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婧 李程程
【摘 要】本文分析廣西地方黨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及主要內容,從課程體系、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體系角度入手,通過科學設置課程和教學內容、鼓勵思政課教師成為黨史專家、打造廣西地方黨史教育創新模式等方式,探索廣西地方黨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廣西地方黨史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3-0073-03
黨史學習不僅是全黨的主題教育,同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課程體系、教學體系和教師隊伍建設體系,把黨史教育與中國共產黨的創新理論教育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貫通起來,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主要對廣西地方黨史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探討。
一、黨史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辯證關系
(一)歷史傳承與時代發展的辯證統一
黨史教育的歷史基因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特性是一脈相承的,黨史教育的歷史性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對黨史教育的繼承和發揚,二者是歷史傳承與時代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形成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黨的每一段革命歷史,都是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文化的生動寫照,都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血脈和靈魂。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深刻把握黨的歷史根源性,結合時代的發展需要發揚光大。
(二)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的辯證統一
黨史教育的理論形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形態是互融互構的,黨史教育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對黨史教育的理論堅守,二者是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的辯證統一關系。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理論探索史,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取得的理論成果,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的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取得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鄧小平理論、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形成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形成的科學發展觀、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兩大理論創新成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線及重點,以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實踐幫助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既注重幫助學生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體系,又注重培育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三)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辯證統一
黨史教育的價值維度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內涵是相輔相成的,黨史教育的價值性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對黨史教育的價值深化,二者是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辯證統一關系。黨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教學資源,它向世人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的正確性,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價值性。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黨史中蘊含的教育資源,通過前后對比和實踐成果的展示,將知識傳授融入價值觀中,以知識傳授為方法和手段,以知識積累傳承為目標和方向,引導廣大學生樹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自覺認識,堅定“四個自信”,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認同并內化,為學生提供價值引導。
二、廣西地方黨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構想
(一)廣西地方黨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義
1.將廣西地方黨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聯系,能極大促進廣西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弘揚
1925年10月,廣西第一個黨組織—— 梧州支部干事會成立,1929年至1930年,鄧小平同志領導威震南疆的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據地,使廣西較早納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版圖、融入中國革命的洪流,成為中國共產黨光輝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廣西是中國農民運動的重要發源地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重要地區,是我們黨建立地方組織較早的區域之一,同時,廣西還是土地革命時期西南地區武裝革命斗爭的中心,是中國共產黨開展抗日統戰的重要基地和領導抗日文化運動的中心,這些都表明廣西地方黨組織在我們黨發展壯大的歷史洪流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動實踐。廣西從建黨初期的幾名黨員發展到今天230多萬名黨員,廣西的黨組織可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其精神和文化的張力始終影響著八桂大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廣西地方黨史是廣西高校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將其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傳承廣西的紅色文化資源、提升民族地區文化軟實力、構建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壯美廣西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將廣西地方黨史置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性視野中,能積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張力
廣西地方黨組織早期人物如黃日葵、譚壽林、韋拔群、雷經天等,他們大多出身于殷實之家,早年受過良好教育,后來又進入國內頂尖大學、革命思想源頭接受熏陶。他們因接受馬克思主義真理而自覺自醒,又把馬克思主義的“圣火”傳回廣西,點燃家鄉的革命烈火。他們不甘心在動蕩的時代獨善其身,主動擔當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而奮不顧身,開啟了中共廣西歷史的大幕。在革命戰爭年代,廣西地方黨組織、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他們屢遭挫折始終信仰不易,他們備受曲折始終信念不變,靠的就是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和永不言棄的拼搏精神,靠的就是對遠大理想的忠貞不渝和對革命信念的堅定執著。革命英雄視死如歸、艱苦奮斗的革命事跡是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鮮活榜樣和生動教材,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寶貴資源,是塑造大學生積極、樂觀、進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精神內核。
