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良 劉富振 張莉芳
摘 要:新時代對人才的培養提出新的要求,倡導面向基礎教育領域傳播科學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質疑創新的科學態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著力推動科技創新.探索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引領教育創新的發展,是當今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立足物理教學實踐,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做出新的嘗試.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134(2021)22-0008-04
基金項目: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課題“過程教學導向下的思維發展型課堂建構”(項目編號:CDDB2020207).
作者簡介:田成良(1974-),男,山東泗水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市特級教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物理過程教學、物理科學方法教育、課堂教學藝術等;
劉富振(1976-),男,山東泗水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物理教學與研究;
張莉芳(1973-),女,山東東營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物理科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1 對創新的理解
簡單地說,人們通過科學思維及科學技術手段,對原來的事物(實體的或非實體的),進行局部的或全部的改革,從而形成新的事物,這就是創新.創新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成績.創新能力不是一種單一能力(比如智商、情商),它由一些思維能力綜合而來,主要包括系統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我們可以將創新分為三個層面:一是特殊創新,這種創新是前無古人的層面,新穎的、獨特的、有突破性的,即首創性的事物謂之新,這種“新”只有極少數人可以企及;二是群體性創新,就是在特定群體中鮮見,同樣具有“新意”.對人類社會不是新的,對社會特定的群體是新穎的、獨特的,有突破性;三是自我創新,是指對人類社會或即使對某一特定的微觀環境講不是新的,但對個人來講,相對于自己的過去是新穎的、有突破性的.筆者今天重點強調第三個層面的自我創新,不是遙不可及的重大創新,而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而實現的創新.
當然,談及創新,我們要考慮其價值,毫無價值甚至有害之“新”,社會非但不倡導反而禁止.一般情況下,人們看重創新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以及發展價值,得其一者即可,三者兼及尤佳.教育的創新,重在發展價值.
2 創新的價值
創新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十九大報告中將“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納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組成部分,并強調“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要探索貫穿各級各類教育的創新人才的培養;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的學者認為“創新能力是核心素養的核心,是核心素養寶塔尖上的明珠”.褚宏啟教授提出,21世紀的創新人才要具備三種能力,即聰明腦袋(思維能力)、溫暖的心(合作交流)和靈巧的手(創新能力),由此可以看到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人類發展中的創新成果往往是進行批判性思維的結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的核心任務就是構造和論證,論證的基本要素包含理由、推理和結論.批判性思維是獲得新知識、發現真理的必經之路.
皮亞杰認為,教育的首要目標在于造就能夠創新、創造、發明、發現的人,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已經做過的事情.新課改倡導深度學習,以深度學習促進素養發展,深度學習就是知識遷移的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習者解決問題并做出決策的能力.這一切都告訴我們:學習就是為了創新.
3 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
對于如何創新這個問題,張憲魁教授曾經給出建議,創新不是創造,創造是原來沒有,需要從零開始;而創新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完善,要懂得學習和借鑒,創新的過程大約經歷“學習、模仿、創新”三個階段,具體過程如圖1所示.
創新思維始于問題的提出,終于問題的解決.學生首先通過觀察發現原來的問題,列舉其中的不足,由此尋找改進的方法和策略,問題的改進策略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才具有使用價值,最后在不斷反思和改進中得以完善.在明確創新的路徑后,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下面結合教學實踐,進行詳細闡述.
3.1 創設問題情境
創新往往來源于現實的需求或基于實際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課堂中創設情境問題非常重要,目的是讓學生發現問題,找到創新的需求.我們可以通過實驗、視頻、圖片和文字資料創設情境,教師呈現實驗現象,讓學生發現問題.設計高質量的驅動型、層次性問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驅動型問題應具有挑戰性、開放性和一定的難度,學生需要融合多學科的知識、技能、方法才能解決,從而更有效地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
例如學生在學習“杠桿”時,教師利用自制大杠桿(如圖2所示),讓學生在其兩邊不同位置上,掛不同質量的書包,使杠桿平衡.從而引入探究的主題——杠桿平衡條件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后,利用實驗室器材開展實驗設計,包含實驗步驟和表格等,由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特別是創設悖論的問題情境,能夠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所謂悖論,就是一種邏輯矛盾,是指從某一前提出發推出的兩個在邏輯上自相矛盾的命題,從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思考時,能體現出創造性思維活動,而引發質疑.悖論的發現意味著一個重大科學問題的提出.為了消除悖論,必須以批判的態度認識原有理論的局限性,以創新的思維方式提出新的假設,建立新的理論.
