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盛 韋劍峰
摘要:隨著技術革新和觀念進步,新媒體異軍突起,傳統媒體的電視新聞節目發展受到猛烈沖擊,人才流失,收視率下滑,廣告縮水,傳播效力明顯下降,與新媒體的融合仍在摸索當中,社會傳播效力也受到嚴峻挑戰。本文主要以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超級新聞場》欄目為例,深入剖析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如何依靠策劃創新電視新聞產品,走出困境。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新聞產品;策劃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8-0201-03
在科技水平日新月異的今天,傳統媒體無論是內部要求還是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媒體來勢洶洶,對電視新聞造成了很大沖擊。面臨一系列嚴峻的挑戰,傳統媒體應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在內容上深耕,特別是加強電視新聞產品的策劃與創新,并在此基礎上,實現電視新聞的跨媒體傳播,以提升社會傳播效力。
一、新媒體時代我國電視新聞發展現狀剖析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各種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電視新聞曾經的風光不再,甚至曾經引以為豪的優勢也變成了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電視媒體特性遭遇的多重掣肘
首先,傳統電視媒體的信息生產傳播是線性傳播,新聞節目在規定的時間,以固定的時長播出,人們只能在特定時間甚至是特定地點(有電視機的地方)才能觀看。新媒體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各種電子設備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突破時間和場所的限制,大批傳統電視新聞的觀眾被分流。
其次,受各種因素制約,我國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風格幾乎一成不變,再加上一些主持人的主持風格固化,這種單一化的節目形式也會導致人們逐漸喪失觀看新聞的興趣。新媒體時代新聞播放的形式已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也進一步削弱了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力。
另外,受平臺制約,我國電視新聞節目普遍缺乏和觀眾之間的互動,人們在觀看節目的時候,只能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無法對新聞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觀眾觀看電視新聞的積極性、參與性受到影響。而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人們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與主張,甚至可以和其他用戶進行交流,擁有更好的體驗感和參與感,這種富有活力的新媒體新聞顯然更受歡迎。
(二)電視在媒體融合過程中的新困境
新媒體時代給新聞傳播帶來的改變絕不僅僅是表達方式的變化,對傳播邏輯、技術革新甚至是組織架構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戰,這種情況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勢必會給電視新聞的發展帶來很多新困境。
1.定位模糊,特色不足
我國電視新聞大致分為時政新聞、社會新聞、財經新聞、人物新聞、調查新聞、新聞評論等。而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更講究垂直性,新聞大多以內容為導向,大屏新聞向小屏輸出時,往往會出現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現象,難以出現“爆款”。
2.編輯粗糙,不符合小屏傳播要求
新媒體新聞的傳播有其內在的邏輯,要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言之有物外還要凸顯懸念,力爭在最短的時間里第一時間抓住受眾。如果僅是對大屏新聞的簡單復制及壓縮,傳播效果則難以達到,更容易被用戶淘汰。