(二)廣西地方黨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
廣西地方黨史能夠為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的案例和資源,具體內容體現在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時代創新教育等方面。
1.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外敵入侵面前,團結對外,英勇抵抗,維護了祖國的主權和獨立,并同一切阻礙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反動階級、反動社會勢力和反動制度進行斗爭,推動了祖國的富強、繁榮和進步。其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西學生軍是廣西抗日活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國家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廣西的青年學生挺身而出,投身抗日行列,積極宣傳黨的抗戰路線,團結進步力量,反對分裂,秉持抗戰到底的革命主張,給侵略者沉重的打擊,他們扎扎實實的群眾工作、播下的革命種子,對推動廣西的革命事業起到重大的作用。這樣的黨史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對國家繁榮發展的使命感,自覺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2.革命傳統教育
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了勤儉節約、艱苦樸素、不畏艱險、甘于奉獻、銳意進取、堅韌不拔的光榮傳統。其中,壯族人民的優秀兒子、卓越的農民運動領導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廣西右江革命根據地領導者之一的韋拔群同志就是共產黨員中的優秀模范,他身上最令人感動的就是舍小我為大我、舍小家顧大家的大局意識和獻身精神。將這些革命先輩的事跡貫穿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習革命先輩不為名利、不懼生死的崇高品德,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的責任擔當,堅定不畏挑戰、樂于奉獻的進取精神。
3.民族精神教育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繁衍中形成追求和平、勤勞勇敢、誠信善良、勤儉正直、自強不息、團結友愛、改革創新的民族精神,這些精神激勵著各族人民不斷奮勇向前。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應立足桂北紅色資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湘江戰役,講清楚這場紅軍長征過程中發生的規模最大、歷時最久、戰斗最為慘烈的一場生死存亡之戰,是廣大紅軍指戰員用生命和鮮血保衛的黨中央,湘江戰役精神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繼承、提煉和升華。通過開展這樣的黨史教育,能夠展現共產黨人的光輝業績和人格典范,激勵大學生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與進步而努力奮斗。
4.時代創新精神教育
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改革創新成為當代中國的最強音,改革開放改變了國人的精神生活,將“中國精神”的發展推進到新的階段。其中,脫貧攻堅偉大斗爭,鍛造形成“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2020年5月,廣西較為貧困的地區之一——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實現脫貧,這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的脫貧攻堅戰的勝利,為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講清楚這樣的黨史能夠增強大學生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使其產生情感共鳴。
三、廣西地方黨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科學設置課程和教學內容
一是要合理規劃課程,將廣西地方黨史教育與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既要將必修課打造成對大學生進行黨史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同時又要開設有特色的選修課以進行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黨史教學。二是要創新教學思維,在教學設計中,通過深入挖掘具有本土鄉情的黨史案例、人物素材和紅色故事,從思想來源和實踐來源等多個角度講清楚首創、奮斗和奉獻的革命精神是如何形成,革命精神的先進性在這些人物身上如何體現,當代大學生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學習和借鑒。三是要優化教學方法,借助新媒體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拓展課堂深度和廣度,教師不但要在課堂上講好黨史故事,在課堂外也要善于調動學生積極找尋自己身邊的黨史人物和材料,由學生講熟悉的家鄉的黨史故事,引導學生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讓黨史教育更接地氣并更具影響力。
(二)鼓勵思政課教師成為黨史專家
一是廣西高校教師要潛心研習中共黨史,特別是廣西地方黨史,從價值上說,他們的研究遠比一些專門研究機構重要,因為他們直接面對的是千百萬青年大學生,直接影響著青年大學生對黨的認識。另外,他們的研究動機一般情況下是在教學中形成的,研究成果也要回到課堂教學中,作為教材的拓展和補充,所以他們的研究可能更新鮮活潑一些。因此,提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成為中共黨史的專家。二是教師要親自去感悟和體驗黨史。廣西地方黨史中的紅色故事和紅色人物數量多、分布廣,在革命紀念館、戰斗遺址、紅色歌謠、戲劇歌舞、影視作品中均有梳理和介紹,教師要力求對書本中的廣西地方黨史理論和故事進行調研求證,找到故事的發生地親身實踐和感受,讓黨史教育回歸課堂后更有溫度和深度。
(三)打造廣西地方黨史教育創新模式
一是要構筑黨史教育的共享平臺,廣西高校在開展黨史教育過程中,應注重協調合作,廣泛動員各方面力量關心、支持、參與,構建“大黨史教育”的工作格局,共同構筑廣西地方黨史教育的公共平臺,讓地方黨史覆蓋更全面、更寬泛。二是要關注虛擬仿真教學平臺的搭建,當前全國很多高校已經建設虛擬仿真教學實驗室,廣西高校起步稍慢,需要抓緊跟上,同時黨史教育非常適合也很有必要開展虛擬仿真模式教學,將虛擬游戲、仿真素養訓練,線上慕課教學、VR技術、App等新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到日常教學活動中,通過體驗式、沉浸式學習和互動反饋,促進大學生對黨史教育的感官領悟和價值認同,讓思想政治教育活起來。三是要靈活運用資源多渠道開展實踐教學,廣西是中國共產黨開展革命活動和建立地方組織較早的地區之一,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十三五”期間,廣西共有84個縣被列入革命老區范圍,這些現有的地域特色濃、名氣品味高的文化資源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鮮活的實踐教學基地,黨史教育過程中要組織大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包括走訪調研、志愿者服務、教學實踐、軍事訓練、公益活動等,讓學生在客觀真實的史跡文物面前親自感知和體驗,將黨史教育內化于心。
【參考文獻】
[1]虞志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三重邏輯[J].江淮論壇,2020(6).
[2]曲青山.從黨的百年歷史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J].求是,2021(7).
[3]曹士東.高職院校思想理論課教學須加強黨史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9(8).
注:2019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研究項目“深化文化育人,融入廣西民族文化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三教改革與實踐”(GXGZJG2019A015)研究成果之一;2020年度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廣西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ZY2020KAZ25)階段性成果;2021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院校黨史教育與專業教育課堂耦合育人實踐研究”(GXGZJG2021B05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周婧婧(1984— ),女,湖南益陽人,碩士,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李程程(1989— ),女,湖南邵東人,學士,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綠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