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屏 黃小冰
摘要: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音樂教育和民族文化的發展,2020年全國教育會議教育部把美育納入考核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也圍繞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在新時期的教育背景下,高職高專聲樂教學要通過民族聲樂作品的“樂性”分析方法提升學生的演唱能力和對作品內涵更深層次的理解,讓學生感受到民族文化藝術的魅力和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的建設與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 高職高專? 樂性分析? 聲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1-0119-03
一、研究背景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意見》指出: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建設。作為職業院校的聲樂教師,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中華優秀的民族文化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重視中國民族聲樂作品的教學運用,讓學生感受到各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體會、感悟聲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民族智慧和精神,樹立起正確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感。
二、高職高專聲樂教學要加強樂性分析環節
由于時間短、任務重,導致高職高專的聲樂教師在教學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把側重點多放在技術和識譜教學上,缺乏挖掘聲樂作品的“根”和“魂”,也就是作品的“樂性”問題,脫離了現代職業教育的根本目標。所以,通過分析高職高專聲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加強樂性教學環節,充分挖掘民族聲樂作品的文化與教育內涵,旨在使學生更好地領略到中國民族傳統文化與音樂的魅力,達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一)高職高專聲樂教學現狀
聲樂是高職高專音樂專業的技能核心課程和專業必修課程,同時也是一門綜合性和實用性很強的藝術課程,它在音樂表演、教學、創作等各個領域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聲樂的學習和掌握是需要長時間按照嚴格系統的教學和反復訓練打磨而得來的。而高職高專的音樂生在校學習時間短、課時少、人數多,加上基礎差,有些學生甚至是零基礎。由于各種不利因素的存在,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會把側重點放在發聲技術和識譜上,對作品的風格、情感、音樂審美和正確價值觀的引導缺乏足夠的重視,中國民族聲樂作品的內涵及其文化深度與人文教育方面更是缺乏深層次的挖掘。
(二)高職高專學生學習聲樂方法的問題
第一,重視“聲性”忽視“樂性”。筆者在多年的聲樂教學中發現,學生在學習聲樂作品時只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對高音等各種聲樂技術難點的突破上,忽視了唱歌的真正目的是通過科學的發聲方法表達作品的內涵與情感,讓歌唱僅變成發聲的“工具”,顯然,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長此以往,他們將形成錯誤的學習理念。一個成功的藝術作品,應該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產物,沒有理性基礎指導的感性歌唱是片面而空洞的,建立在理性分析上的感性表達才能更加準確、嚴謹,音樂形象的塑造上也能更加鮮活、真實。
