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是凝結人類智慧、精神文化的寶地,有強大的育人功能,高校文化資源豐富,充滿書香氣息,是文化傳承和文化發揚的主要陣地,在高校中的大學生可以在書香氣息的環境中增長見識,提高自身人文素養,新時期應該充分發揮高校的育人功能,重視高校文化建設,合理利用高校文化資源,充分凸顯高校物質精神文化的雙重育人價值,本文主要研究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理念創新。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理念;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1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理念創新研究
1.1貫徹以生為本理念
很多大學生表示校園中的各種文化活動,對自己極有價值,可以達到滲透式的教育效果,所以校園文化活動的育人效果顯而易見,但是在實際的高校文化活動實施中,很多學校卻本末倒置,不以人為本,而是以活動為本,過于追求活本身的設計,在活動規模、數量、形式上卯足了勁,卻未能關注到活動所傳達出來的價值觀、導向、影響等,導致活動育人效果不佳,故高校在組織活動時應該以學生為本,重視活動的教育價值。
1.1.1搭建暢通交流平臺
教育作為一種高階的交往活動,在高校中,交往活動不僅體現于課堂的師生、生生交流,也體現在日常的師生、生生交流、溝通等,但是就現在的校園師生、生生交流溝通來看,學生、教師均忙于學習和教學,思想上的交流越來越少,同時部分大學生交際能力弱,大多數均選在網絡上進行交流,交往范圍極其窄[1]。為了形成一種輕松愉悅的高校交流環境,高校應該為師生搭建平等、民主的交往平臺,鼓勵師生展開思想、文化上交流。第一,可以以學術探討、辯論會等形式為師生提供交流溝通的平臺,形成一種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建立師生穩定交流溝通的交往機制,實現以師帶生的目的;第二,借助互聯網,搭建線上師生交流平臺,建設良好的互聯網文化,可以先組織網上管理團隊,鼓勵師生建立自己的博客,并利用社會熱點、文化知識等內容引出話題,吸引師生在網絡上探討,培養師生正確的價值觀;第三,以宿舍、社團、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自主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形成良好的交流范圍。
1.1.2完善學生管理機制
高校學生自主性強,思想認知成熟,針對學校所組織的文化活動,他們是自主的選擇,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貫徹以生為本理念,可以采用民主化的學生管理方法,奠定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地參加文化活動。通過建立完善的班級、學校干部選拔制度,發揮學生干部的引領作用,通過公正選舉選出班級、院系、校園干部,進而以學生干部為領頭,開展學生自我管理化的文化活動。在校園活動申報制度的指導下,完成各種文化滑動的申報、實施,鼓勵學生大膽組織各種有益的、積極的課外文化活動,讓學生在自自主文化活動中受到教育和文化的熏陶。
1.1.3豐富大學生文化活動
對于不同的高校學生而言,其性格、愛好、成長經歷差異極大,不同院系的學生所關注的文化、社會熱點也不同,所以高校文化活動的設計足夠豐富,要滿足不同學生的活動需求。按照“校園情況、院系情況、班級情況”打造層級化的校園文化活動,結合活動類型,組織“藝術型、科技型、文學型”等不同文化活動,鼓勵院系、班級打造特色化的文化活動。此外,以社團、宿舍、班級為單位,建立小單位的文化活動,確保活動形式更為靈活。可以讓學生在豐富的文化活動中提升自我,感受文化熏陶。
1.2創造和諧的校園氛圍
和諧的校園氛圍是實現文化教育的基礎,育人作為高校的根本任務,要培養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者,就要貫徹和諧的文化建設理念,促進高校學生素質、專業能力、文化底蘊、道德的和諧發展。
1.2.1重視文化引導,創造和諧的文化環境
和諧的校園文化是高校文化教育的基礎,更是文化教育開展的重要支撐,文化起到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作用,所以高校應該大力發展文化氛圍的建設,面對當下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創新文化教育的工作方式,重視文化引導,逐漸形成一種和諧的文化環境。首先要注重校園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的發展,大力弘揚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其次,重視中西文化交融的矛盾關系,正確的看到西方文化,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建設,去除糟粕,保留精華;再次,學校要為文化建設創建優良的網絡環境,鼓勵學生正確運用網絡;最后,推動宿舍單元文化的建設,形成積極向上、品學兼有、團結友愛的宿舍氛圍,并逐步推動宿舍文化和班級文化、院系文化、校園文化的有機融合[2]。
1.2.2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發展全面素質的人是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學生不僅要有文化知識和道德素養,更要有強健的體,在高校重視文化,輕視學生道德和身體素質培養的大環境下,高校應重視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3]。第一,創新高校文化素質教學方法,采用課內外有機結合的教育方法,實現文化教學的延伸、拓展、提升,將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結合在一起,依托豐富的文化活動,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第二,大力推動素質教育活動的實施,注重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
1.2.3注重學生道德行為培養,提升德育效果
和諧社會的基本是個體的和諧,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對社會有極大的影響作用,要注重大學生道德和行為的和諧發展,所以實際的教育中應該注重學生道德行為培養:第一,借助高校學生道德行為評價機制,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保證大學生道德建設;第二,依托大量的公益文化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和公益建設活動中,提升自身道德行為;第三;在校園中大力宣傳道德教育,做好社會、能源等知識的宣傳,提升大學生高階道德意識。
2結 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高校文化育人理念應貫徹以生為本理念、完善管理機制,借助各種文化活動,打造和諧、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進而達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春霞.“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研究[J].傳媒論壇,2021,4(22):156-157.
[2]魏順光.“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文化育人路徑的調整與優化[J].惠州學院學報,2021,41(05):39-45.DOI:10.16778/j.cnki.1671-5934.2021.05.007.
[3]黃良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深入推進高校文化育人的路徑探索[J].科幻畫報,2021(10):195-196.
作者簡介:姚嬌娜(1983年9月生),女,黑龍江綏化人,綏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項目基金: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重點課題(課題編號:GJB131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