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摘? ?要】? 活動是實現教育價值的基本途徑,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課程的教育結構和教學活動都需要進行革新。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更加強調學生的學習體驗,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充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抓手,逐步完成地理知識的建構,打造具有實效性的地理課堂。
【關鍵詞】? 活動;課堂教學;高中地理
長久以來,在傳統地理課程的教學中,多以“單向”“灌輸”當成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習慣性地占據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看作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以至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降低,主體性也無法得到有效的發揮。隨著新課改教育理念的不斷推進,傳統教學形式的弊端逐步顯現?;诖?,在課堂教學中要想突破以往的教育困境,真正地擺脫低效化的教育藩籬,教師應當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新穎的學習活動情境,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從而掌握關鍵知識和必備能力,生成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一、有效導入,調動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環節在整節課的教學中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導入的形式會給學生留下第一印象,如果導入的方式新穎、有趣,學生就會主動地投入新課中,自主進行知識的探索和學習;如果導入的形式相對沉悶、枯燥,學生就會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降低學習新課的積極性。所以,在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中,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主動地走進地理的世界,教師有必要根據教學內容,立足學情,做好地理課程的導入設計,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氣壓帶和風帶”一課的教學中,為了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應用多媒體等工具,打造趣味十足、內容豐富的導入模式。在剛開始上課時,教師先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視頻,促使學生透過視頻認識“馬緯度”。在生動直觀的畫面引導中,學生能夠迅速地將注意力放在新課上,并對“馬緯度”產生探索欲。在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圍繞視頻中的內容,向學生拋出“為什么在這個緯度,帆船難以航行呢?當船舶途經此地時,是否會一直困在原地呢”等問題,營造懸疑氛圍,調動學生求知的好奇心。在學生紛紛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時,教師順勢為學生引入本節課的主題,并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入新課中,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情緒。
多媒體技術帶來的直觀畫面能夠迅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將目光聚焦在地理課堂上。與此同時,精巧別致的問題可以營造懸疑氛圍,讓學生對未知的事物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以便學生為了探索問題的答案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建構,從而為高效地理課堂的形成鋪墊良好基礎。
二、直觀呈現,打破抽象僵局
純粹的地理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在教師直接以口述的形式為學生講述地理知識時,學生會因為所學內容過于抽象,而造成理解困難,制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生成。多媒體技術能夠對抽象的學習內容進行直觀化的處理,打造生動、趣味的學習環境?;诖?,在講解較為抽象的地理知識和原理時,教師可以主動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地理知識的呈現方式,帶給學生新穎、有趣的學習體驗,使枯燥的地理課堂變得更加有趣、生動,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山地的形成”這一課的內容主要是“褶皺的概念、基本形態”“斷層的概念”“斷層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火山的形成過程”等,如果教師直接采用傳統形式引導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很難讓學生充分理解這部分知識,無法使學生感受到地理課程的魅力。對此,教師便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打造直觀的學習環境,削弱本節課知識的抽象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名山大川的圖片,使學生透過秀美的風景,形成對本節課學習內容的感性認識。在介紹“褶皺山”的概念時,教師利用示意圖,引導學生認識褶皺的形成過程,增強學生對褶皺概念、基本形態的理解;在指導學生學習“斷塊山”的內容時,教師也可以將實物圖與模型圖相整合,促使學生觀察直觀的形態,認識“斷塊山”的特點;對于“火山的形成過程”等知識,教師同樣可以為學生播放動畫,使學生基于動態視角了解火山的形成過程,提高學習本節課的實效。
顯而易見,傳統教育形式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難以使學生真正地理解地理知識。而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能夠將地理知識立體、直觀地呈現在課堂上,帶給學生趣味性的學習體驗,從而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有效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真正促進學生地理素養的發展。
三、設計問題,強化自學能力
問題在地理課堂上的應用已經屢見不鮮,許多教師都會利用問題檢驗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效果,從而及時地掌握學情,為學生進行培優補差,引導學生建構地理知識體系。新課改理念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要求,許多教師也開始嘗試為學生創造機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知識。此背景下的地理課堂,教師可以以地理課程的教學內容為基礎,依據教學主題設計探究性問題,引導和啟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在不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發展自學能力。
