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宋晶晶
[摘 要]文章基于2017年遼寧省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動態監測調查數據,運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方法,從家庭流動類型和流動人口個體特征視角,對流動人口就業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家庭流動類型對流動人口的就業率影響較大,同時,流動人口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等個體特征也對就業率產生一定影響。
[關鍵詞]遼寧流動人口;家庭化;就業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5.023
長期以來,遼寧流動人口在流動過程中主要采取季節性流動的模式以及兩地分居就業的家庭策略,以個人為單位往返于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間。近年來,流動人口的其他家庭成員開始進入到流入地就業和生活,使人口流動從單人流動階段過渡到家庭化流動階段。家庭化趨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緩解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問題,但以家庭形式流動與獨自外出工作的流動人口相比,將會面臨諸如子女就學等新問題,特別是對就業產生較大影響。
針對上述問題,運用2017年遼寧省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動態監測調查數據,對流動人口就業情況進行分析,以期了解家庭化流動對流動人口發展的影響,并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1 遼寧流動人口家庭化狀況
1.1 人口流動穩定性較高,內部成員更替較少
2017年遼寧流動人口本次平均流動時間為8.0年,較上年增加1.8年。其中,本次流動時間5年及以上的占59.4%。就流動時間而言,遼寧流動人口呈現出較高的流動穩定性,遼寧流動人口群體多數保持穩定,內部成員更替較少。
1.2 流動模式以完整家庭式流動為主,家庭化流動顯著
在家庭規模方面,2017年流動人口平均同住家庭規模為2.3人,二人戶和三人戶占同住家庭規模比重較高,分別為34.1%和31.2%,家庭化流動顯著。從流動模式[
本報告的流動模式定義借鑒于楊菊華、陳傳波發表的《人口與發展》文獻中的《流動人口家庭化的現狀與特點:流動過程特征析》相關定義。]來看,66.6%的流動人口家庭為核心家庭成員一起流動的完整家庭式流動模式;另有27.9%的流動人口未與核心家庭成員一起流動(即非家庭式流動);剩余5.5%的流動人口家庭與其核心家庭成員處于兩地分居狀態(即半家庭式流動)。這說明,遼寧流動人口家庭化流動已成為遷移的主要模式。
2 遼寧勞動年齡流動人口就業狀況
2.1 流動人口就業比例有所降低,男女未就業原因差異顯著
流動人口外出最主要的目的是獲取經濟利益,在家庭化流動顯著的影響下,勞動年齡流動人口的就業比例能夠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2017年數據顯示,遼寧勞動年齡流動人口就業比例為82.1%,較2016年下降2.2個百分點。其中,女性就業比例下降尤為顯著。從未就業原因看,勞動年齡流動男性未就業的主要原因是沒找到工作和臨時性停工或季節性歇業,分別占30.8%和16.5%;而女性未就業的主要原因則是料理家務/帶孩子和懷孕或哺乳,分別占44.4%和13.7%,男女未就業原因差異顯著。可見,隨著家庭化程度的提高,家庭責任和生命周期等因素對女性流動就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2 第二產業更多吸納流動人口,就業選擇穩定性傾向增強
分行業來看,2017年遼寧勞動年齡流動人口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上,分別占28.2%和20.5%。較2016年,2017年從事建筑、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居民服務等勞動年齡流動人口就業人員數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制造業仍為遼寧吸納流動人口的主要行業,同時隨著家庭化的提高,以家庭為單位的批發零售業也逐漸成為吸納流動人口的行業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就業單位性質方面,2017年有34.5%的勞動年齡流動人口為個體工商戶,較2016年下降約2個百分點。同時,進入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私營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的比重分別上升1.5、0.4和0.4個百分點。這一變化的出現,或是流動人口家庭化程度的提高,傾向于尋求穩定工作以降低自身就業風險的理性選擇結果。
2.3 流動人口收入增幅較低,不同群體間收入差異較大
