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敏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教育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更加的現代化。不過,新環境也對教育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進行不斷的優化,為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提供保障。但是,當前教育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影響了內部控制制度功能的有效發揮,使教育事業單位存在一定的風險。本文就現階段教育單位在內部控制制度的優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優化措施,為教育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優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育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優化策略
隨著我們國家教育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財政加強了對教育部門的投資力度,這些都對教育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和財務管理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在進行財務管理過程中,教育事業單位的財務會計核算通常采用集中核算模式,教育事業單位需要對自身內部控制制度進行不斷地優化,保證其在財務管理中的實際效用得到充分發揮,從而保證單位的正常運轉。只有加強對教育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管理,才能保證教育單位經濟活動的科學性和合規性,保證教育教學資源的安全,提高教育資金的使用效率,保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一、教育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內容和意義
教育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在內容方面主要指的是單位在運行過程中,為了完成既定的財務內部控制目標,根據政府有關的規范和政策,進行財務制度、決策和落實流程的制定,從而對各項經濟活動中的風險問題進行及時的識別和控制。內部控制是教育事業單位內部管理和控制的主要組成環節,涉及多個方面的內容,主要有風險管控、風險評估、預算管理、成本管理、財務活動監督等。教育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應當與實際活動緊密連接,嚴格依據有關的流程和制度進行操作,避免出現違規和腐敗問題,促進單位資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要立足事業單位實際情況,構建權力責任劃分清晰、責任落實到人的內控制度,利用信息化系統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保障[1]。
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和完善在財務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能夠提高單位的資金預算管理能力。其次,能夠對資金收入和支出預算開展規范化的管理。再次,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單位面臨的挑戰和風險不斷增多,為單位業務的開展和項目的進行帶來了風險,所以單位要不斷加強和完善內部控制,有效避免風險的發生,保證單位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最后,能夠對資金流動進行科學的管控。內部控制體系的優化,可以對單位日常活動進行有效控制,針對各部門的業務狀況進行分析,便于管理者對單位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和優化,不斷進行各項設施的完善,提高單位的服務質量,從而提高單位整體的運行效率和質量,有助于經濟效益和社會服務效益的提升。
二、教育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控制意識有待提高
當前許多教育單位領導者和負責人缺乏對內部控制體系構建的重視,內控意識有待提高,造成單位內部職能管理部門存在責任和權力劃分不清晰、崗位設置不合理等情況,造成權力的濫用以及相互推諉責任的問題。單位內崗位設置較為混亂,沒有對不相容崗位進行分離,為徇私舞弊提供了空間,影響了內部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實[2]。同時,事業單位對內控體系構建缺乏主動性,沒有成立專門的部門對內控工作進行指導和調控,對單位內控執行中存在的風險無法及時識別,忽略了內控所能起到的作用。
(二)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科學的財務管理模式能夠有效推動教育事業單位管理水平的提升,然而當前教育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主要依據管理者的意愿開展,無法滿足單位發展需求,造成內部控制管理效用無法充分發揮,比如單位未能構建完善的獎懲機制,無法對崗位責任的發揮起到刺激作用。內控制度使得制度落實過程中缺乏實際操作性和指導性,無法對單位員工的行為進行規范,也不能對其利益進行保護,影響了管理功能的發揮。
(三)缺乏有效的內部監督機制
教育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監督主要包括上級主管部門的定期或者不定期檢查,以及內部審計兩個方面。前者是外部監督,在具體時間和頻率方面不能掌控,因此內部審計是教育事業單位對內部控制情況進行監督的主要形式。當前許多教育事業單位在進行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建設過程中,通常都由單位內的審計部門進行落實,內部審計部門歸財務部門管理,其人員由財務部門人員選拔組成,在內部控制評價工作中缺乏權威性,甚至許多單位沒有設立單獨的內部審計部門,由綜合部門行使內部控制監督和評價功能。以上兩種行為使得內部控制和監督部門缺乏審計權利的權威性和獨立性,無法充分發揮內部控制監督機制應有的監督和管理效用。