3.2 給與觀察機會
觀察是發現問題的前提,是質疑創新的起點,也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學會獲取知識,還要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才能樹立創新意識與探究意識.另外,觀察要與思考相結合,只觀察不思考,不能總結出規律,必須在反復觀察大量現象的基礎上,方可總結規律,否則易導致以偏概全的錯誤發生.但是,在課堂中很多教師沒有為學生提供觀察和思考的機會,如在學習“電流的磁場”時,教師通常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分析通電螺線管的磁場(見表1),實驗剛結束,即得出右手螺旋定則,讓學生熟記該定則.
在上述事例中,學生通過實驗可以發現“繞向不同,電池極性位置相同,電流方向相同”.但是,教師急于得出結論,沒有給學生觀察和思考的機會,直接給出“右手螺旋定則”.這樣的結論不是從實驗中得出的,而是從教材中記憶,并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為了糾正以上問題,教師要先問自己兩個問題:一是不用右手螺旋定則能否判斷電流產生的磁場方向?二是若在不知道右手螺旋定則的情況下,教師能否總結出這樣的規律.基于上面兩個問題的追問,教師要給學生一定觀察思考的機會,學生才能分析歸納出結論,例如,通過上述表格中的圖片分析,學生可得:如果像甲、乙兩圖左側繞法相同,N極就在電池的正極一側;如果像丙、丁兩圖繞法相同,N極就在電池負極一側.雖然此時的結論還不完善,不是右手螺旋定則,教師也應給予認可和鼓勵.最后,從科學的簡潔性的角度,能否將上述兩條結論歸納為一條?此刻再引導學生伸出右手……,最終總結出右手螺旋定則.
3.3 加強實驗探究
教師要讓學生面對真實問題,通過科學探究獲得證據,然后去解釋和分析問題,并找到問題的答案.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觀點,提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以此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以及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的精神品格.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要緊緊抓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這個中心,通過優化設計,將演示實驗、學生實驗等轉化為探究性實驗.創新能力的培養應基于學生的主動性思考,需要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例如在學習“換向器”時,教師一般按照圖3所示的步驟進行教學,演示沒有換向器的電機不能持續轉動,并解釋原因,然后講解換向器的結構、工作過程和原理.上述演示實驗,其目的只是讓學生理解知識,學生的探究能力沒有得到鍛煉.我們可以對教學流程進行優化,前面的演示過程不變,教師在解釋線圈不能轉動的原因后,讓學生猜想如何改變電流的方向,通過人工換向,到自動換向,最終發明換向器,讓電動機持續轉動.后面的教學思路,變演示實驗為探究實驗,既體現創造能力的培養,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4 養成質疑態度
沒有質疑,便無法提出新的問題,創設質疑情境,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們更好地發現新問題,以便創新地解決問題.教師在設計問題情境時,應該緊緊圍繞探究主題,學生在層層遞進的探究過程中,不僅對知識有充分的掌握和理解,還能養成質疑的習慣和態度,使創新能力得以發展.思維的創造性,主要表現為思維的獨特性、新穎性和發散性.創設開放求異的思維環境,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和獨特性思考,有利于學生擺脫思維定勢,獨辟蹊徑地解決問題.
例如在學習“大氣壓”時,教師演示覆杯實驗證明大氣壓的存在(如圖4所示),但是學生有時會產生質疑:紙片是被水粘住了,不是大氣壓的原因.此時教師要抓住這個質疑的機會,讓學生開展實驗探究,解決疑惑.教師引導學生在杯子的頂部開個小孔,用膠帶粘住,紙片不脫落,當把膠帶拿開,露出小孔時,紙片瞬間脫落,由此可以排除紙片被水粘住的猜想.另外,也可以引導學生設計另外一個實驗,將“瓶吞雞蛋”實驗裝置放在真空罩內,用抽氣機向外抽氣時,可以看到瓶內的雞蛋自己向外運動,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這樣通過質疑,引發實驗探究,通過創新性的實驗設計,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除了由課上的思維碰撞引發質疑外,教師也可以利用生活現象或生活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例如利用一些媒體的虛假廣告,對學生進行質疑創新的培養.
例如,電視上有某空調的廣告,稱“好空調”,一天只需一度電,最低耗電僅相當于一只45W的燈泡.考慮到空調實際使用情況及估計因素,你認為其廣告詞體現的內容(選填“基本一致”或“完全不一致”),因此根據其中信息可以計算出一度電可以讓空調運行小時.(結果保留整數)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質疑,開展激勵的研討,并結合電功率的相關知識進行計算,驗證自己的猜想.不僅鞏固物理知識,還體現學以致用的思想,培養質疑的習慣.