3.觀念陳舊,用戶意識不強
觀眾和用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近年來隨著播報方式的改變,傳統媒體的新聞語態也發生了一些轉變,但在互聯網傳播時代還遠遠不夠。把觀眾轉變為用戶,把宣教改為服務,把平臺思維轉為用戶思維,在這些方面,電視新聞媒體要走的路還很長。
綜上所述,目前大屏小屏雖有融合,但雙贏局面始終難以打開,1+1如何真正達到大于2的效果仍有待更多的探索和磨合。
(三)專業人才的流失與融媒人才的缺失
近年來傳媒人才流失愈演愈盛,而且不再局限于年輕人和骨干,中層、高層以及高級人才也在加速流動。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媒體格局深刻變革、薪酬偏低、發展空間受限、編制問題無法解決、職業成就感和榮譽感下降等方面,而人才流失給傳統媒體帶來的嚴重后果卻是顯而易見的。
一方面,傳統媒體的精英人才不斷出走,另一方面,融媒人才和運營人才又極度緊缺。多年來,各大高校的新聞教育多以傳統媒體為主,對于新興行業還在不斷摸索中,2019年,教育部啟動教育系統融媒體建設試點工作,確定兩批共30家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其中高校24家。這樣的規模對如今發展迅猛的新媒體行業來說難以得到滿足。目前,在媒體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下,中央、省、市、縣四級融媒體中心都在加快建設的步伐,政府部門、企業等也紛紛啟動新媒體傳播建設。高素質、專業化融媒人才的不足已經成為融媒體發展中不容忽視的短板。
二、安徽衛視《超級新聞場》的創新實踐
雖然《超級新聞場》是一檔以編輯為主的節目,但在近年來的新聞實踐中,一直在不斷創新,對一些重大題材、主題報道進行深耕,并在新聞呈現方式上做了多種嘗試。
2019年系列報道《安徽力量》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在航拍、地拍的基礎上結合了三維動畫、MG動畫、4K制作等,在展現安徽省在建或剛建成的重大工程項目時更加生動、直觀,展現了安徽發展的蓬勃生機。
在數據新聞可視化方面,《超級新聞場》也在不斷嘗試,與數據公司合作,在一些重要節假日及特殊節點,充分發揮大數據的作用。例如節假日的出行預測報道,對一些熱門景點熱度、高速公路的擁堵程度、車站機場的客流高峰等進行預測,通過對信息的梳理、歸納,為觀眾提供出行服務。在2021年高考前,利用大數據對高考、特別是八省市的“新高考”進行解讀,通過搜索數據發布了今年熱度增長最快的幾個專業等等,豐富了新聞信息的維度,使信息更加立體、豐富。
《超級新聞場》幾乎所有策劃的前提之一都是“講故事”,特別是在一些重大報道或是主題宣傳上,這一點體現得尤為突出。例如2020年特別節目《豐收》中的第一篇《女博士的梨園情》,講述的是在上海作金領的海歸女孩段旭旭如何丟下高薪厚祿,離開城市,來到農村承包梨園,并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打造梨子產業鏈的故事。海歸女孩、投資合伙人、成功人士,充滿吸引力的諸多身份和離開城市來到農村的巨大懸念,再加上在此過程中和當地人的觀念差異、梨園減產、產品滯銷等一系列矛盾沖突,讓觀眾在一個又一個故事及情感碰撞中感受到新農人的風采,同時也展現出了中國農村的巨大變化。
幾檔系列節目播出之后,都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實時收視曲線的走勢強勁,新媒體傳播上也收獲了不少粉絲的點贊和評論。
三、電視新聞產品策劃創新的策略與路徑
傳統媒體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經歷了較長的歷史發展,經過時間積淀出的經驗是其獨特的優勢。首先,傳統媒體的主流地位決定的權威性和話語權仍是新媒體難以比擬的,其次,其強大的內容生產力和“原創”功能非新媒體能實現的,最后,傳統媒體人員的從業資質也是一些新媒體不具備的,在傳統媒體中進行新聞采編工作,必須經過系統的培訓和考核,長期的工作實踐及嚴格的“三審”制度也使得從業人員在新聞采編的過程中更加專業熟練。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們更要堅持內容為王,需要記者以專業精神和認知去提升新聞的品質和影響力,加強對電視新聞產品的策劃創新,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一)新聞題材策劃
1.加強故事性
