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秀

【摘要】在平時的教學和師生交流中,了解到目前的初中學生歷史知識面窄、歷史知識儲備不足且對歷史課堂以課本為主要教材封閉單一滿堂灌不滿等情況。結合近年來新課標著重強調對學生閱讀能力、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升中考中也越來越重視這方面的考查,因此,提出在目前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入史料進行教學的必要性,并分享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史料教學在歷史課堂中趣味性與有效性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史料教學;論從史出;史料實證;史料資料庫
為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和課題“引用史料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有效性”的研究工作,我于2016年10月底在我校八年級展開了一次調查問卷活動。針對學生學習歷史的現狀和興趣方向,問卷共設置9個問題,統計發出了300份問卷,收回300份,其中男生144人,女生156人。我認真對調查得到的信息進行了整理和分析,發現學生對歷史有一定的興趣,但是普遍對歷史課堂以課本為主要教材,封閉單一滿堂灌的教法不滿,導致對學習歷史的興趣下降,學習局限于劃重點,背知識,根本無法適應目前初中歷史素養培養的要求。因此,必須要改變這種封閉的課堂學習為開放式的史料學習,從歷史長河中尋找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史料,讓學生去真實地感受生動的歷史場景,從而激發起學習歷史的樂趣,拓展歷史的視野以及培養史料實證、論從史出的科學態度。
史料教學是目前國內外都比較認可的一種歷史教學方式。事實上,人們對歷史的了解和認識就是從各種歷史資料中獲得的,這些歷史資料包括各種文獻資料、口述歷史、和考古發現等等。我們現在提倡的新課程中的五大核心素養,如史料實證、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時空觀念的實現都需要依托課堂中的史料教學來實現。因此史料教育必須作為初中階段的必備教育前提引起重視,史料教學運用得好,使整個歷史課堂既高效又充滿趣味。但是,當前我國目前的史料教學還存在很多誤區,比如為了“史料教學”而“史料教學”,大量引用對教材內容“變相復述”“又長又臭”的史料,這種沒有精心選擇和設計的史料教學是有悖史料教學本義的。史料教學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加強對歷史的理解,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科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認識歷史真相的能力和方法,但并不是教學的每個環節都要大量地運用史料,而是要精選史料,有重點地運用史料開展教學活動。下面我就從我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我是如何在教學中發揮“史料”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的。
一、搜集和選取史料
1.鼓勵學生嘗試獨立搜集、選取史料
在教學的過程中,在有限的備課時間內,要快速查找到自己需要的史料,有時真不是輕松能實現的。讓學生參與到搜集史料的過程中,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學生在搜集的過程中發揮了主體性和主動性,在嘗試獨立的搜集和辨析、探究資料培養了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同時也是一個自己主動發現問題的過程。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之后提出真正屬于自己的問題,才能真正激發出學習的積極性和更好地培養歷史核心素養。但是,學生平時學習時間緊湊,每節課讓學生搜集史料也是不可能的,我的做法是每個單元有一節課是讓學生搜集的,這樣學生有了嘗試,又不會過于頻繁,學生的積極性也增加了。在學生自己獨立搜集時,由于學生不是專業的歷史研究者,只是歷史知識的學習者,學生并不具備搜集的方法,這就需要教師主動地教會學生一些查找、辨析史料的方法。例如,在圖書館如何運用書目、索引尋找各種文獻資料?在網絡上可以去哪里容易找到可信的史料?如何在查找到資料后對這些資料進行分類歸納和整理?哪些是一手史料?哪些是二手史料?
