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藍田縣公安局干警與村民代表研討“三治”融合工作。
地處秦嶺北麓,關中平原東南部的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在千年之前誕生了我國第一部成文鄉約—《呂氏鄉約》,被譽為中國鄉村治理的“文化典范”。
近年來,藍田縣積極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公安局、司法局牽頭引領,以《呂氏鄉約》為文化滋養,以鄉約誕生地三里鎮為試點,以地處城鄉接合部的文姬路派出所為示范,逐漸探索出“楓橋+鄉約”警務模式,使藍田鄉約文化與楓橋經驗穿梭時空,進行一場跨越千年“握手”。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議中明確提出,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已成為提升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工作任務。
公元1076年,一門四進士的藍田呂氏四兄弟制定的《呂氏鄉約》面世,倡導“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
資料顯示,《呂氏鄉約》是我國最早的成文鄉約,對后世鄉村治理模式影響甚大,為現代鄉村自治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呂氏鄉約》具有啟迪村民道德自覺和自律的智慧。條文凸顯道德為本、正義至上的精神,當道德自律化入人心,成為鄉民的自覺意識時,就能收到“誠于中,形于外”的效果。引導民眾向善為善、互助友愛、遵紀守法,方能彰顯社會正義和良好道德。同時,以道德性原則去處理鄰里之間的關系,會促成良好的鄉風民俗,從而達到勸善懲惡、感化鄉里的目的。
此外,《呂氏鄉約》不是自上而下的宣講法令,而是具有道德自律的意義。
藍田縣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在積極探索實踐之路的過程中,深度發掘了千年前在藍田誕生的《呂氏鄉約》文化內涵,清醒地認識到,盡管我國農村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農村人員居住固定、流動性差的特點并未改變,“熟人社會”形成的“差序格局”并未改變,被國家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呂氏鄉約》在德治、自治方面的作用具有不容替代的價值。
通過深入調研和思考,縣委決定由公安局牽頭,各部門、鎮街配合,大膽探索,先行先試,以“楓橋經驗”為種子,以鄉約文化為土壤,以群眾力量為養分,借鑒原創地做法,將“關學”經典著作《呂氏鄉約》中的德治理想和鄉村治理文化與楓橋經驗相結合。
思路已定,接下來關鍵是舉旗定向,謀篇布局。
藍田縣堅持以法治思維推進“楓橋經驗”法治化,把黨的領導作為“楓橋+鄉約”的本質特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綱要,對《呂氏鄉約》核心精義去蕪存菁、披沙揀金,挖掘鄉約文化內涵,淬煉鄉約文化精髓,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依靠人民推動改革,大力弘揚“崇約守法”風尚,揚棄繼承、轉化創新,積極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以自治凝聚人心共識,以法治承載道德觀念,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達到“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的社會治理目標。
負責牽頭此項工作的藍田縣公安局創建了工作領導小組。面對改革創新,藍田縣公安局明確了“楓橋+鄉約”的總目標,逐步創建了“楓橋+鄉約”1.0至3.0版本,形成了層層遞進、漸次完善的理論體系,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的良性互動,為創建工作蓄積強大勢能。
此外,藍田縣公安局積極協調縣委組織部門,任命48名社區民警兼任村組社區黨支部副書記,覆蓋全縣19個鎮街,參與黨建工作、聚合群眾力量、推進平安建設、收集社情民意、密切警民關系,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通過《呂氏鄉約》在藍田大地千年浸潤出“道德教化、鄉約自治”的民間傳統習俗,化解消極因素,解決社會矛盾,共建平安藍田。
操作過程中,藍田將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確保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有機統一。
自治方面,以“平安藍田”建設為主線,挖掘《呂氏鄉約》的自治效能,倡導“天下無訟、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汲取民眾的智慧力量,爭取做到“矛盾不上交”。組建“警務調解員”隊伍,摸索出“四預”矛盾感知機制,建立“1+N”矛盾聯調機制,探索“四步”矛盾化解法。
法治方面,堅持以法治思想為基石、以宣傳普法為抓手、以公平正義為追求,把出禮入刑、隆禮重法的法治思想與《呂氏鄉約》中的理念相融合,增強群眾的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
德治方面,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加強《呂氏鄉約》中“德業相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融合,傳承鄉約文化精神,研究鄉約內涵精髓,挖掘鄉約時代價值,積極弘揚崇德向善的社會風氣。
政治強引領,“三治”融合之外,藍田與時俱進,注重智治支撐,增強基層治理的強大動能,從而調動基層社會多元化、多領域、多層面的積極因素,為實現社會和諧、鄉村和美、百姓和順的善治愿景提供“藍田樣本”。
藍田公安局堅持數據賦能、智治支撐,積極推動社會治理架構、方式、流程智能化再造,運用智能化手段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逐步探索出了“智輔決策、智防風險、智助服務”智治支撐社會治理工作模式,使互聯網的“最大變量”變為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最大增量”,做到“服務不缺位”。
立足藍田鄉村居住分散、人員流動性差等特點,自主開發了“智慧鄉村”警務平臺,用好大數據這個“顯微鏡”“透視鏡”“望遠鏡”,感知社會態勢、暢通信息溝通渠道,推動依靠經驗決策與依靠大數據決策相結合。目前已經初步在三里鎮橋村建成“智慧鄉村”系統。
同時,利用企業微信APP,按照“一村一群”標準建立“居民群”,推行掌上警務,拓展情報渠道,掌握社情民意。讓村民與民警從“面對面”轉變為“鍵對鍵”,推動“馬上辦”“一次辦”“網上辦”“刷臉辦”,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