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靜
【教學內容】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79、80 頁。
【教學過程】
一、課前獨學,探索發現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稍復雜的分數實際問題。課前同學們圍繞著這樣一個研究任務先獨立進行了思考。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嗎?試著畫出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并解答)
【設計意圖:學生的“真學習”一定是建立在每個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之上的。沒有個體的獨立思考,共同體的學習很容易變成一種虛假學習。因此,教學中要給予學生獨立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得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經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在共同體的學習中與同伴產生更多的沖突與碰撞,在互動交流中獲得對新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二、小組合學,查漏補缺
師:接下來就請你們帶著自己的作品和思考,在小組里共同學習和討論。在這之前,老師有幾點友情提醒:
1.說(的人)——結合線段圖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
2.聽(的人)——努力聽懂別人說的過程,及時進行質疑和補充。
3.及時記錄組內學習中有價值的想法和建議。
(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教師隨機記錄和拍攝小組研討過程)
【設計意圖:在個體充分“獨”學的基礎上,給予小組充足的合作學習的時間,讓組內成員擁有平等的話語權,每個人都有參與學習的機會,相互交流自己的思考與體會、問題與疑惑,進而營造一種互學互問、互探互究的學習環境。同時給出明確的“合學”活動的建議和要求,讓學習更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小組合學”的過程,重在查漏補缺,在同伴的質疑和指導幫助下,組內解決個體課前思考中存在的錯誤問題,也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優勢互補、自主參與。】
三、互動共學,深度辨析
師:小組交流學習暫時告一段落,下面我們進入全班學習環節。哪個小組愿意分享你們的想法?(隨機請一組代表)
師:想一想,現在是她一個人的事兒嗎?
生:不是的。
師:那是誰的事兒?
生:是我們大家的事兒。
師:對了,臺下的你們現在需要傾聽、質疑、思考,全體同學,包括老師我,我們都是共同學習者。接下來開始你們的匯報吧!
生1:我代表小組向大家介紹我們的想法。首先第一種方法,我是用去年是24 個班,乘就表示增加了是4 個班。我們知道去年是24 個班,今年增加4 個班,就是24+4=28 個班。
師:想一想,她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2:她是先求今年班級數比去年增加了多少,再用去年的加上今年增加的就等于今年的總數了。
師:先算今年比去年增加的,你能在算式和圖中圈出這部分嗎?
(生1 在紙上圈出來)

生1:第二種方法,我是用24÷6=4(個),從圖中看24 平均分成6 份,一份是4 個班級,今年對應的是6 份加1 份,一共是7 份,所以用4×(6+1)=28(個)。大家對我說的有質疑或想法嗎?

生3:這里6+1 的1 是哪里來的?題目中并沒有這個1 啊?

生5:這里的1 表示的是今年和去年相同的那部分,是去年的1倍,表示的是今年比去年多的那一段,那么就表示今年是去年的倍。
【設計意圖:“學習共同體”營造“學為中心”的課堂生態,在前面組內的共同學習和研究基礎上,延伸至全班范圍內的對話學習和共同體驗。在這一公開對話過程中,“小伙伴”需要學會傾聽、表達、質疑、提問、思考。每個學生基于傾聽與思考展開互動“研”學,闡述自己的見解,共同推動對話的深入。這一互動“研”學的過程,生生之間是自主的學習者、互助的合作者,師生之間亦是對話的分享者、共進的研究者。每一個“學習共同體”的成員都有效參與到學習之中,并能進入更高層次的思考與探究,實現群體的共同進步和發展。】
師:這位同學分享了他的幾種想法,再來看看這幾道算式:

