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歷史時間、空間概念等內容教學中,善用“左圖右史”教學技能,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推動課改。同時,在地圖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時空素養,符合核心素養培育要求,能讓學生養成良好歷史思維,讓他們形成版圖意識。文章將針對歷史地圖教學中培養學生時空素養的方式展開詳細闡述。
關鍵詞:歷史;地圖教學;時空素養
一、 引言
如今,部分教師對時空觀念的認識不準確,在實際教學中,局限于簡單講解歷史事件時間排序,不重視解析事件間內在聯系,在時間和空間上交疊認識歷史事件。同時,在課堂上,不擅長使用歷史地圖,忽視對地圖的多方面解讀。加之時空素養培養方法相對單一,以簡單講述為主,缺少實踐,影響到了教育效果。
二、 巧選地圖,深挖時空信息
歷史地圖是以時空為依托,解讀、還原、解釋歷史信息的,利于學生時空素養養成。在課堂上對學生時空觀進行培養時,要用心選擇適合的歷史地圖,挖掘其潛藏的時空信息。歷史事件間往往存在著一定因果關系,學生可按照時序性來理解。課堂上,教師可篩選能反映某個時間段歷史事件的地圖,結合地圖,幫助學生了解事件發生過程,構建時空觀。歷史地圖往往蘊涵著重要的空間信息,其能用來反映歷史事件背景和社會空間。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巧選能增強歷史事件空間感的地圖,引導學生延展閱讀歷史地圖的空間信息,清晰解讀事件發生的具體位置或區域范圍,由此形成良好的空間感。其中,在《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中“鄭和下西洋”知識教學中,為幫助學生理解事件背景,教師可先為學生出示一幅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地圖,在地圖上清晰標注出西洋的具體位置,請學生說說:鄭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對地圖進行解讀時,學生們將了解到“西洋”指的是現在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印度洋及沿海一帶。接著,可繼續為學生展示鄭和下西洋的概況圖,請學生自主讀圖,明確鄭和下西洋的范圍。結合歷史地圖,學生們將了解到鄭和遠航范圍非常大,包括了亞洲、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洪海沿岸。然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歷史空間體驗,對比分析鄭和下西洋概況和歐洲航海家航海概況,充分認識到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在這里,精心選用能深化歷史事件空間感的地圖,用歷史地圖幫助學生辨明鄭和下西洋的位置和范圍,可以讓學生建立良好的時空觀,促進學生時空素養發展。
三、 簡化地圖,突出時空線索
在歷史地圖具體運用中,由于部分歷史地圖信息過于分散且跨度大,不利于學生時空素養養成。針對這個問題,為幫助學生理解時空概念,教師要發揮歷史地圖的“放大鏡+望遠鏡”重要作用,刪繁就簡,提取關鍵信息,以取得較好的核心素養培育效果。教師對歷史地圖進行簡化時,要緊密聯系課程教學需求,且要注意突出關鍵地點、地理要素等時空線索,清晰標明時限,以保證學生能準確地將歷史時序和空間聯系起來。其間,為更好地突出時空線索,要改變以往簡單講述地圖要素的教學模式,一邊講解一邊演示如何簡化歷史地圖,再現當時的地理環境,并重視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等富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最終達到最佳的時空素養培養效果。如在《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教學時,可先讓學生搞清正面戰場抗戰的“點”和“線”,再繪制一幅正面戰場抗戰的簡圖,在簡圖上清晰標注出“八·一三”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進攻路線,突出“線”這個時空要素,再清晰標注主要戰場、中國軍隊集結地域、進攻方向、阻擊陣地、日本進攻方向、日本撤退方向、中國軍隊防守地區等主要的“點”。同時,根據教材內容,在簡圖上清晰標注出“八·一三”淞滬會戰的時間是1937.8~1937.11,太原會戰的時間是1937.9.11~11.8,徐州會戰的時間是1938.1~1938.5,武漢會戰的時間是1938.6~1938.10。看了正面戰場抗戰的簡圖以后,學生們將牢牢掌握相關時空線索,從中看出抗戰路線和時間,清晰捋順四次重要會戰的先后順序。整個教學活動中,通過簡化歷史地圖,突出“點”“線”時空線索,可以讓學生時空素養得到了較好的熏陶。
四、 多圖對比,構建時空框架
日常學習中,學生們經常會表現出時空錯亂的問題,甚至會存在“張冠李戴”現象。面對這個問題,教師要精選多幅地圖,引導學生進行多圖對比,歸納地圖中相關歷史信息,由此完善歷史時空框架,成功構筑一個時空網。歷史地圖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隱性知識。課堂上,教師要根據課程教學目標,精心選擇多個歷史地圖,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地圖中反映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歷史信息,綜合各個知識要素,將零碎知識串聯起來,以形成對相關歷史知識的全方位、立體性認識,高效構建起時空框架。整個教學活動中,為促進學生形成良好時空素養,教師要準確把握歷史事件間時間、空間的連接,再通過多圖對比,幫助學生理解其聯系,讓學生形成整體認識。例如,在教學《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一課時,為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時空框架,提高學生時空素養。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先為學生展示托勒密地圖、15世紀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和16世紀繪制的世界地圖。結合這三幅地圖,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能辨認這三幅地圖的大致繪制時間和繪制范圍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認真觀察每一幅地圖的特征,對比其繪制時間和繪制范圍。多圖對比中,學生們將形成良好的空間感,依據空間變化脈絡對全球航路開辟的次序、路線形成感性認識,意識到歐洲人的世界觀正在發生改變。同時,學生們將對繼續學習世界歷史產生濃厚興趣。基于此,教師可自然過渡到殖民擴張講解中,引導學生學習全球殖民大擴張,進一步了解繁榮商品經濟和新航路的開辟。