例如,在“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問題貫穿于課堂的始終,引發學生自主思考,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發展。在上課時,教師給學生拋出“城市有許多,那么城市是否有大小之分呢?城市的大小以什么為標準呢?”“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你認為我們生活的城市是大還是???”等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在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進行思考后,教師繼續拋出“我國的城市可以劃分為幾個等級呢?”等問題,使學生伴隨問題走進本節課,明確學習的方向。在向學生介紹城市的不同等級時,教師繼續圍繞學生生活的城市,再向學生拋出“我們生活的城市可以為我們提供怎樣的服務?”等問題,讓學生從衣食、醫療、教育等多個方面出發,思考不同等級城市提供的不同服務。之后,教師也可以設計“你是如何理解城市的服務范圍的呢?”“城市的服務范圍主要包含哪些區域呢?這些區域有著怎樣的特點?”等問題,以便學生在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中,知識邊界得到拓展。
不難看出,問題能夠引領學生的學習方向,使學生沿著問題的提出思路進行知識的探究,逐步增強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同時,問題的提出也可以為學生創建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精準把握地理知識中,有效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助力終身地理學習意識的發展。
四、合作探討,彰顯學生本位
合作學習活動是新課改中倡導的一種學習活動,在這種學習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得到充分的體現,并依靠集體的力量,完成對知識的探索和建構。在指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時,教師也要打破以往的教學結構,積極地為學生搭建合作學習的平臺,引導學生集中集體的智慧,共同探索地理知識。但是,在進行分組前,教師也要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以便按照科學的原則,合理地安排每個小組的成員,促使學生在小組中形成互助的關系,有效掌握地理知識。
例如,在“工業地域的形成”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合作活動,激活教育的氛圍,引導學生在集中集體力量中提高學習的質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先圍繞“工業地域形成的原因”“工業地域的分類”等內容為學生設計問題,以便結合學生的回答,對學生的地理素養進行精準判斷,認識到哪些學生對工業地域的形成等知識了解較為透徹,哪些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認識較為淺顯。隨后,教師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合理地安排每個小組的成員,并讓組內成員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之后,教師為學生設計“分析軍貿服裝廠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形成原因”等任務,促使學生依靠小組的力量,完成對這一任務的探究,增強課堂學習的實效。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著自身獨特的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同時,學生理解地理知識的角度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在將合作活動引入地理課堂時,教師也應當圍繞學生間的差異性,進行合作小組成員的有效安排,從而在發展學生合作能力之余,促成自身的知識、能力和素養的進步。
五、優化評價,促進學生反思
教育評價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透過評價環節,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優勢所在,以便進行針對性的改進和補足,逐步形成完善的地理知識體系。但是,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個人對學生進行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的點評過多,學生獲得的評價較為單一,學生在評價環節中的參與性也較低。所以,在地理課堂上創新評價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成為評價環節的主體,使學生在相互點評中促成自主反思。
例如,在“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一課的教學中,當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了“荒漠化的含義及其發生的基本過程”“西北地區的位置、范圍”等內容后,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創建“生生互評”的模式,引導學生基于同伴的視角,認識到自己在學習態度、學習積極性、建構知識的質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隨后,教師為學生做出專業性的點評。最后,教師可以圍繞“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不同歷史時期荒漠化發生的地區”等內容,為學生設計操作性強的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等,促使學生在回答中進行自主反思,直觀地認識到自己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并對哪些知識存在疑惑。這樣,學生也可以基于反思的過程,針對性地彌補自身的不足,有效掌握本節課的知識。
通過上述案例可見,教師對評價活動進行優化,并為學生創建生生互動、自主反思的評價形式,能夠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反思自己的不足,并讓學生針對自己的漏洞,及時地進行知識的補足,促使學生逐步構建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
總而言之,新課改教育理念的提出給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為積極應對這種挑戰,教師應當充分貫徹落實新課改“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等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獨具特色的活動架構起實效課堂的橋梁,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點燃學生建構地理知識體系的激情,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達到掌握關鍵知識和必備能力、生成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袁雪珍.基于學科素養培養的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研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19(05):28-29.
[2]鄭莉莉.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培養高中生的地理實踐力[J].華夏教師,2020(05):9-10.
[3]陳興旺.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活動式教學”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0(2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