事物的發展過程,才能避免學生在學習歷史時迷失方向。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時間為線,以時間軸、年表等為輔助工具,幫助學生樹立時空觀念。例如,在講述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教師可以利用時間軸、歷史年表、時序線等,呈現與第一次鴉片戰爭有關的知識,包括禁煙運動、鴉片戰爭和各主要戰役的時間,展現戰爭線路和相關事件。如鴉片戰爭發起時間是1840年6月,英國先在珠江口挑釁,發起戰爭,接著轉戰天津白河口,與此同時,林則徐被革職法辦,琦善被派出與英軍談判。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歷史時間、空間意識,教師還可以結合歷史地圖展示歷史事件的空間位置,講述不同歷史時期歷史事件的發展走向,讓學生對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背景、影響有一個清晰的記憶。這樣有助于學生形成宏觀的時空觀念,避免學生在學習時出現思維混亂。
(三)關注史料的價值,用史料去分析論證
史料是歷史的印記,史料也是人們研究、學習歷史的重要依據。史料研習、歸類整理、論證說明能力,是基本的歷史學科能力。而結合實際來看,高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尤其是史料論證能力普遍有待提升。導致高中生史料論證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在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都不重視史料發掘和運用,學生很少有進行史料甄別、考察和論證的機會。為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結合教學內容發掘、整合史料,并結合史料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從史料中提取重要的信息、有用的信息,讓學生結合史料去論證、推理,促使學生體驗歷史學習的樂趣,掌握史料論證方法。如在《鴉片戰爭》學習中,許多學生對清朝當時的國力、清政府為何會戰敗這兩個問題都充滿了疑惑,教師可以結合這兩個問題,從網上或者專業書籍中下載有關鴉片戰爭的檔案史料,借助史料讓學生了解鴉片戰爭前后清政府的財政情況、經濟實力、軍隊戰斗力,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清文宗實錄》記載:鴉片戰爭前,清政府的財政高度集中于中央,戰前財政收入為白銀4500萬兩,而且田賦、鹽課和關稅厘金為財政收入三大支柱。這個收入水平在當時算得上是經濟強國。但是,由于朝廷腐敗,軍隊欠餉是常態,吃空餉也是常態,一些軍隊根本不能打仗。加上軍備采購僵化與貪腐,實際上清朝軍隊的戰斗力不足五成。因此,即便是在戰前清軍總兵力達80萬人之多,戰時集結了10萬軍隊的情況下,與英國遠征軍最高兵力時的2萬人相遇,清政府仍舊是不占優勢,一敗再敗。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史料讓學生去分析和論證,可以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有助于學生成為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
(四)引導發表評估,培養歷史解釋能力
歷史解釋能力指學生區分史實,解釋、理解和評析歷史的能力。歷史解釋能力是檢驗學生的歷史觀和歷史知識、能力、方法的主要指標。學生的思維是否清晰,能力和素養的高低,都可以通過歷史解釋行為來體現。但是,長期以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老師和歷史教科書才是歷史解釋的主體,學生都是被動的接受者。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需要給學生進行思維洗禮,引導學生去區分史實,從史學發展的角度,以事實為中心去解釋歷史,讓學生突破簡單化、絕對化的思維束縛,接觸歷史的內核。如關于鴉片戰爭的影響,許多學生存在簡單化、絕對化的思維,其實是不正確的。教師可以先幫助學生界定和理解各種史觀,然后讓學生從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社會史觀出發,就鴉片戰爭的影響給出不同的解釋,分析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性質、社會矛盾、思想觀念的影響,讓學生看到同一史實的多面性。這樣,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去進行歷史對比、分析和解釋,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讓學生實現有意義的構建。
(五)滲透家國情懷,引領學生的價值觀
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也是歷史的一條主線。家國情懷,簡單來說,就是對國家、民族、社會的熱愛之情和責任感。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出現了許多愛國愛民、為了國家鞠躬盡瘁的歷史人物。中國人對“達則兼濟天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也有著深切的認同。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高中生的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堅定學生對優秀文化、民主法治、民族和國家的熱愛與信心,對國家富強、民族發展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深入發掘歷史教學中的愛國素材,加強歷史教學與時事熱點的聯系,全面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促使學生樹立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如在講述《鴉片戰爭》一課時,眾所周知,清政府雖然腐敗不堪,許多官員都不堪重任,但是在鴉片戰爭中,仍舊出現了一大批英勇抗擊英軍的愛國將領,一些中國民眾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之心。為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和方法,結合愛國將領如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等人奮勇殺敵、以身殉國的故事,講述愛國主義精神和傳統?;蛘呓Y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弘揚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氣概和寧死不屈的斗爭精神,并結合一些名言名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導學生為了民族復興而努力讀書。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強化學生的家國理念。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核心素養培養成為當前教學工作的核心。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任課教師必須明確歷史教學目標,運用史料、問題等誘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思考,以提高歷史教學質量,促使學生具備必備的歷史素養和能力,為學生綜合能力提高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于亞男.核心素養下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建構[J].新課程研究,2019(19).
[2]戴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9).
[3]紀敏.基于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構建[J].中國農村教育,2019(18).
[4]季建紅.高中歷史深度學習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4).
【作者簡介】徐 霞(1981— ),女,江蘇張家港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歷史教育教學。
(責編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