五、 圖文結合,探究時空聯系
在歷史地圖教學中,為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以圖文結合方式引導學生探究時空聯系,從而建立起良好的時空觀。首先,課堂上不能局限于使用枯燥乏味的文字材料,要利用好歷史地圖,引導學生歸納、分析歷史事件發生原因,理清其因果關系。其間,教師要結合圖文資料,精心設計課堂問題,以啟發學生,喚醒他們深入思考事件發生的原因。其次,要以圖文結合方式引導學生分析事件發生前后的變化,從中挖掘出其產生的具體影響,正確理解因果關系。除此之外,要以圖文結合方式引導學生探究事件的一般規律,對其變化進行歸納。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考慮課程教學目標,并緊密聯系學生實際情況,合理運用圖文資料。例如,在《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課教學時,可結合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秦朝統一六國的過程及措施。課堂上,可先為學生出示秦滅六國的地圖,利用相對直觀的地圖讓學生了解到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戰略相繼滅掉了六國。當學生了解了秦滅六國的過程以后,教師再為他們展示一幅秦朝疆域地圖,在地圖上用文字標注秦統一六國的具體措施,于地圖上正北位置標明奪河套、修長城、筑直道的措施,在西南位置標明開辟“五尺道”、任命官吏的措施,在正方位置標明修靈渠等措施,以圖文結合方式深化學生對秦國建立統一王朝的理解。同時,學生們將認識到在公元前230年~前221年這段時間里秦國建立統一王朝前后治國措施的變化,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時空觀。
六、 多圖合用,體會時空變遷
日常教學中,在對學生時空素養進行培養時,不能局限于使用靜態地圖,要發揮好動態地圖重要作用,以直觀反映某些歷史事物或現象的時空變遷,增進學生對其時空變化的認識。同時,為更好地還原時空變遷,要重視多圖合用,借助時間軸將地圖上變遷過程串聯起來,以方便學生更好地發現前后變化,深入觀察變化原因。時間軸是一種重要的圖畫資源,多圖合用,能讓時空素養培養效果得到顯著提升。舉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教學《中古時期的歐洲》一課時,為了增進學生對時空變遷的體會。課堂上,教師可先為學生出示俄羅斯帝國建立的時間軸,依據時間順序,將俄羅斯帝國建立過程串聯起來,完整展現從9世紀到17世紀末俄羅斯將疆界推進到太平洋,成為龐大帝國的過程。然后,再出示俄羅斯帝國建立的地圖,用不同顏色在地圖上清晰標注出1462年的莫斯科公國、1462~1598年俄國擴占的地區、1599~1689年俄國擴占的地區、1689~1725年俄國擴占的地區、1725年的俄國大致邊界。通過觀察俄羅斯帝國建立的時間軸和地圖,學生們將從中體會到從9世紀到17世紀這段時間里俄羅斯社會空間的變化,清楚了解俄羅斯成為跨歐亞帝國過程中領土的擴大。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多圖合用,學生體會中古時期俄羅斯時空變遷,學生的時空素養得到了較好發展。當學生具備良好時空素養以后,教師可繼續引導他們對比分析中西封建社會,引導他們從時間跨度、形成背景、政治制度、階級矛盾、經濟制度、城市發展、思想文化幾個方面深入理解社會發展差異,延展學習本課知識。
七、 識圖指導,擊破時空要素
日常學習中,當學生掌握了正確的識圖方法以后,他們將從歷史地圖中獲取更多有效信息,通過解讀時間、空間等信息,形成良好時空觀。實際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識圖方法進行指導時,要教會他們細心查看圖名等顯性信息,再引導他們自主閱讀歷史教材,有針對性地標注相關信息,結合地圖解決具體問題,擊破各個時空要素。同時,對學生識圖方法進行指導時,要教會他們善于發現地圖中隱性信息,引導學生通過讀圖理解教材中相關概念等知識。另外,具體指導中,要教會學生從軍事、政治等不同角度分析地圖,充分利用地圖全方面認識歷史。例如,在《人民解放戰爭》一課教學時,為發展學生時空素養,于“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知識點教學中,教師可先為學生展示一幅挺進大別山的地圖,指導他們自主閱讀地圖,查看顯性信息。地圖分析中,學生們將了解到挺進大別山的歷史事件發生在1947年6月,并通過查看圖例語言準確掌握挺進大別山歷史事件中解放區、游擊區、晉冀魯豫解放軍進攻方向、殲滅國民黨軍主要位置等內容。接著,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并自主閱讀教材,總結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歷史背景。同時,可引導學生結合圖例,在地圖上清晰描繪出戰爭的具體路線。然后,在“遼沈戰役”學習中,可指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識圖方法,自主分析地圖中的時空信息。其間,有的學生將通過閱讀地圖,總結出遼沈戰役發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還有的學生將歸納、總結出圍錦打援的線路。通過結合地圖,擊破各個時空要素,能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時空素養,讓他們在識圖中養成正確時空觀。
八、 結論
綜上可知,歷史地圖教學有利于學生時空素養養成。課堂上,對學生時空素養進行培養時,教師要注意巧選地圖素材,對地圖進行簡化,以構建一個良好的時空框架。同時,要重視進行多圖對比,在圖文結合、圖線結合基礎上,增進學生對時空的感受,并通過識圖指導,進一步提高學生時空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嚴偉紅.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時空觀的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2):56-57.
[2]吳佳苗.時空觀念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培養策略[D].溫州:溫州大學,2019.
[3]劉曉燕.高中歷史教學中時空素養的培養[J].新智慧,2019(10):124.
作者簡介:
黃崢,福建省福州市,福州高級中學。
①文章屬于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常規課題,課題名稱:高中統編歷史教材“左圖右史”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0CG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