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彩琴
【摘? 要】小學數學是小學生接受學習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而應用題則是其中教學的重點,如何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進一步掌握有效的解題能力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重要的任務。通過對數學應用題解題的有效指導,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33-0062-02
Thoughts on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al Applied Problems in Primary School
(Zhangwan Primary School, Yanuan Town, Linze County,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 HE Caiqin
【Abstract】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is a very important subject for pupils to receiv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blems are the focus of teaching. How to explor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enable students to further master effective problem-solving skill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teachers task. Through effective guidance on solving mathematical application problems, teaching tasks can b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an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can be strengthened.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problems; Teaching
對小學生來說,數學應用題是在接受數學學科教育時遇到的最大障礙。數學應用題一般文字較多,且充分考驗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應用以及計算能力,是培養學生形成數學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就關于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提出幾點思考以及教學有效策略,不足之處還望指出。
一、注重審題習慣,提升數學能力
正確解答應用題的第一步是能對題目進行正確的審視,題意無法理解清楚對于解答應用題來說是最致命的。學生在進行解題時,需要對題目進行多遍解讀,針對題目的意思,能夠明白本題所要考察的重點知識是哪一部分。許多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不注重題目的本質,只是將題目中出現的數字進行簡單的組合,無法正確理解題意。教師在進行應用題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養成正確審題的習慣,歸納題目的要點,對題目中出現的關鍵字進行標記,確保自己在解題時能有效理解題意。
以一年級下冊課本第49頁練一練中第五題為例,班級同學在進行排隊,小明提出站在他的前面有6個人,站在他后面有18個人,要求在這個隊伍中總共有多少人。教師在進行此題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解讀題目,歸納出題目的要點。許多學生在計算這道題時,很容易簡單地進行“6+18”的運算,而忽略了小明也是隊伍中的一人。而這個容易忽略的點就是正確解答題目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在學生解答這道題時,可以讓學生圈出題目中的“我”字,“6人”與“18人”,并在本子上進行繪制,以“我”為基準,畫出前面站著的同學人數和后面同學的人數,并在最后把畫在圖上的人數進行相加,從而得出題目的正確答案為“6+18+1=25”。如果學生在進行審題的時候,忽略了題目的“我”字,只看到“6人”和“18人”,在進行解答時就會出現錯誤。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決應用題時,需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題意,對題目中的關鍵處進行標記,了解本道題的解答方向,提升學生的解題思維能力,從而提高應用題解答的正確率。
二、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解題
小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都較為狹窄,解題能力也不夠,教師在應用題教學過程中需要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通過信息技術媒介,對應用題中的抽象化題目進行空間化展示,幫助學生順利理解題目的意思以及題目中出現的各種數量關系,從而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解題思維。如果教師依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僅僅依靠自己的講解與黑板的畫圖演示,學生可能還是無法有效理解題意。而利用多媒體將應用題中出現的情景直觀地進行演示,讓學生能夠清楚觀察到題目中所要表達的含義,進而實現對應用題的正確解答。
以五年級最重要的相遇問題應用題為例,相遇問題是整個小學階段最為抽象的一道題型,綜合考查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讀題能力,理解題意能力,列式能力以及計算能力。而許多學生對于這一類題型是最沒有辦法下手的,教師在進行這類題講解時,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體技術進行抽象題目的簡單化,將題目中出現的對象的運動狀態進行動畫展示,幫助學生理解。例如下面這一道題,甲乙兩人從相距1000米的兩地相向而行,甲率先前進100米,在之后的時間里,甲與乙10分鐘后相遇,此時甲的速度為每秒0.8米,求乙的速度為多少?許多學生在看到這一道題時無法找到解題的突破口,對于題目無法進行有效理解,不能在紙上進行題目的簡單圖化,也就無法有效完成題目的解答。
教師在進行這一道題目的教學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一個三維動畫。將甲乙表示成兩個小點,在畫面上會出現第一個小點向前運動了100米,接著再以0.8米/秒的速度運動了10分鐘,這一段時間內經過的路程以及剛開始走的100米用紅色線段表示,當作甲前進的路程。而乙經過10分鐘走的路程用藍色線段表示,最后藍色線段與紅色線段的總長為1000米,要求藍色線段的長度以及每一秒藍色線段長度的變化。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能有效理解題目的意思,而且能緩解學生上課的枯燥感,激發學生對這類題型的學習興趣。在之后的類似題目解答過程中,學生就會想起在動畫中出現的題目簡單化的過程,自行進行應用題的解答,從而順利達到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完成正確的解題過程。
三、傳授解題技巧,提高解題能力
所有事物的發展都是按照移動的規律進行,小學應用題也不例外。小學應用題有非常多的類型,但是每一道題都可以找到正確的出題和解題規律以及技巧特點。教師在進行應用題解答教學過程中,需要實現對應用題進行有效分析,引導學生一起探索應用題的規律以及特點,對解題步驟以及方法進行探索,傳授給學生相應的解題技巧,鼓勵學生能夠在解題過程中根據技巧進行題目的解答,提高應用題解題的正確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答題方法,鼓勵學生對應用題方法進行整理歸納,找到適合自己的解題方式。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教學中,有一單元是圍繞分數的計算展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夠了解分數混合計算中所要遵循的運算順序,將分數混合運算結合到應用題中的解題方法等。教師在進行本節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先以簡單的整數混合運算題目為基礎,引入本節課的知識講解,向學生講解分數運算的順序,運算解法以及應用題中的計算方式。以課本第59頁的練一練第二小題第四小問:3/4×5/2+3/4×3/2,這道題主要考察的是運算規律。在這道題的解答過程中,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可以得出這道題主要考察的是分數加法和分數乘法。在解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計算技巧,對可以先進行簡便計算的式子進行合并從而減輕運算的復雜程度。在這道題中,學生可以先將5/2與3/2進行相加,得到結果為4,再將所得到的結果與3/4進行相乘,再通過約分的方式得到最終的答案3。根據這樣的簡便計算方式,能使計算更加簡單化,并能確保答案的正確率。
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已經能有效掌握運算順序并使計算簡單化,在第四小題的應用題中求未做完的旗子面數,學生在進行解答時無需先計算已經做完的旗子面數,再用總數扣去旗子面數得到答案,而是可以先直接算出未完成的旗子面數占比為1/6,再用總數與1/6相乘得到答案。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解題過程更加簡單,也能確保學生答案的正確率提高。因此,教師在進行應用題教學時,需要讓學生把握有效的解題技巧,找到更加簡單方便的解題步驟,有效促進學生答題正確率的提高。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對應用題進行正確解答,為學生在后續的數學學習中奠定扎實的基礎,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林慶.淺談新課改下農村小學數學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21(03).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