第二,重視“聽覺”,忽略“視覺”。筆者發現,學生在學唱一首新作品時,往往沒有研究曲譜的結構、節拍、旋律、節奏特點、難點以及歌曲思想內涵,先依賴于聽網絡音頻學唱。依賴“聽會”的學生,回課時常常對歌曲的節奏和旋律認識不清、模棱兩可,看著譜子也不會唱或者唱錯。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對學生識譜提升、自主思考分析作品以及演唱能力的培養幫助不大,學習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此外,還有一部分學生由于聲樂基礎較差,缺乏自信與興趣,因此學習缺乏積極性,被動、拖拉,態度不夠端正,也不善于利用新媒體提供的信息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糾正與解決,就無從談及培養出有用的專業人才以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了。因此,在高職高專聲樂教學中必須加強對作品的樂性分析環節,通過樂性分析環節找到浸入學生心靈深處的力量。正如《論語.正義》所述:“樂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
三、“樂性”分析在高職高專聲樂教學中的應用
聲樂課不僅是發聲方法的教學,它更是綜合了和聲、曲式、樂理、視唱練耳、中西方音樂史、語言文學等相關學科知識的綜合性技能課。如何更好地提高聲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全方位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選擇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聲樂作品進行教學;二是運用“樂性”分析的方法,對作品的內涵進行解讀與教學。通過“樂性”分析,一是能更好地提煉出作品的文化內涵,二是能促使學生學會用美好的聲音和情感來歌唱,使作品的音樂形象和風格更加貼切與突出,現以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為例,進行分析說明:
(一)分析歌曲的創作背景,提煉其文化內涵
1979年,廣西壯族詞作家古笛等人到隆林采風,正巧遇到一群趕圩歸來的彝族姑娘們穿著漂亮的民族服飾,帶著她們選購的商品開心地結伴走回村寨。看著姑娘們趕圩歸來一路上歡聲笑語、青春洋溢的景象,古笛等人深受感染,于是創作出了《趕圩歸來啊哩哩》,歌曲展現出了中國改革開放后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人民的幸福生活。
“圩”是農村貿易集市地點。趕圩,是農村的交易習俗。至今廣西各地依然還保留“趕圩”的傳統風俗,有些地區保持著“趕歌圩”傳統文化活動,如每年農歷三月三,成千上萬的壯族人民就聚在一起引吭高歌,以歌傳情、以歌會友,場面盛大。《趕圩歸來阿里里》中歌詞“啊哩哩”是“好的呀”的意思,是彝族語言,也是隆林的方言,既有民族特色,也能讓大家記得住。
歌曲以彝族民歌音調為素材,旋律活潑、輕快,富有律動性,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歌曲中的“啊哩哩” “趕圩”“銀項鏈”“金戒指”等歌詞,有著濃郁的少數民族文化氣息和精神風貌,歌曲生動地表達了彝族姑娘趕圩歸來的喜悅心情,描繪出改革開放讓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人們的內心充滿了感激和幸福之情。歌曲一出,紅遍大江南北,成為各大聲樂比賽指定必唱曲目之一,編入全國各院校音樂教材。也成為優秀民族文化嵌入到高職高專聲樂課堂教學當中的一個不錯的范例。通過歌曲中所蘊藏的文化底蘊、感染力和穿透力去開啟學生的智慧,浸潤他們的心靈,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完美式傳承。
(二)歌曲節拍分析與演唱提示
首先,對歌曲的節拍循環規律進行分析。節拍是歌曲行進中規律循環的動力來源,不同的節拍有著不同的強弱規律。準確地運用節拍規律對于歌唱技術的發揮、音樂的推動性、作品的風格、音樂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趕圩歸來啊哩哩》是一首四四拍子的歌曲,四四拍子的節拍特點是強、弱、次強、弱,把握住歌曲的節拍強弱規律才能掌握全曲的基本律動和風格。演唱時,除了個別節奏會有小的強弱對比變化處理,全曲都應展示出明顯的強、弱、次強、弱的律動,這樣才能把歌曲歡快的舞蹈韻律風格表現出來。因此在歌曲演唱之前,學生可以通過朗誦歌詞的方式練習,練習時應注意四四拍子強弱對比。在念到強拍上,如“日”“散”“歡”“回”等字時,都要注意用橫膈肌,對氣息的支持和控制小腹收緊以及唇齒的爆破咬字的同時發力,從而把歌詞念出來,強拍應結實有力。在念到弱拍上如“西山”“圩羅”“喜喜”“去啰“等詞時,應適當放松身體和嘴唇,減輕力度,輕巧咬字,強弱對比要明顯、有彈性。重視節拍強弱規律的學生往往更容易找到技術支撐點,學會在強拍上用力,在弱拍上放松身體,為歌曲的演唱提供良好的氣息循環和動力來源,也更容易獲得氣息的支持。
其次,運用歌曲的節拍特點,把握好風格,塑造出準確和豐滿的音樂形象。《趕圩歸來啊哩哩》原本是一首彝族舞曲,因此在演唱時應注意把握好四四拍的節拍律動,強弱對比要大,突出重音,使音樂的節拍感、律動感及推動感更加明顯,更好地體現彝族的民族舞蹈風格,把彝族的民族性和文化性特征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三)曲式分析及演唱提示
