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高職院校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的路徑: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專業化,推進教師隊伍建設現代化,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國際化。
【關鍵詞】高職院校 教師隊伍 專業化能力 現代化素養 國際化視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3-0109-02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當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加快建設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和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教育強國的戰略需要。
一、高水平教師隊伍引領高職院校提質培優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標志著職業教育進入提質培優的發展新階段。所謂提質培優,就是要圍繞提高質量、打造品牌這一目標任務引領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為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增值,為學校、教師、學生賦能。在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的十大重點任務中,實施職業教育“三教”改革攻堅行動是具有關鍵性作用的改革任務,是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在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中,教師隊伍建設是擺在第一位的,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師隊伍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角色和責任主體,是發展職業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支撐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中堅力量。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才能有力支撐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才能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提高產業競爭力培養大批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
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身處職業教育大改革大發展的浪潮中,要把握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新任務、新要求,積極回應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與關切。高職院校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既要聚焦高等職業教育“雙高計劃”部署和實施,也要面向教育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需要,既立足當前又面向未來,解決教師隊伍建設的短板問題,提升教師的專業化能力、現代化素養,開闊教師的國際化視野。
二、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隊伍專業化能力不足
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是一個漸進性和持續性提升的過程,覆蓋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全階段,是教師從“能上課”的新教師成長為“會上課”的熟練教師,再到“上好課”的優秀教師,最后成為指導教學的專家型教師的持續成長過程。目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大多數來自普通本科學校,理論知識較為系統扎實,理論知識教學能力較強,但缺少專業實踐訓練與生產現場的實際工作經驗,實踐實訓教學與企業生產實踐要求有較大差距,與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也有較大差距。同時,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大多數是由校內專任教師組成,缺少來自企業的生產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和行業專家參與,對企業生產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敏感性和跟蹤性不足,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落后于行業企業生產和發展實際,導致教師自身及其培養人才都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變化需求。
(二)教師隊伍現代化素養不足
當前,以物聯網、5G應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世界,重構人們的生活、學習和思維方式。高職院校教師隊伍不僅要立足當下更要著眼未來,以信息化帶動教師隊伍教育現代化,適應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的需要,通過信息化改造傳統教育教學,培養現代化建設急需人才,服務現代化強國建設。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現代化主要包含思想觀念轉變、知識與能力結構更新和應用信息化改造傳統教育教學等,現在看來這些仍是教師隊伍建設的短板。有的教師的思想觀念還停留在過去,改革創新意識和產教融合理念不足,跟不上職業教育現代化迅猛發展的需要。教師隊伍知識更新還處在傳統學科固有體系和自我封閉中,缺乏跨學科、跨專業、跨界等方面融合,缺乏對現代產業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了解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結構的更新不足成為教師隊伍現代化的主要障礙,也跟不上信息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
(三)教師隊伍國際化視野不足
高職院校要走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之路,通過國際化辦學借鑒、吸收和整合國際資源,開拓國際化辦學是必然選擇。“雙高計劃”提出高職院校要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高質量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和教學資源,培養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的根本抓手和有力保障,教師隊伍具有的國際化視野應當包含國際化意識、國際化知識和國際化能力等三個構成要素。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國際化水平比較低,國際化視野、意識、知識和能力等相對不足,與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部分高職院校認為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是個別院校的“專利”,僅僅是掛個“牌子”,而不是發展大趨勢,對教師隊伍國際化能力的培養重視不足,缺乏相應政策和措施支持。從教師具備國際化思維、具有國際化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這個角度看,大部分高職院校還處在較低層次和水平。在全球化背景下,特別是要推出具有中國知識產權的職業教育教學標準,加強國際化教師隊伍建設是今后一段時期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的緊迫任務。
三、高職院校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的路徑
(一)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專業化
高職院校要建設同時兼具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隊伍,才能適應培養“工匠人才”需要。教師隊伍專業化是高等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本質要求,也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必然選擇,應做到專業性、教育性和職業性有機統一和融合發展。一是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專業知識包括專業價值認知、專業作用機理認知、專業與產業融合育人路徑認知、跨專業整合認知等,促進職業人才的現代化人格、現代化知識和現代化能力等全面和諧發展。專業技能是教師綜合運用現代化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并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把握行業企業發展動態以及對職業崗位和技術技能養成的影響。二是把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深刻內涵。立德樹人與專業發展并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相互融合、德技并修、寓德于技。把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與專業倫理、師德師風和專業情感等專業精神素養培育緊密結合起來,樹立教師立德樹人的崇高使命感和責任感。三是體現產教融合和工學結合的育人理念。實施“雙師共建”“人才共育”“過程共管”的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發揮行業協會、企業在市場、技術、信息和資源等方面的優勢,聘請行業企業領軍人才、大師名匠兼職任教,形成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雙向互動、教師隊伍雙向成長的校企共建機制。
(二)推進教師隊伍建設現代化
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因素是教師隊伍現代化,只有實現教師隊伍現代化,教育現代化才有可能真正實現。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包括教育理念現代化、知識能力及教學實施過程現代化等。一是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教學理念。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現代化應以《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為指引,貫徹教育優先發展的指導思想,積極推進教師的教育思想、育人理念和制度設計等全方位變革及現代化,以新的發展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導教學,以信息化帶動教育教學各領域的深刻變革,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支撐。二是推進以新科技革命為特征的教學變革。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媒體和工具,通過與教學的融合推動傳統教學模式的變革,從而對教學組織、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產生革命性的影響。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隊伍要加強現代化知識的學習和提升信息化應用的能力。教師隊伍現代化要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掌握科技應用及創新能力,全面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素養和能力,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適應培養現代化人才的需要。
(三)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國際化
國際化是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內在需求和外延張力,是職業教育的發展未來。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雙高計劃”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協同行業企業“走出去”,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推廣“中國制造”“中國裝備”等中國品牌,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辦學。僅僅是“國內型”“本土型”教師隊伍滿足不了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推進教師隊伍國際化已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一是完善教師隊伍國際化培養的長效機制。依托職業教育中外交流合作平臺和項目,大力支持教師出國(境)培訓研修、訪學交流和參加高水平學術會議,拓寬教師隊伍的國際視野和提高參與國際合作的能力。建立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國際師資培養體系,開發具有國際標準、符合國內培訓需求的“職業教育國際師資培養課程包”,適應國際化發展潮流趨勢下教師隊伍對追求自身素質和能力國際化的迫切需求。二是培養教師隊伍參與制訂和開發職業教育國際標準的能力。推進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與國際標準接軌,大力提升教師隊伍開發具有國際水平“中國標準”的能力,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高質量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和教學資源,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品牌,教師隊伍的國際地位最終決定職業教育國際話語權,并影響國際化人才質量和地位。
【參考文獻】
[1]趙麗.新時代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3).
[2]王慧,施志剛.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的困境及其破解[J].現代教育管理,2018(114).
[3]賀東梅,王虹.提升高職院校國際化水平的實現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00).
注:2020年度廣西區域財經素養教育課題“高職院校教師的財經素養教育能力研究與實踐——以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2020CJSYB005)
【作者簡介】黃丹妮(1981— ),女,廣西武鳴人,碩士,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信息資源管理、教師隊伍建設。
(責編 黃桂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