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云
【摘? 要】2016年教育部規定,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生活”教材改名為“道德與法治”,從改名這一行為可以看出,國家對于學生思想法治的要求比起原來要更高。本文簡要分析了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時事政策的原因,并著重闡述了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時事政策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時事政策
中圖分類號:G62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33-0042-02
A Probe into the Permeation of Current Affairs Policy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the First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Dagang gangshi School, Tianjin Binhai New Area,China) ZHU Yanyun
【Abstract】In 2016,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tipulated that the textbook "ethics and life"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was renamed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From the renam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ountry's requirements for students' thought and rule of law are even higher than before. This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infiltration of current affairs policies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the first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and focuses on the strategies of infiltrating current affairs policies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the first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Keywords】First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urrent affairs policy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是學生樹立正確思想價值觀的重要階段,但是學生自身的社會經驗又不足,導致學生的思想容易受到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方面的消極影響。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小學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貫徹初中教育中的立德樹人主要也是通過這一課程。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起來道德與法治,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將時事政策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時事政策的原因
道德與法治教材更加新穎,教材中的圖片、人物形象更與現實生活貼近,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感受到教材中蘊含的積極內涵,教材中的每個任務、問題的設置更能夠體現國家對下一代接班人的要求,對國家傳統文化的繼承。時事政策對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相對比較晦澀,學生難以理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好是對學生進行滲透式教學,結合生動形象的教材,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到時事政策,對時事政策產生正確的認識。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很多課程都是有目的地設立的,將教材和時事政策相結合,能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法律和道德的關系。只有從小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學生才能夠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合的品質,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承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二、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時事政策的策略
(一)創設課堂情境,加深學生對時事政策的理解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整體年齡較小,仍處于愛玩的階段,真真正正能夠靜下心來學習的學生寥寥無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創設課堂情景的方式,使學生融入課堂中去。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以“情”教學,首先教師自己要真真正正地理解教材中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在教學中創設與現實生活一致的課堂情景,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情境中,并沉浸在課堂情景的情感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在教學之前,可以先設計一個教學情境,通過一些圖片、實驗、故事、問題等來激發學生對這節課的興趣,在評價時也可以將學生對課堂情境的認知作為評價內容之一,使學生在參與課堂情景的過程中了解到更多的道德情感或法治知識,綜合提高學生的思想修養和法治意識,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的學科核心素養。例如,在講一年級上冊“校園里的號令”這節課時,教師應首先明白教材中設置這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懂得遵守學校生活的規則與紀律的重要性,形成規則意識,幫助學生適應學習生活,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然后,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一些最新頒布的法規法令,可以這樣說:“同學們,我們在上這節課時知道了作為一名學生,應該去遵守學校的規定,聽到什么樣的鈴聲就要去做什么樣的事情。那么我們作為祖國的花朵,是不是也應該遵守國家的政策呢?”這時會有學生問:“那國家有什么政策呢?”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現在我們國家有什么樣的時事政策,比如在2020年12月份我國頒布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并告訴學生這一綱要中主要規定的是什么,這樣的教學方式更易于學生接受。
(二)運用新型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
小學一年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方式,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要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人;將小組討論、微課、綜合實踐等新型教學方式應用到實際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貫徹落實“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課標理念,幫助學生建立學科核心素養體系。根據小學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對時事政策的興趣很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游戲的方式,與學生積極互動,使學生在游戲過程中能夠了解到更多的知識,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硬件設施,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從而促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在講一年級上冊“上學路上”這節課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模擬上學路上遇到的情況。筆者在實際講課過程中是這樣安排的:趙明扮演要去上學的學生,王紅扮演媽媽,劉輝扮演上學路上的交警叔叔。趙明上學的路上有一個鐵路道口,還有一條小河,趙明怎么走能夠安全地到達學校。有學生覺得應該在媽媽的帶領下走到學校,有學生認為可以找交警叔叔幫忙過河、走過鐵路道口。筆者對學生提出的這些方案都進行了認可,并讓這三位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展示。除此之外,還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各個交通信號燈的意義,以及現在新的交通法規規定的一些內容,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在路上碰到交通信號燈時應該怎么做。
(三)拓展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小學一年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改變自己的理念,擺正自己的教學位置,認識到自己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是學生學習和參與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拓展教材以外的教學內容,增加更多與時代內涵相符的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廣度,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在互聯網時代下,教師的教學資源更豐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互聯網上收集與課堂或者本知識點相關的視頻、音頻、圖片等,用這些數字化資源補充書本上的知識點,讓學生在相同時間內能夠更高效地學到更多的時事政策。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帶領學生在微機室進行學習,一年級的學生對電腦的操作還不夠熟練,所以教師可以采用計算機廣播的形式,讓學生看自己是怎么利用互聯網了解到國家最新的時事政策的,告訴學生在網頁的哪個位置通常會有時事政策的通告,這相對于教師直接告訴學生那些時事政策,更能夠引起學生對時事政策的關注。學生會被這種新穎的教學形式吸引,有的學生甚至在家會主動要求爸爸媽媽告訴自己手機上有什么新的時事政策頒布,這大大激發了學生對時事政策了解的效率。學生不僅會在學校、課堂上學習這些內容,在家的時候也能夠與家長們共同學習。
三、結語
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對提升學生的道德深度、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積極滲透時事政策,用更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時事政策擁有全新的認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方曉.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時事新聞的融入[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02).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