師:算式1 和算式2 之間有什么關系?
師:通過運用乘法分配律,兩個算式可以互相轉化,這就是它們之間的關系。那第2 個算式和第3 個算式之間有關系嗎?
生:把算式3 先用乘法分配律寫成24÷6×6+24÷6×1=24×1+24×,再用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算,變成,算式3 就變成了算式2。本質上它們是一樣的。
師:瞧,算式2 是用分數來算,算式3 是用分數來想,通過他的解釋,我們可以發現分數和份數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呢!
師:他們小組還有別的想法,請你簡單給大家再解釋解釋。
生1:我們小組的2 號同學是用方程做的,解設今年有x 個班,通過方程的計算也可以算得今年有28 個班級。
師:剛剛還有同學用到了比例等其他方法也是可以的。
師:同學們,在我們課前獨立思考、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的基礎上,經過課堂上小組內的共同學習,又補充了新的方法,再加上全班同學的共同學習和交流,同樣一個問題呈現出了這么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法,這就是共同學習帶給你們的啟發和幫助。
【設計意圖:教學不僅僅是內容的組織和設計,還有過程的評價與補充。同一個問題的多種解法,包括解法之間的關聯都是可以事先預設的,但學生實際的想法和表達卻是現場生成性資源,如何對新的學習內容進行評價,如何將評價內容作為新的學習資源,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循環往復進行不斷的提升,是我們關于共同學習所作的思考,也是我們努力達到的目標與方向。】
師:回到課前一開始的問題,我們把其中的一個條件稍微變化一下,“增加”改為“減少”,這樣就得到了一個新的“評價任務”,這個問題就留給你們現場來解決,有兩個要求:1.根據題意畫出線段圖;2.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種方法來解答。
(學生獨立畫圖完成解答)
師:完成了嗎?小組內先進行一輪共同學習,看看你們幾個人是不是想到一起去了,當然也可以聽聽別人不同的意見。
(學生組內開展第二輪共同學習)
師:接下來哪個小組愿意分享你們的學習成果?
生1:我來。
師:你是代表自己嗎?
生1:不,我是代表我們整個小組來匯報的。我先把圖畫出來,我是用比例做的。把去年看作單位1,今年的比去年的減少了,所以我把去年的班級數平均分成6 份,今年比去年少6 份中的1份,6-1=5(份),所以去年與今年的比是6∶5。而我們知道,用總量去除以對應的份數就是每份數,24÷6=4,每份是4,今年是5 份,所以再用4×5=20(個)。大家對我的想法有什么疑問嗎?

生2:我對你的畫圖有點補充,題目中的條件去年的24 個班和問題在圖中應該標出來。
師:是的,小組同學趕快上來幫忙補充和修改,這是你們小組共同的事兒,其他同學還有質疑和補充嗎?
生3:我還有一個補充,他在算出24÷6 后,今天比去年減少的是1 份,所以在算式中最好把5詳細寫為(6-1)更好一些。
師:我也想問,你寫的1○、2○、3○是什么意思?
生1:這個分別是我記錄補充的我們組1 號、2 號和3 號同學的想法。
師:分別給大家介紹一下。
生:1 號同學其實與我的想法是一樣的。2 號同學就是想今年和去年相比,對應的分數應該是占去年的,所以用去年的乘這就得到今年的。3 號同學是先算出減少的部分,再用去年的減去減少的部分就是今年的班級數。
師:他們組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是個會合作分享的小組。
師:同學們看,剛剛解決的這個問題和我們課前解決的問題,你比較一下,它們之間有沒有不同之處?有什么相同之處呢?

生:相同之處是它們去年都有24 個班級,都是要求今年一共有多少個班級。
生:它們列出的算式都是需要用兩步來計算的。
師:火眼金睛,它們都是我們今天新學的稍微復雜一些的分數實際問題。那它們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生:上面一個問題是求“比一個數多幾分之幾的數”,下面的是求“比一個數少幾分之幾的數”。
師:真好,其實不管是求比一個數多幾分之幾,還是比一個數少幾分之幾,都是要找到相應的數量關系,分步來進行解答。
【設計意圖:數學學習不能限于對單個知識的理解,還要在不同知識之間建立聯系,以便形成知識體系。我們知道,知識的對比是培養思維深刻性的好方法,通過對比,鑒別不同概念各自的特征與本質,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數量關系的掌握。通過數量關系和知識結構之間的辨析和理解,驅動學生的思維繼續向深度推進。】
四、總結感悟,情感升華
師:同學們,通過今天短短一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對共同學習的過程一定深有感觸。有的時候,學習還真不是一個人的事兒,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有了大家和群體的幫助,會讓你進步更大,走得更遠!相信同學們在未來的日子里一定會繼續發揮我們群體的智慧和力量。
【設計意圖:我們的學習如果僅僅停留在個人問題的提出、個體化的獨立思考,而缺乏學習共同體的對話與碰撞、互動與交往,那么學生學習的寬度、深度和廣度是遠遠不夠的。比獨立學習更重要的就是基于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是社會化的學習。作為手段,團隊的協作,對于學生深度理解數學內容、發展數學思維、形成數學素養,較之獨立學習都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和價值。而充分地對話與合作,能夠最大限度發掘群體的智慧和團結的力量。這樣的嘗試,這樣的任務驅動下課堂的共同學習,更加關注學習的素養,更加關注群體的合作,也必將呈現出一種新的學習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