在新聞樣式層出不窮的新媒體時代,新聞制作者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觀眾“一見鐘情”,瞬間被新聞吸引。哪些元素在本質上能讓新聞變得趣味橫生?情節要如何安排才能讓新聞具有持續的吸引力?加強新聞題材的故事性策劃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把基于事實且符合主題的“戲劇點”提煉出來,有情節、有場景、有沖突、有懸念,從更細致、更多維的角度體察民生、觀察社會、記錄人性。
2.注意情感共鳴
新聞是客觀的,但新聞報道、信息傳播并不僅僅是報道事實、傳遞消息,還要喚起受眾的情感認知和審美體驗,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受眾的共鳴。新媒體時代,人們更會強化自己的這種感官,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途徑賦予電視新聞節目相應的情感,使節目更加人性化,引導人們產生情感共鳴,提升人們在觀看過程中的參與感和活躍度,從而達到提升電視新聞傳播影響力的目的。
3.做好深度報道
“如今人人都可以做新聞,但是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出優質的新聞,真正優質的新聞還是要靠專業記者去完成?!盵1]在深度報道中,傳統媒體從業者的專業性得到充分體現,在目前的媒體環境下,雖然深度報道在逐漸下滑,但對于重大突發新聞事件或是熱點事件,不應該刻意回避,而是要迅速集結報道力量,形成有理有利有節的新聞報道。
(二)新聞呈現方式策劃
1.新聞故事化
“‘新聞故事化’方式能夠增強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可讀性、趣味性和人情味,為新聞的表達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式?!盵2]例如把一些生硬說教的宣傳以說故事的方式表現出來,讓硬新聞“軟著陸”,更容易引發受眾興趣。新聞的故事化表達首先要關注細節,關注人。以具體人物為載體的生活、面孔、沖突才是好故事的靈魂;其次要學會變換角度,或者是從基層工人、農民角度采訪觀察,或者是從企業管理者的角度采訪觀察,也可以從旁觀者客觀性的角度進行觀察描述,也可以從政府管理者的宏觀視角進行觀察。
在具體操作中,首先要注重人物的選擇和設置,其次重點刻畫細節、用有溫度的語言精心描述,在真實的基礎上突出矛盾、構置情節、強化沖突,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巧妙設置懸念,把握節奏,開頭吸人眼球,中間有情節轉折,有高潮,結尾也要飽滿充實,能兜住之前的故事發展和情感依托,提升主題,讓人意猶未盡。
所以,“新時代的信息傳播者更應該有‘故事意識’,讓真實的事變成真實的故事,讓真實的人變成真實故事里的人”[3]。
2.數據新聞可視化
數據新聞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大數據背景下的產物,它最大的成就是帶來了一種新型的新聞生產方式,是一種不同于常規的新聞生產與制作流程?!按髷祿本褪蔷扌蛿祿畔⒌募?,它開啟了一個海量數據集成、運用、分享的新時代,可以為信息傳播帶來更客觀全面的事實素材與傳播效果。當然,數據本身是枯燥的,需要專業人士進行解讀與分析,用畫面的形式呈現出來,增強新聞的可看性與實用性。
3.兼顧融媒體呈現
在新媒體背景下,做好新聞產品的策劃創新,必須要兼顧新媒體的呈現形式,這是對傳統媒體新聞策劃的一種進化和升級,對從業者的內在要求是需要具備更宏觀的思維模式及運作方法,而從表層來說,則是對各種媒介元素進行內容、技術和審美的綜合創作。
第一,加強時效性。傳統媒體由于播出時段受限,往往無法對熱點新聞進行第一時間的報道,而新媒體的到來突破了這一瓶頸,大屏上無法及時推出的內容完全可以通過小屏實時傳播,或者直接發起直播,真正實現新聞的“第一時間”“第一現場”。
第二,碎片化、個性化傳播。在新媒體背景下,信息傳播逐漸呈現出移動化、視頻化、社交化三大特征,其表現形式呈現片段化、原生態化,內容范疇和風格尺度上也更具包容性和拓展性,更容易為用戶接受,成為傳統媒體新聞內容的有力補充。在秉承“內容為王”的原則下,找準用戶定位,可以提取新聞信息中最重要、最精華的部分進行碎片化、個性化傳播。
第三,與用戶形成互動。傳統媒體在交互性上始終難有突破,與新媒體融合之后,與觀眾的互動作用不可忽視。不僅要與觀眾(用戶)拉近距離,而且用戶參與的評論與轉發同樣可成為新型的原創內容。同時,UGC(用戶生產內容)也是媒體融合時代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耙虼?,融媒體策劃中應該充分考慮與平臺用戶之間的內容合作,策劃者刻意通過多重渠道讓用戶參與選題設置、信息源提供、輿論形成、信息反饋等各項新聞生產的流程,讓不同用戶生成的差異性信息成為新聞專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既帶動了專題策劃的有效參與性和傳播效果,又增加了策劃內容的廣泛度和深度?!盵3]