(四)內部控制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多數教育事業單位都逐步將內部控制信息的建設、內部控制管理要求,嵌入信息系統中,但是由于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資金投入,具有非常高的專業性,事業單位通常將信息化系統建設項目進行外包,系統建設過程中對外部調研過分依賴,致使內部調研和可行性分析不到位,單位內部人員不能協調聯動,缺乏有效的參與,導致信息不夠全面完整。
三、教育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優化策略
(一)強化內控意識,明確管理部門
教育事業單位各級領導者需要加強對單位內控體系構建的重視,挑選專業的掌握內控知識的人員組成內控監督小組,由熟練掌握內控和財務管理相關知識、法規的員工擔任組長,負責對單位內部各個部門,在內控制度落實中的責任進行明確,對他們的工作進行協調。同時,單位領導者要加強對內部控制重要性的認識,從而為內部控制工作提供領導力和推動力,推動內部控制調控和監督職能的充分發揮。教育事業單位要對內部控制有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為內部控制的優化奠定基礎[3]。教育事業單位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要加快內部控制管理制度體系的建設,加強對內部控制制度實施過程的監控,要提高單位所有部門參與的積極性,保證各部門之間相互溝通互相協作,構建起科學完善的協調聯動機制,保證內部控制制度的有序開展。
(二)建立完善的內控體系
內部控制體系主要的內容是制度的制定、落實、考核與獎懲。針對教育事業單位來說,單位要結合自身的經濟基礎和發展規劃,制定符合單位長遠發展的內部控制度,并選擇合適的控制方法,比如建立內部審批授權制度、預算管理制度、不相容崗位分離制度等。同時,內部控制體系的管理應當加強對業務預算的重視,注重項目收支、資產管理、合同管理等業務流程的控制。具體來說,單位要依據崗位職務性質的同時,對崗位責任和權力進行科學分配,將存在緊密關聯的職務進行分離,實現互相制衡的效果。比如,業務部門和授權審批分離、財務和業務分離、財務部門和審計監督分離、出納和會計責任分離等。通過不相容崗位分離制度,可以有效避免違規風險問題的發生。教育事業單位需要每年進行預算的填寫和申報,依據預算開展單位的管理,年底要進行決算,對預算的執行情況進行考核。單位要將內部控制制度跟預算體系有效對接,把預算外資金跟預算內資金相結合,避免預算資金“兩張皮”的情況,對收支兩條線加強管理[4]。單位要對財務審批制度進行完善,實行領導負責、分級管理的模式,對審批流程進行規范,將集體表決機制引入其中,可以有效提高審批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要根據單位實際運行狀況,對所有正在開展的業務活動進行統計,對運營中存在的風險進行尋找,并進行全面的分析,根據危害程度的大小進行分級,并制定不同的應對方案,對相關人員進行講解,提高其風險防范意識,避免風險的發生。
(三)加強內部控制監督機制的建設
教育事業單位要加強內部控制監督機制的建設,設立專門的內控領導小組,定期或者不定期對單位各個部門內控制落實情況進行監督和評價,比如對固定資產進行定期的盤查,對庫存現金進行不定期的核對等,將專項監督和日常管理有效結合。同時,部門管理人員要定期參與培訓,促進自身會計業務能力的提升,從而對單位財務活動進行有效的管理,保證內控職能的充分發揮。教育事業單位在進行內部控制評價和監督時,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制定科學合理的措施進行解決,保證內部控制效用的實現,促進單位內控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加強對信息化系統的應用
教育事業單位在內部控制體系優化的過程中,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內控程序跟信息化系統完成充分的對接,利用信息化系統完成資源的整合,促進數據共享的實現。有條件的教育事業單位可以自行進行平臺的開發,將內部控制覆蓋到單位管理的各個環節當中,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單位內部控制體系運行的質量和效率。信息化系統能夠將單位各個部門的數據進行統一的管理,從而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及時性,也能夠將內部控制跟單位日常管理和運營決策有效的融合。教育事業單位在開展內部控制系統信息化進程當中,要對系統應用的成本和收益進行預測,作為單位一項長期的工作,要在建設過程中不斷進行優化和完善,避免盲目建設現象的發生,造成人力和資金的浪費。同時,在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開展過程中,要對信息化給內部控制帶來的風險加強重視,制定配套的措施進行應對和控制,保證信息化系統的安全,為教育事業單位加快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提供保障。
四、結束語
教育事業單位要重視內部控制開展落實的作用,加強對員工的內部控制意識宣貫,在單位內制定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加快內部控制制度信息化系統的建設速度,配套相應的內部控制監督體系,保證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實,為教育事業單位管理水平的提升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駱新新.事業單位的財務內控管理優化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9(04): 224-225.
[2]官幸黎.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20(04):220-220.
[3]周珺.內控視角下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模式優化研究[J].商訊,2019(19):169-170.
[4]岳杰.從優化財會內部控制談如何加強事業單位財務精細化管理[J],2021 (2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