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國鈺
【摘要】厭惡療法是一種抵制不良強化物的方法。通過直接或間接想象,使不良強化物和厭惡食物多次重復配對出現,使不良強化物逐漸失去強化作用,同時誘發出與厭惡刺激相同的反應,以消除或減少某種不良行為的方法。在特殊兒童撿吃食物研究過程里,準備階段確定了具體的目標行為,找出不良強化物,選擇了有效的厭惡刺激物的具體方式,并且恰當地實施起來,同時進行追蹤和觀察,這個特殊兒童消除了撿吃食物的不良行為和壞習慣,實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說明了案例的研究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關鍵詞】特殊兒童;撿吃食物;厭惡療法;實驗研究
一、研究案例
運用厭惡療法消除特殊兒童撿吃食物行為的實驗研究。
(一)被試兒童的基本情況
1.小蘭,女,8歲,智力障礙,語言表達能力弱,只能說一些很簡單的字、詞,不能表達出一個完整的句子。她身體發育緩慢,個子比較矮,相對胖了一些。現就讀于佛山市某區特殊學校二年級,在學校全寄宿。星期一早上由父親(母親)送來學校,并帶上生活用品以及喜愛吃的零食,星期五下午由父親(母親)接回家。星期六和星期天在家一般由奶奶照顧,如果父母親休息時,也會帶她到外面玩耍。父親在工廠打工,母親有時做零散工作幫補家計,家庭收入較差。一家四口,只有這么一個小女兒,父母親挺愛她的,為了她,操碎了心。父母親曾經帶她到廣州市、佛山市等相關的醫院治療,也帶她到一些康復機構進行訓練,但是效果甚微。小蘭就是特別喜愛吃零食,另外也就是吃完自己的零食,有撿吃垃圾桶(箱)食物的不良行為和壞習慣。
2.問題行為分析
小蘭在家里和在學校吃飯沒有挑食,一般能吃一碗飯,肉和菜都吃。瘦肉、雞肉、魚肉、青菜也吃,愛吃雞蛋煮番茄。零食就是兒童一般吃的面包片、小饅頭、葡萄干、牛奶(罐裝、盒裝)、蘋果、雪梨、香蕉等。看來小蘭也挺能吃的,這也很正常啊。可是,在學校里,老師經常見到小蘭吃完自己的零食,目不轉睛地盯著其他學生還未吃完的零食,在老師未留意之下,會搶食,搶到手里馬上放進口里吃。結果被搶食物的學生有時會打她、推她,拼命搶回自己的零食,從而出現爭斗場面。更有甚者,小蘭經常在課室后面的垃圾桶和課室外面的垃圾箱,撿起人們丟掉的垃圾袋子、維他奶盒子、搜尋里面剩余的一點兒食物,放進口里就吃、喝。撿吃垃圾的動作之迅速,讓人意想不到。當老師看到,連忙大聲喊叫和制止都來不及。
在老師多番的批評教育下,強調別人丟掉的、丟在垃圾桶里的食物是不衛生,吃了會肚子痛,有害健康的情況下,甚至在打罵硬逼的情況下,小蘭也沒有改變撿吃食物的不良行為。小蘭這種壞習慣說明體罰、譴責對她并不合適。通過多次采用負強化法等方法,也是效果不佳。作為小蘭的班主任,我決定采用行為改變中的厭惡療法,來消除小蘭撿吃食物的不良行為。
(二)研究程序
1.確定終點行為
通過將近一個學年的觀察,發現小蘭在學生飯堂里早餐、午餐、晚餐能夠正常用餐,并不是用餐量不足而導致饑餓感,而是從小在家就形成喜愛吃零食的習慣,因為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不足以有充量的零食吃而導致她撿吃食物。更為重要的是,發現小蘭撿起食物時放進口里吃的那種快感,小蘭有一種對吃零食的強烈需求感。
2.實驗設計
因為終點行為對小蘭來說難度較大,為了保證本次實驗訓練過程的順利進行,決定采用逐變標準設計,運用厭惡療法。在運用厭惡療法前,我把實驗的目的、過程,詳細地告訴了小蘭的父母親,征得了他們的同意以及配合才進行以下實驗。小蘭喜歡吃零食,尤其對甜食、酸甜、咸香食物很有食欲感。這些食物可以作為訓練時的強化物,就是作實驗訓練的引誘物。在運用厭惡療法時,厭惡刺激物必須是強烈的,決定使用帶有強烈刺激的辣椒醬(粉)、芥末。訓練過程中,讓小蘭依次介入以下三個階段。
(1)基線階段
第一階段為期三天。在這幾天里,在小蘭毫不知情之下,把一塊面包故意撕成幾塊,做成吃剩的樣子,放入袋子里,再放在垃圾桶里。還有把維他奶倒出,剩下一點兒,再把維他奶盒子放在垃圾桶里。老師在隱秘處觀察,對小蘭撿吃食物不作干擾。
(2)強化處理階段
