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能法
【摘要】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資訊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學校的教學模式與學生的生活中習得的固有習慣性認知模式產生了不小的分歧。現在的學生在學習上由于過度使用電子產品,體現出了認知“圖式化”“碎片化”“感官化”的特點,課堂教學中,施教方(教師)和受教方(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往往“話不投機”,疲于應付;學生對于課堂學習,更由于教師和學生雙方在認知方式和思維結構上的判斷差異,使得學生上課味同嚼蠟,索然無趣。要解決這種問題,需要從學習心理上加以研究和實驗,最主要的解決方式是給學生的學習認知心理“賦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自己成為學習過程最積極的內驅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理論;模式;賦能;心理
筆者在中國知網等專業網站以“賦能 ”
“教學”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檢索到624條論文信息,其中大部分為信息技術手段的內容,特別是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內容,關于學生學習心理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點。
可是,現實中,我們的課堂教學(下面以小學語文為例)許多還是在教材、學生、教師這個教學三要素中進行排他性的研究和探索,有沒有一種可能:這三要素就是一個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統一體,我們只要科學地安排好它們的相互關系,我們的課堂教學也許會發生質的變化。那么,這個內在的“邏輯關系”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找到一些啟發:“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而且,我們也可以從《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發現解決問題的一些指引:“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從現有的課堂教學要素出發,重新構建“教學”的定義,在本課題實驗中,教師、學生都是平等的“勞動者”,我們不再是一個教師教一個班。學生在私密的、舒適的、自信的學習氛圍中開展學習活動,形成個性化的學習課堂、個性化的知識思維導圖。重新構建課堂“生態系統”,讓喬木、灌木、草本都能生長,不同的季節開放不同的花朵,百花齊放,姹紫嫣紅。
筆者認為,“教”是一種更高級的學習形式,課堂上學生的教是為了消化學,學會是為了會教,學會教就是最好的學習,是一種明白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結關系、規律關系的學習。我們所研究的這種“教”不是以前那種教學的形態,而是一種內部語言個性化轉化為外部語言的心理活動。
一、賦能教學理論的概念界定
1.課堂共同體:以知識為聯系的教材、學生、教師的統一體,其內涵是“教”“學”一體化,把“教”當成一種高級的學習形態,提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創造性地、個性化地消化處理知識(教材),編織成自己的思維導圖,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教會他人)。
2.教:本課題的教的內涵是學生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的一種個性化表達,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形態。
3.二次教學:在課堂上,教師第一次梳理教材的知識點之后,學生用自己理解的語言再次傳遞到小組的其他同學之間。教師的表述為“一次教學”,學生的表述為“二次教學”。
4.思維導圖:又稱腦圖、心智地圖、腦力激蕩圖、靈感觸發圖、概念地圖、樹狀圖、樹枝圖或思維地圖,是一種圖像式思維的工具以及一種利用圖像式思考輔助工具,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思維導圖是使用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構造和分類的想法;它用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以輻射線形連接所有的代表字詞、想法、任務或其它關聯項目的圖解方式。
課堂共同體課題研究的核心在于構建新型的課堂學習心理:教師、學生都是課堂的勞動者,合作生產知識,所以要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聲音是柔和的,學生學習的心理是舒適的、自在的、私密的、自信的,盡量減少評價性語言,多用請教式的、咨詢式的語言,讓學生勇敢而大方討論學習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二、賦能教學理論參考的主要依據
(一)掌握學習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布魯姆認為只要給與足夠的時間和適當的教學,幾乎所有的學生對所有的內容都可以達到掌握的程度,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不能決定他能否學習要學的內容和學習的好壞,而只能決定他將要花多少時間才能達到該內容的掌握程度。換句話說學習能力強的學習者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對該內容的掌握水平,而學習能力差的學習者要花較長的時間也能達到同樣的掌握程度。
(二)學習金字塔理論:美國學者愛德加·戴爾研究發現學習24小時后,材料平均保持率最高的方式是:向其他人教授或對所學內容的立即運用。
以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姆的學習掌握理論和美國學者愛德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為指導,促使教師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教學行為和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增強教科研意識,激發教師的教科研興趣和熱情,適應新形勢和新課改的需要,深化教學改革。以實施科學管理為保證,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支撐,突出重點,深化研究,解決影響課堂教學效益提高的主要問題,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三)文納特卡制理論
文納特卡制的特點在于:第一,有具體的學習目標和內容,對每個單元都有非常細致的規定和自學教材。
