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
摘要:近年來,高職院校不斷飛速發展,只有建立并完善財務內控相關制度,才能保障高職院校的財政經濟合理運行。本文首先分析了財務內控制度的主要含義,接著闡述了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財務內控制度存在的問題,最后結合這一系列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能夠為各高職院校的財務內控制度構建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財務內控;對策
在新形勢下,政府相關部門對各高職院校提出了一系列擴招政策,這類政策都體現了國家對職業教育工作的重視,職業教育正逐步進入飛速發展的趨勢中。隨著各高職院校辦學規模的擴大,以及招生數量的增加,國家相關財政部門對高職院校招生工作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加,而當前對于安全管理高職院校的財務,保障國有資產的完整性等方面,已然成為高職院校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科學合理的財務內部控制體系是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主要核心內容。
一、財務內控制度的內涵
財務內控制度體系的主要內容是,企業單位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執行程序或實施措施,合理的管控與防護單位內部的財務經濟風險,最終達到財務管理的目的[1]。不論是對企業還是學校來說,財務內控制度的建設都是單位穩定運行的基礎工作。財務內控制度的建設主要是為了在進行財務工作中,通過制定相關規章制度的方式,對財務風險進行合理的防控與規范,并將這類制度逐一實行,保障財務資金的使用和財務管理水平有效提高,確保企業單位或學校的日常穩定運行。在高職院校的日常經營管理中,需要科學合理的實行財務內控制度,才能對高職院校教育事業的有序進行與開展起到有效的保障,高職院校對于財務管理制度的實施,是高職院校在發展與改革進程中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二、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財務內控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良好的內部環境
高職院校對于財務內控制度的建設存在起步晚,但任務重的特點,高職院校的發展在近年來十分迅速,高職院校的領導大多數只重視教學質量和招生工作,財務內控制度往往不被重視。大部分高職學校領導對于財務內控相關制度了解不夠透徹,相關意識淡薄,沒有引發足夠的重視,普遍認為財務內控制度只是財務相關部門的工作內容[2]。沒有實際參與到財務內控制度的管理工作中。在學校內部,各職能部門對于財務內控制度的重視程度也參差不齊,財務部門相對重視財務內控問題,而資產管理等部門由于工作內容的差異性,重視程度較弱,對于整體部門中的重點崗位或者重要決策環節,沒有相關的指導人員與制度規范,只基本遵從往年的慣例。財務內控制度的建立是需要全校各管理部門共同完成的重要工作,需要全體教師員工在日常工作活動中做到對財務內控制度的全面遵守,嚴格監督。
(二)缺乏完整的制度體系
對于現階段高職院校的制度建設工作而言,主要是通過主管部門按照具體要求進行建立,或為處理日常實際工作中發現的相關問題,進而制定相應解決制度,大部分情況下,管理制度的制定與落實,只是為了解決當前出現的緊急事故。因此,這類制度缺乏一定的系統性與科學性。在財務內控制度的建設方面,大部分高職院校是直接采用相關主管部門發布的財經規章制度作為替代,這種財務內控制度對于業務流程的實際控制十分簡單,缺乏跟蹤與控制的相關步驟[3]。而在實際制度的落實過程中,建設內控制度是需要經過制度確立、執行等一系列流程,在對財務內控制度執行強化這一方面,不僅是制度建設環境的單一性。例如在財務預算制度方面,沒有具體的制度成為編制財務預算制度的依據,通常是將以往的財政年度收支情況作為參考,缺少一定的規范性。在高職院校中,大部分部門只關注與自身相關的工作內容與工作職責,進行各自工作制度的制定,相互之間沒有協調溝通過程,使工作落實缺少連貫性,在財務內控制度的落實上存在一定的銜接盲點。
(三)業務進展不平衡
在依法治國的背景條件下,大多數高職學習為響應國家政策,建立了許多各類相關制度。但對這類制度進行分析比對后可以發現,大部分規章制度的具體內容沒有完全達到財務內控制度的規范與要求。例如,多數高職院校最為關注的學費收納、資金管控、票據管控、費用報銷等各方面的財務內控制度,這類制度已經出現于校內日常事務管理的相關文件檔案中,并根據相關主管部門規定與高職院校的實際管理需求,進行實時的修訂與編寫。但卻沒有制定任何有關財務重點崗位的輪崗、往來款項的清理、閑置資金的相關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大部分制度的制定是存在于表面形式上,對于實際的遵守與執行方面落實的不夠。例如,大部分高職院校設置了相應的資金管理制度,但在制度中沒有提及財務重點管控內容以及月末盤點相關事項,僅對月末某節點的資金及挪用公款的情況進行管理。
(四)缺少完善的監督機制
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遵從新形勢的發展需要,設立了相應的內部審計部門,但由于人員配置較少及管理相對獨立等原因,該部門主要將學校財務的賬面審計作為主要工作內容,對于學習財務內控制度的完善與制定方面不夠關注,對財務內控制度沒有進行及時的審查與考核,對高職院校內部的財務內控制度,沒有起到應盡的監督管理職能。一部分高職院校設立了相應的監督考核職位,但這類職位只存在于表面,充當形式作用,沒有在實際工作中發揮檢查與監督的功能[4]。部分高職院校的審計相關人員沒有較強的財務內控管理意識,不熟悉相關財務內控制度體系,甚至沒有內控制度的評審技能。不僅如此,教育部門作為高職院校的相應主管部門,也沒有制定財務內控制度的檢查、監督文件,少數部門進行的不定期檢測工作,也只流于形式,沒有真正做到嚴格監督。