2.建立自己的史料資料庫
在進行“史料教學”的過程中,每個歷史教師都應該建立自己的一個史料資料庫。我們平時在教學和教研中搜集和接觸到的史料都有可能成為我們下一次教學可以運用到的資料。我在平時研讀歷史專業著作、歷史專業論文、網絡資源和初高中試題時,會有意識地將有關的史料整理下來,以備上課的時候用上。特別是全國各地的升中考試題中出現的史料,切合性強,既經典又更體現“論從史出”,是我最喜歡收藏的。
3.多多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圖片、地圖、名人名言等史料
部編人教版教材中有放多的圖文史料,分布在正文間中的各種圖片,每一課還有“相關史事”“知識拓展”等,這些史料很典型,是正文內容的補充,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進行選用,以促進教學難點和重點的突破。如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13課講述發達的中外交通時,既有元朝時期的海陸交通示意圖,又有“相關史事”介紹了元朝時來華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將兩者結合起來,則更為生動形象的認識了元朝時海路、陸路交通都極為發達的情況。有時教材中的史料也會往往不夠全面,教師在備課時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在教材史料的基礎上適當補充一些恰當的史料,使學生通過多角度、多維度的材料進行思考,還原歷史的真相。
4.搜集和選取史料一定要注意鑒定真偽,還有呈現方式多樣化、角度多樣化
首先,史料在教學中最大的價值是“史料實證”,幫助學生真實地、近距離地感受歷史,從而真正理解教材中的歷史知識。如果史料本身就存在可信度的疑問,那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就無法體現了。教師在選擇材料時一定要注意認真考據。一般來說,我們盡可能地選用一手史料,一手史料價值最高,選取二手史料時就要仔細甄別。一些“野史”“軼事”和熱播劇中的情節,雖然有趣,但沒有考證過,沒有史料依據,不能采用。
其次,歷史教科書一般來說,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都比較簡略,缺乏細節的描述很難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我們在選取教學史料就盡量選取呈現方式多樣化的史料,也就是不同種類的史料。比如歷史人物我喜歡用圖片的方式呈現活動事跡,數據表述材料我就用圖形圖表;重要歷史場景可通過故事的講述或視頻“再現”,讓學生“目睹”歷史“現場”。只有材料是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的,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才能真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更易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參與。
再次,史料內容或視角、立場的多樣化。比如對一史實要盡可以選擇多種立場不同、評價不同的文獻史料讓學生理解史學的觀點是多樣化的,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聲音,認識歷史必須從多角度、全面的去進行研究,同時也能拓寬學生的視野。比如部編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講述香港和澳門回歸時,就可以選取當時國際上、社會上對這一事件的各種不同的看法,知道立場不同對歷史認識的影響,學生在不同的質疑聲中思考,從而成自己的見解。再如鴉片戰爭的爆發,同時選取英國人角度的史料和中國人角度的或史料,可以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在當時的背景下,這場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還有九年級關于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可以選取菲律賓當地關于麥哲倫的紀念碑和殺死麥哲倫的當地酋長的紀念碑這兩座相矛盾建筑的材料。
5.選取材料原則:必須是“既重要又有趣”
臺灣清華大學教授張元先生在《一課時講完隋唐史的實驗》(見《歷史教學》2008年中學版第10期)中提出,課堂教學中選取材料的“標準”——“材料應該既重要又有趣。”
“重要”——在于它呈現了精辟的見解,“精辟的見解”與教材內容有密切的聯系,它在呈現教學內容的同時,又具備了解釋、實證、說明理由的作用。這個材料很重要,但是要注意不能艱澀難懂,如果材料超出了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不能理解,用在課堂上就會浪費有限的時間。所以選用史料時雖然重要是第一位的,但一定要考慮學生是不是能夠接受、教師能不能把握住。
“有趣”——則是它具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就是材料所涉及的內容要有一定的情節,也就是歷史故事。我們在教學中會發現,學生對歷史故事的興趣遠遠大于對歷史“結論”和“規律”認識的興趣。材料故事性越強,越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張教授說:“整堂課中不時出現的故事,才是吸引他們注意,讓他們不想睡覺的興奮劑。選出精彩故事,講出它的意義,仍是教好中國歷史的不二法門。” 很多學生歡迎我去上歷史課,基本上都是想要聽故事,但是在教學中又不能只談故事,“有趣”但沒有教育價值,或者與教學內容脫節,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得課堂偏離了教學的核心目標。“有趣”要從兩方面來判斷:一是材料本身是否有趣;二是材料是否符合學生的興趣。因此“既重要又有趣”的史料,一定要與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相一致,才能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激活學生的已有的知識,更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我經常注重選用和課堂教學目標一致又有趣味的重要史料。比如在初中歷史階段,講述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教學的難點,而且顯得比較枯燥、難懂,不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就選取了幾則“既重要又有趣”的材料,其中有一則材料是“火攻船與19只猴子”,這一匪夷所思的史料引起了學生的極大注意,再圍繞故事設計幾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現場氣氛活躍,思想火花不斷得到迸發,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和討論形成了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并在其中感受到研究性學習歷史的樂趣。
