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榮倩
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有效途徑,也是讀者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交流的重要方式。但一直以來受“講清講懂講透”的思想影響,個別教師還力圖通過“夯實分析”、“替代閱讀”、“肢解結構”的方式來取得閱讀教學成績,在今天看來,不僅有悖于新課標精神,而且更是徒勞有害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是讀懂的,也是能讀懂的,任何形式的講解都不能取代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讀,應該是閱讀教學的第一要義。所以,與其在講解上下功夫,不如在引導閱讀上作文章。下面,我結合多年實踐的小學語文教學,談談如何開展閱讀教學。
一、靈活方法,培養悅讀興趣
新課標要求,小學六年僅課外閱讀總量就不低于100萬字。如此重任,沒有廣泛的閱讀興趣作保障,學生是難以達到閱讀要求的。所以,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激發學生閱讀熱情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由閱讀走上悅讀的必要前提。那如何培養學生悅讀興趣呢?方法很多,如運用表演、詩歌朗誦、配樂朗讀、巧用故事、朗讀競賽等來營造氛圍或開展活動,都能達到培養興趣的目的。但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不能拘于模式,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選擇適合文本、學情、自身的激趣方法,有的放矢地去開展培養活動,最好讓學生能體驗悅讀過程,感受悅讀快樂,用其自身的成功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是任何強制方式都不能比擬的。
二、運用范讀,提高朗讀水平
范讀就是示范朗讀,是學生學習朗讀的初始教材。加強教師范讀,有利于激發學生朗讀興趣,提高學生朗讀能力。我們知道,現行小學生模仿能力特別強,教師朗讀的聲速、語調、抑揚等變化,學生都能維妙維肖地模仿出來。所以,要提高朗讀能力,我們可以讓學生從模仿開始。當然范讀的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多媒體,還可以是朗讀能力較好的學生。在范讀時,要求學生認真聽,帶著要求聽,一要模仿朗讀,二要聽清內容。這樣,有助于學生抓住文中重要詞語、優美句式和生動片段,可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增強語感,提高閱讀水平。記得兒時,我們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時,教師用哀婉的語調朗讀:“人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總理,看到他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然而今天,他靜靜地躺在靈車里,越去越遠,和我們永別了!”教師那悲傷的語氣、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們送別總理的感人情景展現在我們面前,把無限悲痛和深切懷念的感情傳導給我們,使我們入情入境,激發了我們對周總理深深的熱愛和緬懷之情。送別周總理的場景我們無法看到,但老師那深情的朗讀至今還留在腦海。我現在就很注重朗讀教學,這可能與教師那時對我們的影響有著天然聯系。所以,加強朗讀教學,提高學生閱讀水平,比傳授死記知識更重要,甚至會有益學生一生。不過,這需要我們教師努力提高自身朗讀水平,扎實朗讀基本功,才能給予學生良好的引導和示范。
三、逐步提高,抓住朗讀基調
語文是實踐性課程,學生語文能力須通過語文實踐來培養。閱讀作為語文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通過閱讀實踐來實現教學目標。新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這種接觸就是朗讀。關于朗讀教學,新課標最初始的要求就是“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正確”是前提,是指在理解基礎上教育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清楚、響亮地發音,不讀錯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頓讀,不唱讀,不重復,不拖長尾韻,不間斷,基本能分清標點符號;“流利”是基礎,能在正確朗讀基礎上進一步做到詞綴連讀、句子連讀,節奏自然,不拖長聲音;“有感情”就是要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運用停頓、重音、語調、速度等朗讀技巧,得體地傳情達意。它們三者就是層層遞進、逐步提高的朗讀要求,我們不能一步到位,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當然,對于現行小學生,正確地讀、流利地讀基本是沒有問題的,但要有感情朗讀,還需要教師著力引導,首先要能準確體味出文章的思想感情,這需要學生深入閱讀,抓住關鍵字詞,理解其內容,體會作者情感,才能在朗讀時以聲傳情,準確地表情達意。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通過描寫一個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賣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罪惡,表現了作者對窮苦人們的同情。根據該文的內容及中心思想,朗讀該文的基調就應該確定為低沉緩慢。朗讀時又要根據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內心的情感“悲——喜——絕望”的變化適當變換語氣、速度和語音,這樣才能生動地表現出文章感情基調,才能讀得生動、有感情。
四、抓住關鍵,訓練朗讀技巧
朗讀,不是簡單地照字念音,也不是機械地照本宣科。它飽含著讀者充滿有聲語言的情感訴求。要準確地表情達意,就需要讀者運用一定的朗讀方法和技巧。但方法和技巧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因文而異、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境而異,所以,授予學生讀法指導,注重技巧運用實踐,才是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的關鍵。在日常教學中,就需要教師緊緊抓住課文關鍵部分,開展技巧訓練。
(一)選擇感情濃烈的句段。課文中某些句段,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作者某方面強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過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這幅梅花和給我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這句話要求學生體悟華僑老人對祖國的無限眷戀和思國之情。讀時就要掌握好語速和停頓。
(二)選擇含義深刻的句段。有些句子、段落是課文的重點,也是課文內容的高度濃縮,蘊含著一定哲理。教學時,就需要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思考、討論,才能理解、領悟。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從我心底知道,‘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在愛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駛去。”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這句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兩個“極端的愛”下努力向前駛去。
(三)選擇描寫精彩的句段。現行課文、精彩句段可謂篇篇不乏。這些句段有個特點,就是運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種手法,或者具有總起、過渡等作用,都是學生學習語言表達方法的好范本。運用這些朗讀素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還能使學生思想受到熏陶感染,獲得教育意義。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這篇優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讀素材,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并珍惜時間的可貴,從現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