第二,應用各種診斷法測驗、檢查學生每個單元的學習情況。在這種測驗之前,先進行練習測驗,由學生自行練習、自行改錯,直到做對為止。
第三,通過自學及診斷測驗后,方可學習下一單元的教學內容。
第四,教師經常深入到學生中間,因人、因時、因事而進行個別指導。
三、賦能教學理論研究的主要問題
1.“課堂共同體”的形式設計
嘗試建設基于二次教學形態的共同學習的課堂組織形態,關鍵在于教師、學生課堂學習心理的改變,教師由教學生“學”,變為學習教學生“教”;學生由等學,變為需要“教會”別人。課堂目標由知識為中心,變為方法、規律、組織為中心。營造“靜悄悄”的課堂、思考的課堂、個性的課堂、合作的課堂。
2.課堂共同體教師角色設計
(1)聆聽。注意通過觀察、了解,敏銳發現學生的學習心理,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從學生的語言中,發現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是課堂共同體形成的基礎。
(2)組織。教師主要的角色是課堂引導、組織,營造合作,課堂共同體有三個最寶貴的教學時機:知困點、學困生、發言難。需要謹記啟發式的原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3)關注。教師在課堂操作過程中是一個活動的參與者,是學生學習的觀察者。主要任務是建立和諧的學習心理和學習環境。
(4)協調。為不同組別的學生,或者是組內異質的學生進行精細化的操作指導,學習任務完成的進度提醒,小組評價的監督發揮等作用。
(下轉第36版)
(上接第35版)
3.課堂共同體學生角色設計
研究在課堂學習中,學生接觸語言材料順應、同化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點:(1)分工。(2)合作。(3)表述。(4)整理。(5)個性化呈現。
4.教材知識點思維導圖的編制
5.關鍵問題:課堂教學里面,共同體形成規則和操作規律
6.實驗預計的突破問題
(1)教師教學思想轉變,從教學變為學教。(2)課堂教學形態的轉變,從講課轉變為做課。(3)學生課堂角色認同感的轉變,從學生變為“先生”(小老師)。(4)學生課堂學習心理的變化特點。(5)小學語文學習思維導圖。
四、賦能課堂教學重要環節的調控
1.教師“一次”教學“示范環節”
(1)加強教學語言組織的學習,精講、少講、會講。
(2)加強課堂教學組織的學習,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3)加強學生二次教學的管理,會教、教會。
2.學生“二次”教學“模仿環節”
(1)加大班內學習小組的調控力度。學習小組的組建要根據學習成績和性格特點等情況,組內異質,組間同質,每個組2-4人左右,每個組可設語文科組長、數學科組長各一名,小組學習實行任務驅動,競爭展示,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加大教師講解時間的調控力度。一節課教師講解時間一般不得超過15分鐘。課堂要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即:講學生提出的問題,講學生不理解的,講知識缺陷和易混易錯知識,“三不講”即:學生能解決的簡單問題不講,沒問題不講,有問題學生不講之前不講。課堂上要及時糾正錯誤,給出正確答案,改變教師作用,由教、領變為啟發、督促、幫助。
(3)加大學生練習方式的調控力度。讓學生掌握和推行練習的基本方式,如,提問、對話、復述、爭辯、閱讀、默寫、摘抄、作業、實驗、設計、小結、表演、游戲等。達到“以小組學習為組織核心,以師生、生生互教為主線,以思維為主攻,以發展為主旨”的目標。
(4)加大交流展示的調控力度。充分地讓學生展示,激發學生比、學、趕、幫、超的興致和愿望。交流展示要更多地關注中下游學生。
(5)加大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調控力度。根據授課內容的不同,可讓學生在課前預習,亦可在課中自學,自覺目標要明確,任務要具體,下午活動課時間一般要求教師不講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學習。
(6)加大檢查落實的力度。加大對學生作業、隨堂練習、隨堂筆記、校本學案、單元檢驗試卷等的檢查力度。
五、賦能課堂共同體模式的基本要求
1.課堂模式的基本要求:實施課堂教學新模式要求四個字“二次教學,當堂達標”。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示范、釋疑。
2.課堂教學的六個環節:
教師:一次教學
(1)引課示標:導入要體現“新、趣、活、潔”,學習目標要真實科學明了。(1-3分鐘)
(2)教學新授:教師把握好切入點,講在當講處,講在點子上,導在引發時。(10-15分鐘)
學生:二次教學
(3)二次教學:生生互動,小組合作互相交流,充分發揮“小老師”作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15分鐘)
(4)訓練拓展:夯實基礎,強化能力,拓展探究必做題,試做題,探究思考題。(5分鐘)
(5)自主測評:教師將已準備好的檢測題(檢測題可以是例子、練習冊。題目要求精選,一定要體現學習目標,并且要典型,符合期末考試題型)發給學生,學生快速解答。然后學生間快速批閱,教師評價。(8-10分鐘)
(6)再次測評:在補救教學(個別輔導或小組教學)結束之后,讓未掌握單元學習任務的學生參加第二次平行形式的形成性測驗。
3.積極推進“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探究,并適時對學生進行協助,促進學生合作提高。
學習心理理論的發展使我們認識到了科學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從行為主義理論,到社會學習理論、認知主義理論都認為,當一個特定的情景或者任務引發了個體對需要學習的信息的注意,那么即使沒有獎勵,學習也會發生。雖然我們課程改革的理念和實踐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同,但是我們還是沒有辦法克服學生學習內驅力不足的“痼疾”,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效率還是很費腦筋。我們是時候需要拿出課堂革命的勇氣,打破碎片化、程式化的教學現狀,充分利用現代的信息、資源等,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設計好學習的任務,給學生的學習活動賦能,讓學生在主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個體化的學習圖式。
參考文獻:
[1](美)簡妮·愛麗絲·奧姆羅德.學習心理學 [M].汪玲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澳)克瑞沃拉,(加)富蘭·希爾.突破 [M].孫靜萍,劉繼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社,2009.
[3](新西蘭)約翰·哈蒂.可見的學習 [M].金鶯蓮,洪超,裴新宇,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 胡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