二、課堂運用史料
1.精心設計問題,逐步呈現,合理排列
張教授在《一課時講完隋唐史的實驗》中談到史料教學的操作時說:“最好也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一面讀,一面作答,也就是邊讀邊想,這是很好的思考練習。” 沒有問題設計的史料在課堂上是起不到引發學生深思的作用的,我在史料教學時,總是會精心設計幾個問題給學生,或是先出示問題,帶著問題閱讀;或是在聽完歷史故事激起學生的興趣后用一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比如在學習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16課《早期殖民掠奪》時,為引導學生認識到殖民掠奪對殖民地社會的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我出示了以下圖片:
學生在看到這樣的圖片時非常地好奇,為什么會有如此相悖的紀念碑?一時間都在紛紛地議論,這時候提出: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樣的矛盾?學生已激起興趣的同時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辯駁,在思想的碰撞中,思想火花不斷迸發,最后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形成了自己的觀點。
所以,在歷史史料教學課堂中精心設計問題,逐步呈現,合理排列,保證教學過程的思考性和流暢性,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對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很好的。
2.指導方法:抓史料的關鍵詞
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總是難免會遇到一些古文的史料,特別是一些原始史料,其價值又是特別高的,但是對初中學生的理解能力來說又具有一些難度。張教授說:“如果選用的資料較難,或學生的程度稍弱,老師亦可標標明關鍵詞句,作為引導。”[1]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會學生抓關鍵詞閱讀史料也是我的一種常用方法。如:“澶淵之盟后,宋遼邊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識干戈(戰爭)。”就有一部分學生看不懂,我就讓他們找到關鍵詞“澶淵之盟后”和“不識干戈(戰爭)”并畫好圈?,一把關鍵詞圈出來,學生馬上就理解了這句史料說的就是澶淵之盟使宋遼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
以上是我研究史料教學幾年來的一些看法和做法。近年來升中考史料解讀題目和關于史學研究方法的考查也逐漸增多,要求提高,但初中歷史教學中把史料引入課堂,運用于歷史教學還遠遠不夠,甚至是微乎其微,在考試中學生對沒見過的史料研讀出現煩燥和抗拒心理,沒信心看題目,胡亂作答,丟分嚴重。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每個歷史教師都應該注重把史料引入課堂、探索其在歷史課堂中的教學策略(如選擇史料、設計問題、解讀分析材料的技巧和方法等方面),進一步培養學生形成“史料證實”“論從史出”的觀念,引導學生閱讀和分析史料,拓寬歷史視野、培養歷史素養,形成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并在其中感受到研究性學習歷史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張元.一課時講完隋唐史的實驗[J].歷史教學,2008(10).
[2]惠軍利. 火攻船與19只猴子——從歷史細節分析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J].新課程導學,2011(25).
[3]王春陽.問渠那得清如許——談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考試周刊,2015(95).
[4]劉彩玉.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優化創新[J].教師,2015(35).
[5]吳玉川,王沐.中學歷史史料教學探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05).
[6]尚倫岳.新課改中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和意義[D].陜西師范大學,2011.
[7]胡昌軍.孫輝. 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選擇與運用[J].中學歷史教學,2008(10).
[8]張開風.高中歷史課史料教學模式的探索與運用[D].南京師范大學,2010.
[9] 陳霞.高中歷史課堂如何有效運用史料教學[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7):105-106.
[10]王振宇.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誤區及診斷[J].新校園旬刊,2014(5):182.
[11]王銀.淺談史料教學的策略和方法[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