2017年勞動年齡流動人口平均月收入為4017.2元,相比2015年、2016年同期分別增長8.4%和5.0%,明顯低于同期遼寧平均工資增速。完整家庭式流動的勞動年齡流動人口平均月收入為4043.3元,其中男性為4717.4元,女性為3158.0元;半家庭式流動的勞動年齡流動人口平均月收入為3451.4元,其中男性為3884.4元,女性為2959.7元;非家庭式流動的勞動年齡流動人口平均月收入為4083.8元,其中男性為4558.7元,女性為3499.1元。可見,家庭化對收入有一定影響,且家庭化對不同性別流動人口收入的影響也存在較大差異。
3 家庭化對流動人口就業率的影響
本報告以15~59歲勞動年齡流動人口為研究對象,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的分析方法,以家庭流動類型為核心解釋變量,在控制流動人口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戶口性質、受教育程度、本次流動時間等個體變量的基礎上,對流動人口就業率的影響因素及其性別差異進行分析,以此獲得不同特征對流動人口就業率的影響。詳見表1。
從流動人口整體就業率的影響因素回歸分析結果看,卡方統計量為511.558,顯著性水平P=0.000<0.05,模型整體擬合效果較好。由標準化可知,家庭流動類型對流動人口的就業率影響程度最大,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對就業率也存在一定影響。
從流動人口整體就業率的回歸結果看,半家庭式流動的回歸系數為負值,完整家庭式流動沒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家庭化流動對流動人口整體就業率有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從男性角度看,完整家庭式流動的回歸系數為正值,半家庭式流動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家庭化流動對流動男性就業率有一定程度的正面影響;從女性角度看,半家庭式流動的回歸系數為負值且通過檢驗,假定其他變量不變,半家庭式流動的女性其就業率僅是非家庭式流動女性的0.67倍。可見,相對于流動男性而言,女性更容易受到家庭化的影響而使得就業率發生明顯下降。究其原因:首先,相對于男性而言,女性是家庭網絡的聯結者,也是家庭生育功能的主要承擔者,當自身與家庭產生不可避免的沖突時,很多女性便會放棄自己已有的工作,選擇撫養孩子回歸家庭,進而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半家庭式流動會明顯導致流入女性就業概率的下降。其次,對于流動男性來說,流入地家庭的完整化在某種程度上能促使流動男性尋求穩定就業,給予流動男性就業支持。
在個體變量中,除了戶口因素和本次流動時間對流動人口就業率不顯著外,其他變量均有較大影響。從性別看,流動男性就業率是女性的1.3倍,即男性較女性更易于就業;就年齡而言,回歸系數為正,說明勞動年齡流動人口中年齡較大者較容易就業,這一現象在流動女性中更為突出;從受教育程度看,流動女性隨受教育程度的増加,就業率隨之減少;此外,婚姻狀況是影響流動人口就業率的重要因素。分性別看,流動男性中已婚者就業率高于未婚者,而流動女性則呈現相反情況,未婚者就業率高于已婚者。
4 結論與政策建議
4.1 結論
第一,家庭化流動模式的不同對流動人口就業狀況的影響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對于在流入地實現半家庭式流動的流動女性來說,她們在就業過程中往往呈現出就業率低的特征;與此不同的是,家庭化流動對男性流動人口的就業穩定性有顯著促進和提升作用,這說明流入地家庭的完整化能給男性流動人口帶來更多的就業優勢。
第二,除家庭流動模式外,個體特征也都會對流動人口就業狀況產生相應影響。研究發現,除戶口因素和本次流動時間對流動人口就業率不顯著外,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對就業率均存在一定影響。此外,相對個體特征而言,家庭流動模式在現階段對流動人口就業率具有更重要的影響。
4.2 政策建議
第一,重視家庭化流動趨勢下流動人口就業率下降問題。建議有針對性地采取相關政策措施,幫助流動人口家庭提升就業能力和就業收入水平,如實行就業優先發展戰略、進一步拓寬流動人口隨遷家屬的就業安置渠道等。
第二,加強就業服務工作,增強勞動力市場靈活性。一是抓好就業培訓及相關服務工作。建議加強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建立起具有地方特點和針對性的多元化培訓形式;積極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加強就業和人力資源配置信息的雙向流通。二是加快社會保障的統籌工作。在養老保障方面,建議推進就業人員的區域間轉移接續等;在醫療保障方面,建議推進全國異地醫療實時結算等便民化措施。
第三,關注流動女性就業和家庭現狀,提高女性社會地位。建議一方面盡可能減少招聘中的性別歧視,另一方面要解決年幼子女的教育照顧以及流動老人的養老問題,幫助流動女性積極穩定就業,如建立起公益性或平價的托幼機構等。
參考文獻:
[1]王勝今,許世存.吉林省流動人口的就業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2013(3).
[2]楊菊華,陳傳波.流動人口家庭化的現狀與特點:流動過程特征分析[J].人口與發展,2013(3).
[3]張航空,杜靜宜.家庭流動對流動人口家庭成員就業狀況的影響[J].人口與經濟,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