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玲 郭進磊 戴微倩
【摘 要】本文針對學習古文背誦難、體驗情境難、理解難、提問難、應用難等“五難”問題,提出創設古文“學習場”以解決古文“五難”問題,即在準確界定“學習場”的基礎上,根據古文的類型,分別探索創設情境場、溝通場、理解場、探究場等不同類別“學習場”,以全面提升學生學習古文的能力,培養更為深厚的愛國情懷。
【關鍵詞】中職 語文 古文 “學習場” 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2-0111-02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中提出教師要“整體把握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合理設計教學活動”“走出知識本位、技術主義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能力水平組織教學,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一篇古文僅僅止步于理解語句的意思、文章的大意,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主動創設古文“學習場”,才能有助于學生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加深對文章主題、文章哲理的理解,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在中職古文教學中設計“學習場”,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中職古文學習的“五難”問題
中職學生學習古文存在各種問題,突出表現為“五難”。第一,背誦難。古文的用詞、邏輯等與現代語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導致學生對古文的有效背誦存在較大的困難。第二,體驗情境難。古文描述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體驗有著巨大的差異,古文描述的各種環境、人文風俗、社會狀況等,與網絡時代的中職學生的文化體驗、生活經歷已經產生嚴重的時代隔離,部分缺乏想象力的學生無法感悟古文描述的古代情境。甚至部分教師本身也難以體驗古文描述的部分情境,進一步加劇了古文教學的情境體驗難度。第三,理解難。中職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各異,古文的情境、語言邏輯等與現代語文、現代漢語,尤其是簡體漢字,有著明顯差異,會讓學生產生難理解的問題。部分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未能結合學生的基礎進行教學調控,也未能開展分層教學,對部分語文學習困難的學生缺乏有效干預,導致部分語文學習困難的學生對古文學習更是存在畏難現象。第四,提問難。中職學生相對于其他學校的學生來說,往往學習能力不足、學習狀態不佳,部分缺乏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的學生未能形成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難以就古文學習的內容提出有意義的問題。第五,應用難。古文的語言邏輯性、簡潔性、可拓展性等都具有極強的時代特征,在現代交流中已經難以創設出有效的應用古文的情境。因此,古文學習應用難的問題較為突出,容易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
二、古文“學習場”的創設
在構筑中職語文“學習場”的時候,教師要先對古文“學習場”做出系統的梳理。
學習是學生對外在知識的系統認知過程。“學習場”是指學生學習中的外在場所,它可以是學習的背景,也可以是學習的環境,可以幫助學生實現內在心靈和外在環境的相互交織,構建學習的多元空間。具體到古文的“學習場”,筆者認為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別。一是情境場。即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各種直觀的、學生可以融入學習的場所,學生在濃郁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情境的真切,激發學生對學習任務的感知。二是溝通場。即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創設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共鳴從而引導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討論和思考,在溝通與交流中實現對問題本源和問題導向的充分探索和呈現。三是理解場。即教師善于引導學生開展總結感悟,通過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處于一種凝神思考的狀態,學生在此情境中充分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觀點的表述。四是探究場。即教師通過關鍵問題、辯題等主題設置,創設引導學生主動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情境。對核心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聚焦教學中的關鍵問題開展探究性學習。或者教師設計辯題教學活動,在辯題設計中融入教師的多維理解,使辯題開放性更強,以利于更多學生參與辯論活動,并通過辯論活動提高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
(一)創設情境場,渲染氛圍,解決古文情境體驗難題
環境塑造是“學習場”的第一陣地,對那些帶有生活情境的古文,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場教學,強化學生對古代生活的理解,以及對人物的感知。一是多媒體情境創設法。音樂、視頻作為現代媒體工具,教師可以應用相關多媒體資源創設古文情境場。如教師可以在古文學習導入環節中,播放相關的音樂以渲染氣氛,幫助學生在對音樂共情的基礎上感受古文學習的溫度。如筆者在開展古文《誡子書》教學時,在課堂上播放“黃香溫席”相關視頻,引導學生通過直觀的畫面和音樂感染,進一步思考“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內涵,從而幫助學生領悟文章主旨。二是微課創設法。教師可以借助微課,在教學導入環節引出學習主題,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通過課前討論和思考提前進入古文學習的狀態。
(二)創設溝通場,促進互動合作,解決古文提問難題