3.5 注重實踐拓展
教師在立足教學實際的前提下,適當拓展教學內容,深化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可以運用多種途徑或手段將課堂實驗內容予以有效拓展,如將實驗操作的難度進一步增加,或是設計新實驗、對比實驗等,無論選擇怎樣的拓展途徑或實驗方式,根本目的依然是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開展自主合作下的探究學習,激活學習潛能與創新意識,形成各不相同的探究思路.教師應在給予適當指導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開展探究實驗,探索不一樣的解決路徑,更深刻地理解與感悟.
例如,學生在學習“電動機”時,教師可以將課內實驗與課外實驗相結合,除了處理課本中常規的電動機模型外,還應注重課外探究實驗的開展,讓學生自制不同的電動機(如圖5所示),腦洞大開,創作形狀各異的電動機.讓學生在制作、展示、改進的過程中,提高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體會磁場對電流的相互作用.
再如,學習“聲現象”時,進行課外拓展實驗(如圖6所示),讓學生自制樂器,并布置以下任務.
任務一:自制簡易的管樂器,如橫笛、豎笛、梳琴、葫蘆絲等.
任務二:自制簡易的弦樂器,如吉他、提琴、琵琶、鋼琴、古箏等.
任務三:自制簡易的打擊樂器,如鼓、镲、沙錘、串鈴、水瓶琴等.
學生通過自制樂器,可以探究各種樂器的結構和原理,如管樂器、弦樂器等它們的發聲原理是什么?音調、響度如何控制?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樂器發出的聲音更優美?通過自制樂器的過程,音樂感知力、音樂鑒賞力、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得到提升.
3.6 善于激勵評價
要想將培養創新能力落實到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運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激勵性的教學評價,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與進取心能產生積極的影響.中學生普遍需要教師的認可與肯定,教師應注重開展激勵性評價,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動力,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敢于在課堂上發表自身見解,敢于駁斥教師觀點.
教師的激勵性評價是學生獲得自信心的重要因素.自信心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前提條件,學生只有具備信心,才能夠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展開對新事物的不斷探索.只有具備堅韌的毅力和足夠的信心,才能夠在探索問題的道路上克服困難,不斷前行.
例如,在學習“磁場對通電導體的作用”時,學生在課堂上觀察到磁場對金屬導體有力的作用.威海三中的李淑陽同學,認為食鹽水也是導體,磁場對液體導體是否有作用?教師對他的猜想給予鼓勵并指導他開展課外探究實驗(如圖7所示),經過多次實驗改進后,最終發現通電的食鹽水在磁場中的旋轉現象.通過這次實驗,這位同學不僅解決了學習的新問題,還樹立自信心,激發學習探索的興趣,培養創新能力.
例如,讓學生在自制樂器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評價問題:
(1)是否能展示自制樂器的過程?
(2)是否能清楚地介紹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具有評估實驗的意識?
(3)是否能用自制樂器演奏樂曲?
(4)視頻的錄制、剪輯等是否美觀大方?
在課堂上評價時教師引導學生相互評價、適時點撥,不僅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還能讓學生找到自信心和歸屬感,為后期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3.7 布置實踐作業
除了課堂教學外,還可以通過布置課外實踐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課外拓展作業強調體驗過程, 需開展搜集資料、交流、制作課件、合作實驗、小組匯報等活動.各環節都應當向學生強調活動的目的性, 讓學生真正體驗和經歷實踐活動的過程,才能體現實踐活動的意義.如學生在學習“重心”時,除了完成課后常規作業外,還布置課外實踐作業(如圖8所示),讓學生設計探究性制作作業,利用生活物品,開發跟重心有關的小實驗,并在班級內進行展示.
再如,學生在學習“電壓與電源”時(如圖9所示),讓學生“制作水果電池”的實踐作業, 從水果種類的選擇,金屬電極片的制作,到電壓獲得直觀證明,以及如何獲得較大的電壓,從實踐活動發起到最終展示,從課內到課外,從初步成功到繼續改良,前后持續近兩周, 學生充分參與, 體驗實驗及實踐的全過程.
4 結束語
創新能力即包含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是教育的最高目標,除了上述策略外,教師還應積極探索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立足教學實踐,在完成課上的科學探究和課外實踐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開展項目式學習、STEM教育、跨學科學習等綜合性的學習任務,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的水平,讓學習中的問題與生活中真實問題進行銜接,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創新能力走向深處.
參考文獻:
[1]李克東.STEM教育:要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0(12):1.
[2]王敏.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06):100-101.
[3]馬占明.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探析[J].理科愛好者,2020(06):122-123.
[4]徐勇.淺析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02):34-35.
[5]史春梅.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2020(27):24-25.
[6]劉成剛.物理教學中學生質疑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學物理,2020,38(23):36-38.
(收稿日期:2021-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