三、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財務內控制度建設的對策
(一)營造良好環境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財務內控管理制度是學校各層級的重要工作,學校的領導需要轉變傳統理念,提高對財務內控制度的重視程度,將財務內控制度的建設作為主要工作內容,需要從學校發展的整體角度出發,對學校的各項制度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對財務內控制度中的薄弱部分進行及時修改,對存在沖突的部分進行協調解決,尤其是針對制度中的盲點、難點,理解掌握各個崗位的工作職責、支撐財務內控制度的合理執行。在財務內控制度的編寫方面,高職院校也可聘用相關領域的內控專家,對學校的財務內控制度進行修訂,確定內控制度的目的、框架結構、主要職責,制定相應考核規則。不僅如此,學校還要加大員工對財務內控制度的學習力度,加深對內控制度的認識,加強內控意識,確保財務內控制度在實際工作中完全被落實。同時,高職院校可以在各部門的工作考核內容中加入內控制度的考核,將內控制度與風險防范有效結合。
(二)統一制定內控制度規范
近年來,國家財務相關部門出臺的一系列與財務內控制相關的政策文件,對高職院校財務內控制度的構建提出了新的要求。雖然各高職院校的校內實際情況不同,但對于建設財務內控制度的疾病內容大體相同。教育、財務等相關部門需要結合不同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確立高職院校對于財務內控制度建設的目的、內控制度具體架構、監測標準等相關內容,進行政策的發布實施[5]。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財務內控制度規范性的指導,設立相關依據供高職院校的財務內控制度建設所采用。相關部門可以組織出版相關財務內控制度的書籍,對國內外各大高校、企業單位對財務內控制度建設的經驗進行匯總,為高職院校財務內控制度的建設提供參考,部分學校也可將其作為參考,結合實際情況借鑒先進經驗,將相關財務內控管理制度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建立。
(三)提高業務水平能力
對于高職院校的財務內控制度來說,內控人員的職業素養與業務水平關系著該制度能否被合理建設。高職院校應合理分配審計、財務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能,不斷跟進工作人員的學歷提升要求,保障工作人員提升自身的知識結構與實際運用能力。高職院校需提供工作人員外出培訓的機會,定期安排員工參加培訓,提升財務內控方面的專業素養,保障員工能夠將財務內控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融入工作中,加強內控管理人員的知識運用能力與執行制度的自覺性[6]。不僅如此,財務內控人員應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提高財務內控制度的整體業務水平。
(四)建設健全監督評價機制
想要提高財務內控管理制度的建設成效,則需要建立完善的內控工作評價監督制度。對于財務內控工作的監督,需要加強外部監督工作,財務、教育等相關部門需要制定監管高職院校財務內控管理制度的考核方案,對高職院校財務內控管理制度進行不定期的抽查。對抽查得出結果中的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與整改意見,并對改正工作進行明確要求,采用這種監測機制能夠加強財務內控制度的公平性、客觀性。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學校內控制度的審計這一方式,對學校財務內控進行檢查,并要求各部門積極配合審計工作,對于社會各層面的監督工作自覺接受,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整改。此外,高職院校應完善和建立自身的監測體系,將內部審計部門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并結合實際情況,對該制度的各環節內容與崗位職責進行逐個分析,評估崗位風險,查找相關風險點,并及時進行防護措施。
四、結束語
對于當前高職院校的財務內控制度來說,該制度的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財務內控制度的建設需要學校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制度的完善與修訂,保障財務內控制度能夠在實際工作中被有效合理的運用。在今后的工作中,高職院校需要將內控系統與財務系統進行統一的管理工作,不斷提高自身治理能力,促進學習的穩定發展,實現財務管理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朱治鋒.高職院校財務內部控制的路徑優化探討[J].財經界,2020(04):185.
[2]張景.高職院校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福建茶葉,2020, 42(01):214.
[3]柯依琳.建立完善高職院校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探究[J].時代經貿,2019 (21):94-95.
[4]趙樺.高職院校財務內控制度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商訊,2019(19): 117-118.
[5]黃麗娟.高職院校權力運行監管機制下的財務內控建設[J].勞動保障世界,2018(23):61+63.
[6]唐鑒尤.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內部控制現狀與策略[J].廣西農學報,2018, 33 (0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