第四,注重技術的提升。目前全球一些大媒體已經開始了VR(虛擬現實技術)新聞的創作生產,并產生越來越廣泛的影響。用戶需要佩戴VR設備,直接進入新聞信息的影像空間,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驗新聞信息的內容。這種信息傳播具有沉浸性、想象性和交互性的特點。雖然由于成本及穿戴設備等問題,這種完全沉浸式的交互性信息傳播在短期內無法普及,但隨著新技術的升級,這也將會成為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在我國,VR新聞還鮮有看到,但大家已經在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對新聞的傳播呈現方式進行探索,例如漫畫、Flash、gif、VR、直播、H5、AI等等,越來越多的技術形式進入了新聞策劃的設計中,更加立體地表現新聞內容,提高專題的活躍度和可看性,增強用戶的現場感、參與感、沉浸感。因此今后的新聞策劃已不僅僅是記者思考文本的問題,而要充分結合新技術的發展趨勢,為新聞產品的策劃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記者思維意識的轉變
除了技術與技巧,從業人員策劃能力的培養是新聞生產中最重要的一環。在日常新聞采寫中,具體的微觀技能是基礎,而宏觀的新媒體策劃思維能力則是對記者高層次技能的標準要求。
記者除了要具有邏輯能力、快速反應能力、“獨家”策劃能力等專業基礎技能之外,在新媒體環境下,更要具備互聯網思維,掌握新的策劃內涵、特征和規律。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記者不僅僅是新聞信息的傳播者,更要考慮如何更好、更快、更準地將信息送達。在面對海量信息時,要有一種極致思維,用“窮盡”的方式在技術與業務上展開信息匯集、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以及信息反饋。比如在新聞策劃中做到選題視角多維化、在新聞采訪中做到采集渠道與方式的全面化、在新聞產品的新媒體展現上做到多元化等,力圖讓用戶能夠享受到超預期的、極致性的服務效果。
同時,還要具備融合思維。我們常常說記者是雜家,因為新聞傳播行為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層面的整體行為,新聞人要有主動融入社會多元行業的意識,這也是一種跨界能力。新時代的記者首先要具備綜合文、圖、音、視、網各種媒介知識的能力,其次還要有大局觀、大視野,這種視野要跳出新聞傳播本身,將傳媒的工作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高度,即它不僅僅屬于新聞傳播業,還屬于社會各行各業。因此,新聞人才的融合思維是能夠覆蓋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社會意識的體現,表現為對多元知識的學習和做一個社會雜家的定位?!霸谌诤线^程中,電視媒體要堅持自身的優勢,堅持內容和資源兩個層面的共同創新,促進市場和組織方面全方位的融合?!盵4]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給我國電視新聞行業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力不斷弱化,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在這種形勢下,則需要科學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在新聞產品的內容及表達方式上進行創新及探索,推動我國電視新聞行業建設的改革和創新,進而提升電視新聞的傳播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張統宣,張王梅.全媒體時代下的新聞生產[M].東北大學出版社,2019:98.
[2] 袁豐雪,仇玲,周海寧,等.融媒體時代新聞采訪與寫作[M].新華出版社,2020:212.
[3] 雷璐榮.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創新采訪與寫作[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103,115.
[4] 趙玉崗.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體發展研究[M].中國原子能出版社,2019:81.
作者簡介:趙盛(1980—),女,安徽合肥人,本科,記者,研究方向:電視新聞影響力。
韋劍峰(1976—),男,安徽合肥人,碩士,編輯,研究方向:電視新聞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