基線階段結束后,進入強化干預階段。由老師向小蘭解釋這一階段的目的和對她的幫助,讓小蘭明白老師的用心良苦。老師運用厭惡療法,就是為了消除小蘭撿吃食物的壞習慣,把這種不良行為轉化為正常的良性行為。
處理階段一:這一階段持續四天。觀察小蘭經常到的課室后面的垃圾桶和課室前面的大垃圾箱,留意她撿吃食物的動作、數量以及怎樣吃的過程,如何相應使用合理數量的辣椒醬、芥末。
處理階段二:這一階段持續四天。目標是在老師可控制范圍之內,在用作試驗的面包片、維他奶盒吸管分別涂抹20%分量的辣椒醬、芥末。觀察小蘭撿吃這些涂抹辣椒醬、芥末食物的表現和感受。
處理階段三:這一階段持續四天。目標是在小蘭撿吃食物里分別50%分量的辣椒醬、芥末,逐步加大了厭惡刺激物的分量。然后仔細觀察小蘭的撿吃食物的表現,以及與階段二作比較。
處理階段四:這一階段持續四天。最終目標是把辣椒醬、芥末的分量加大到80%以上,當這些厭惡刺激物達到足夠強度時,觀察厭惡刺激物起到的效果。
(3)追蹤階段
這一階段持續四天。取消在面包片、維他奶盒子吸管涂抹辣椒醬、芥末,觀察在完全消除厭惡物刺激后,小蘭撿吃垃圾桶食物的行為是否還會出現。
(三)研究結果
經過四個處理階段23天的訓練過程,運用厭惡療法訓練小蘭在垃圾桶(箱)撿吃食物的行為,有了明顯的改變,小蘭對這些“垃圾”食物非常厭惡,再不想撿這些食物吃了,這說明實驗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現具體說明如下:
(1)基線階段
小蘭在這一階段的三天里,還是會在垃圾桶(箱)里撿吃喜歡的食物。
(2)處理階段
處理階段一:在實施厭惡療法時,細致觀察小蘭撿吃食物行為的全過程,如何將厭惡體驗與不良行為緊密聯系起來,想方設法讓小蘭形成條件反射,從而消除撿吃食物的壞習慣。
處理階段二:在訓練開始時,第一天比較困難未達標,在面包片、維他奶盒子吸管上分別涂抹的辣椒醬、芥末數量少,小蘭還是吃這些食物的。
處理階段三:隨著在厭惡刺激物上逐步加大了辣椒醬、芥末的數量,小蘭已經有了明顯的拒絕,感覺到對這些本來是自己平時喜歡吃的食物的厭惡、反感。
處理階段四:這一階段的四天里,因老師把辣椒醬、芥末的數量加大到足夠強度,小蘭因為受到辣椒醬、芥末強烈的厭惡刺激,已經撿起了這些食物再不敢往口里送。
(3)追蹤階段
小蘭在老師退出實驗,取消厭惡刺激物的四天內,經過垃圾桶(箱),也不會撿吃這些食物了。訓練過程達到了預期目標。
(四)結論與建議
(1)消除特殊兒童撿吃食物行為,用厭惡療法比懲罰效果好得多。
(2)當實驗前設計的厭惡療法未能起到預期效果時,老師要及時反思、細心觀察、重新確定有效的厭惡刺激物。
(3)在小蘭撿吃食物改變的過程中,小蘭對面包片、維他奶盒子吸管等食物涂抹了辣椒醬、芥末望而生畏,產生了強烈的厭惡感。
(4)老師目的明確、操作方法正確,問題行為就能處理得當,且有一定效果。
(5)本次實驗也有一些不足。例如:因時間、條件影響,在訓練過程中使用的厭惡刺激物是估算的,精確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影響實驗的結果。另外,在其它場所(校外的垃圾桶),小蘭是否撿吃食物呢?
二、案例分析
老師選擇的厭惡刺激物比較合適,實驗程序條理清晰,結果分析比較中肯,所提出的建議也有見解,值得互相學習。
特殊兒童撿吃食物問題是讓很多家長密切關注的問題,也是讓很多家長和老師感到很棘手的問題。
兒童愛吃、貪吃零食是他們的共性,而撿吃垃圾桶(箱)的食物是一部分特殊兒童的個性。這些不良行為和壞習慣,如果不采取適當的方法及時進行改正,勢必會對孩子的成長發育和健康帶來不良的影響。本案例通過厭惡刺激物的使用,消除了特殊兒童撿吃食物的不良行為,取得了良好的預期效果。
厭惡療法,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因此,必須首先確定打算消除的是什么行為。這就要求老師必須認真觀察、仔細分析,觀察是否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重新確定厭惡刺激物,消除了小蘭撿吃食物時的滿足和快感,從而削弱和消除了小蘭撿吃食物的不良行為和壞習慣。
【參考文獻】
[1]王輝.特殊兒童行為管理[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