古文的學習,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古代漢語知識且不斷積累,才能產生較好的教學成效。但是,一味地灌輸古文知識,只會使學生對古文敬而遠之。因此,教師要從多個角度入手,幫助中職生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對于富有對話色彩的古文,可以通過溝通場的創設,設計師生或生生互動環節,解決古文應用難題,促進學生理解。
第一,營造古文口語交際氛圍。首先,教師讓學生模擬文中對話,按照原文“不求甚解地說”,通過文章的朗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對古文的語感。其次,引導學生對照文章注釋,揣摩語句意思,再將自己理解后的古文用現代文的方式進行對話演繹,教師對其中的錯誤進行糾正,從而讓學生在糾錯中實現知識積累。如在《歸去來兮辭》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文章概要;針對文章中提到的相關人物經歷,指導學生通過教材中的插畫了解人物故事;同時,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與學生開展互動交流,從而創設愉快的學習氛圍。
第二,采用多種學習方法。如在古文“學習場”的創設中,教師讓學生相互合作來練說、練讀,可以幫助學生感悟合作對古文學習的重要性。在合作的方法上,可以采用學習小組的方式開展古文學習漂流活動、制作古文學習卡等活動,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小組的設計中,可以采用“一生帶多生”、馬蹄形座位等形式組建學習小組,由學習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古文翻譯等任務。又如在《孫權勸學》一文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現場閱讀,對文中的關鍵字詞“刮目相看、博士”等進行重點講解。教師在講解“博士”的時候,可以創設博士在古今不同含義的比較圖示,讓學生通過圖示直觀地認識到博士在古代是一個官名,而在現代往往指的是學位的最高等級,從中引導學生感悟中國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字的魅力。
(三)創設理解場,發散思維,解決古文理解難題
古文學習除了要學生完成由讀生悟、由悟生情的任務,還要實現學生對文章意義的理解,即學生在讀誦中挖掘古文價值,沉淀文化底蘊,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多數帶有哲理思辨的古文可以通過創設理解場的形式,深化學生對古文深層意義的理解。
一般情況下,多數教師只注重文言文字詞句的翻譯,在教學中容易忽略古文思想性的傳授。對此,教師可采用設計辯題和制作思維導圖的方法創設理解場,幫助學生理解古文的思想性。如教師對學生開展“古文的現代價值剖析”,從多種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分享人生經驗,從而啟發并激活學生對古文閱讀的思考。如在《狼》這篇古文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屠夫”智慧和“狼”狡詐的具體表現,組織學生扮演“遇狼”“懼狼”“御狼”“殺狼”等不同場景,通過角色扮演引導學生思考文中屠夫的智慧。為引導學生品鑒文中哲理,首先教師可以借用多媒體資源展示本文的哲理主題,即“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和善于斗爭”。其次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以“對待狼,我們是殺還是不殺?”為主題的小組辯論,在辯論中讓學生領悟“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理。
(四)創設探究場,培養發現能力,解決應用難題
對古文中具有經典傳誦性質的文章,可以引發學生在探究場中感悟古文的真知灼見。如在《陋室銘》一文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為陋室銘設計廣告”的活動,要求學生用文中的文言文詞匯進行廣告語的設計。有的學生設計“陋室不陋,馨香自盈”,有的學生設計“陋室主人高潔偉岸,品格如蝶花香撲鼻”,還有的學生設計“苔痕映門簾,鴻儒指引來”等,在這樣活躍的創意作品設計活動中,學生充分體驗到濃郁的古文學習樂趣和古文探究場學習的樂趣。
如《歸去來兮辭》一文,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抒情小賦。在此文的教學中,教師可圍繞主題詞“詩意棲居”設計相關教學活動。開展古今對比,將現代生活中人們遠離城市喧囂、追求田園詩意生活的故事與古代陶淵明的故事進行對比,從而進一步感受文中所描述的寧靜恬適、樂天自然的意境;教師還可以圍繞“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等詩詞進行重點介紹;此外,教師還可以以“我們該怎樣正確對待生活中的‘錯過”為辯論主題組織辯論會,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得與失”,學會客觀認識自己的生活。
在探究場的創設中,教師還可以采用趣味知識競賽等方法,如課后“花樣古文作業”、古文“每日一問一演”等活動,啟迪學生思考。這些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理解學古文不僅僅是背誦,更需要學以致用。如在“花樣古文作業”中,學生可以學會如何將古文素材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練習中。
作為學生古文學習的“領航人”,教師應該有計劃、有方法地把一篇篇古文帶到學生面前,讓他們樂于閱讀、敢于閱讀。通過古文“學習場”的創設,開展多元化的互動,激發學生融入古文的大千世界,提高中職學生古文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蔣琴.中職語文古文閱讀教學策略[J].新智慧,2019(25).
[2]董承英.中職古文教學實踐初探[J].名師在線,2019(19).
[3]王蘊杰.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古文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4]費浩芳.學習場? 探究鏈? 作業園:語文“作業共同體”實施策略[J].新教師,2020(10).
[5]胡來寶.基于真實學習情境的“以課領訓”教師培訓模式價值探尋[J].教師教育論壇,2020(10).
[6]李郁.構筑高中語文閱讀審美素養學習“場”[J].中學課程資源,2020(9).
【作者簡介】梁 玲(1979— ),女,講師,研究方向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郭進磊(1986— ),男,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戴微倩(1986— ),女,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中等職業學校音樂教學。
(責編 蘇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