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偉 劉強
【摘 要】目的: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用于急診危重癥患者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選取本院收治急診危重癥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電腦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化護理,實驗組患者接受整體性急救護理措施,對比護理結果。結果:對比綜合護理有效率:實驗組患者的綜合有效73例(97.33%),對照組患者的綜合有效66例(88.00%)(P<0.05)。實驗組患者的無效2例(2.67%),對照組患者的無效9例(12.00%)(P<0.05);對比綜合的護理滿意率:實驗組患者的綜合滿意74例(98.67%),對照組綜合滿意68例(90.67%)(P<0.05)。實驗組患者的不滿意1例(1.33%),對照組患者的不滿意7例(9.33%)(P<0.05);結論: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措施是一種現代化的護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體征,臨床的醫護效果十分理想,建議推廣。
【關鍵詞】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急診危重癥;護理效果
醫院的急診科室的工作任務繁重,工作量大,所接診的患者的病癥危急且病癥變化較快。為了預防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死亡,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醫護管理,開展有效的急診醫護質量,進而提升預后效果,減少患者的臨床不適癥[1]。本文針對本院收治的急診危重癥患者進行對比護理干預,分析護理效果,現將相關病例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期間收治的急診危重癥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電腦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實驗組75例,男性36例,年齡36.6歲~69.3歲,平均年齡(51.7±1.7)歲,女性39例,年齡35歲~66.9歲,平均年齡(51.1±0.09)歲;對照組75例,男性39例,年齡38.1歲~65.9歲,平均年齡(51.5±1.41)歲,女性36例,年齡為35.6歲~68.7歲,平均年齡(52.6±1.54)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有可比性。所有的患者均為本院收治,疾病種類包括呼吸損傷、機體創傷以及心血管損傷和暴力外傷等;患者和家屬對醫護活動均知曉,自愿配合各項醫護活動,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的醫護活動均經過本院的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已排除轉運中死亡、患者臨床資料不齊全、患者及家屬不配合醫護活動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化護理,主要的護理內容包括做好臨床護理管理,監測患者的基本生命體征,結合患者的情況做好心理護理和家屬指導等。
1.2.2 實驗組患者接受整體性急救護理措施,主要的護理內容包括:(1)建立完善的管控機制,收到急救信息后,醫院值班人員結合患者的病癥進行預判,并迅速建立急救護理小組,且小組內部的工作人員需要分工明確,定期組織專業的培訓和考核活動,以此來提升急救小組的專業能力;(2)做好急救管理,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積極和家屬或者患者溝通,評估患者病情,清理患者的呼吸道、口腔分泌物,并對患者的臨床病癥進行針對性干預,緩慢將患者搬運到救護車上;(3)急救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加強呼吸、心率、脈搏等體征觀測;(4)入院后要立即為患者開啟綠色通道,根據患者的病癥地進行專科會診,并明確具體病癥后開展急救醫護活動;(5)做好心理干預,患者意識清醒后可以進行合理的安慰和管理,最大可能地降低患者不良情緒,患者若昏迷需要在家屬同意后開展相應的急救管理;(6)做好針對性護理,護理人員要積極配合醫囑,做好健康宣講和風險管理護理,減少臨床的不良反應影響[2]。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率、有效率;分析患者接受醫護干預后,患者的綜合體征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急診危重癥患者的基本信息對比,見表1
2.2 兩組患者綜合護理有效率對比,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綜合護理滿意率對比,見表3
2.4 兩組急診危重癥患者臨床相關指標對比,見表4

醫院的危重癥患者病癥特殊,其疾病發展速度快,若發病后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錯過治療黃金時間,可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醫院急診救治危重患者的效率,措施都會決定危重患者的預后效果[3]。基于“以人為本,救死扶傷”的精神,醫院的急診人員在開展救治工作時候要全力以赴,力求為患者爭取急救時間,保證急救效果。
整體式急救護理是一種現代化的護理途徑,其強調救治效率和救治內容,可針對患者的病癥制定出個性化的急救活動,一方面可以縮短急救時間,降低患者的臨床的應激反應,減少不適癥;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患者的體征,如通過一些醫護措施來降低顱內壓、血壓、止血等,預防病癥加重,為患者爭取搶救時間[4-5]。從整體式護理措施的運用表現而言,護理人員需要明確醫護工作的職責,要積極和醫生交流溝通,進而保證救治的目標,醫院可采用專業的醫護培訓方式來提升急救團隊的責任心、凝聚力,可以有效避免護理風險,提升護理效果[5-6]。鄭滿秀在《探討急診危重癥患者進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臨床效果》中表示,通過急救心理指導,風險管理方式可有效提升患者以及家屬對護理團隊的信任感和依從率,減少護患糾紛,患者的生存率較高[7]。王莉等在《對急診危重癥患者進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效果分析》中分析了急診危重癥患者的急診急救護理工作中常見的風險,如護理人員的風險應急能力,患者的醫護計劃,患者以及家屬的配合情況等,通過整體性急救護理措施干預后,護理人員的綜合能力均有提升,醫院的急診急救的護理滿意率大于90%[8]。以上結果和本次研究結果相符,本次研究表示,實驗組患者接受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措施后,臨床的護理滿意率和有效率均大于97%,結果比對照組理想(P<0.05);經過整體式急診急救護理措施后,實驗組患者的綜合生命功能改善顯著,結果比對照組理想(P<0.05)。綜上所述,將整體式急診急救護理措施運用到急診危重癥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可提升患者的生命功能,提升護理效果,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1] 蔣芬萍.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對急診危重癥患者的實際臨床效果及對縮短急救時間的作用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21,37(12):122-123.
[2] 宋春麗.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對急診危重癥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1,28(3):93-94.
[3] 付月.危重癥患者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效果觀察[J].黑龍江科學,2021,12(4):84-85.
[4] 楊柳.探究急診危重癥患者進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效果[J].家庭生活指南,2021(2):77-78.
[5] 劉靜.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在急診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20,58(26):164-167.
[6] 田小曼.對急診危重癥患者進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效果進行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22):138.
[7] 鄭滿秀.探討急診危重癥患者進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臨床效果[J].人人健康,2020(14):482.
[8] 王莉,白建衛.對急診危重癥患者進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效果分析[J].人人健康,2020(1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