曲式相對于節拍來說,它的角度更為整體而宏觀,也是分析音樂作品的重要手段。聲樂作品的曲式分析可以從結構分析擴大到結合音樂語言各因素的綜合分析,并以此對歌唱的情感內容及音樂形象做出合理的闡釋。接下來我們來分析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的曲式結構,并總結其對于歌唱的指導作用。
通過分析,這是一首帶引子和尾聲的二段式結構歌曲。
第一,引子是歌曲的開始部分,用來醞釀情緒、提示內容。本曲的引子部分節拍雖是四四拍子強弱規律,但節奏舒緩、速度較慢、音區較高、旋律開闊、自由,因此演唱時應注意力度由弱漸強,咬字親切,氣息猶如“吐絲”般均勻地支持發聲。在長音處要注意保持小腹緊繃,使聲音平穩悠長,仿佛遠處傳來的少女的聲音越來越近,營造出一幅夕陽下安靜的西南少數民族村寨漸漸走來了一群身穿少數民族服飾的彝族姑娘們趕圩歸來的唯美畫面。
第二,第一樂段是呈示型樂段。力度較輕快,旋律音區較平緩,情緒是歡快輕巧的。歌唱語言以敘述為主,語言的律動較為穩定,富于音樂性。演唱時除了要把握好四四拍子的強弱律動規律,還要注意各小節內出現的密集型節奏,如:十六分音符和小附點音符等。在演唱這些密集型的節奏時,要注意聲音的顆粒性,把每個音符都要交代清楚,不要含糊省略。另外,演唱“啊哩哩”附點音符時,要交代清楚,用甩腔的方式將輕巧俏皮的韻味表現出來,表達出彝族人民熱情、奔放、能歌善舞的藝術形象。
第三,第二樂段是對比型樂段。歌唱以詠嘆為主,音樂以新的主題材料居多,起伏變化明顯,作品內容及情緒有遞進或轉變的發展趨勢。歌者在演唱時,首先在力度、旋律音區、情緒等方面建立對比關系的同時,更注重保持歌曲風格上的統一,使兩個部分形成一個有機的結合體,避免形成兩個毫無關聯的獨立樂段。演唱時要注意加強力度的變化,旋律音區越高,氣息更要流動,聲音較第一段稍連貫大氣一些,情緒更加熱烈。其次注意調性、速度、樂匯的回歸,保持兩個樂段的完整。演唱中我們不難發現,作曲家非常巧妙地運用每句句尾“啊哩哩”的襯詞來貫穿兩個樂段,使兩個樂段的歌詞和情緒保持相對的一致,凸顯了民族特色,使歌曲的情緒更加熱情、歡快。
第四,尾聲是樂曲的結束部分,用引申唱腔未盡之意來加強結束感。因此在演唱時注意段落間的銜接與對比,突出每個樂句的起音,使樂段的情緒更加喜慶和熱烈,并將全曲的情緒推向高潮,最后一句要畫龍點睛,但此處音域達到#g2,也是全曲演唱技術的難點,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演唱能力,歌唱時需調動全身積極性,抬起笑肌掛住高位置,打開喉嚨深呼吸支持發聲,控制力度由弱漸強推向高潮,最后輕快收筆,讓人感受到意猶未盡,結束全曲,把彝族舞曲活潑、熱烈的風格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通過以上的段落“樂性”分析,歌曲中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神韻更加清晰、明確;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更好地拓展;對民族審美情趣的理解也更為深刻,學生學會用歌聲去描繪彝族人民的豪邁、姑娘的俏麗以及人民過著幸福生活的美好畫面。
四、結語
“樂性”分析對于歌唱技術的發揮,音樂的推動性,作品的風格、音樂形象的塑造和把握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職高專聲樂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注意歌曲樂性的把握,增強對作品曲譜、情感、風格、細節的理解,讓聲樂的演唱建立在理性基礎上,以便把歌曲內涵、情感更加全面真實得表現出來。廣西聚居著壯族、瑤族、彝族、京族等十多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其中少數民族音樂更是我國音樂文化中的瑰寶。希望通過本次研究能激發學生對廣西少數民族本土傳統文化和音樂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增進學生的探索和學習欲望,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實現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完美學習與傳承。
參考文獻:
[1]龔荊憶.中國聲樂作品之樂性分析使用守則[J].中國音樂,2015(03).
[2]黃小冰.高專音樂教育聲樂教學現狀思考及對策研究[J].藝術教育,2020(08).
[3]陳志陽.簡析基于高職高專聲樂教學中的問題及策略[J].黃河之聲,2019(11).
[4]謝傳紅.建立在理性基礎之上的感性演唱[J].歌唱藝術,2020(05).
[5]馮繼.課程思政育人模式下的聲樂教學[J].當代音樂,2020(11).
[6]楊瑞,孟然.“課程思政”視域下民族聲樂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1(03).
作者簡介:黃小冰,副教授,聲樂專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