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雷 艾凡榮 曹傳亮


摘 要 以“新工科”教育改革為契機,以我校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一流專業”建設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首批試點專業、省級一流專業及省級品牌專業——“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教育改革為目標,以“實踐+創新”教育為手段,面向成果產出,從培養體系、培養模式、評價體系等幾個方面,在“工匠+創新”新型工科人才培育機制方面開展系統研究與實踐探索,結果表明,在本研究所提出的新型人才培養與評價體系下、學生培養質量取得了較大的提升、創新能力突出、創業技能顯現,成果顯著,可以為其他理工類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與指導。
關鍵詞 新工科;工匠+創新;人才培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32.001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n New "Craftsman and Innovation"
Engineering Disciplin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ducation System
LIU Donglei, AI Fanrong, CAO Chuanliang
(School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1)
Abstract Grasp the opportunity of the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s, this paper researched the new craftsman and innovation typ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major of Material Form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which is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Major, the first pilot major of Excellent Engineer Program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First-class and Brand Major of Jiangxi Province. This research used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as a means, and was oriented to the output of results, and conducted research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raining system,training model,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new-type talent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proposed by this institute, the quality of student training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e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them were outstanding, the entrepreneurial skills were displayed, and the results were remarkable, which can be used for oth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provided certain reference and guidance of them.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 craftsman &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practice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道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全社會倡導一種“做專、做精、做細、做實”的作風,促進企業精益求精、提高質量,使認真、敬業、執著、創新成為更多人的職業追求。[1,2]《中國制造2025》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育人機制,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3,4]2015年,根據《南昌大學大學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意見》,我校全面修訂創新學分實施管理辦法并制定本科生“創新創業”(簡稱雙創)學分實施管理辦法,并于2016年全面推進“第三學期”實踐教學改革,進一步通過“雙創”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創新創業能力。
本研究以“新工科”教育改革為契機,以我校教育部特色試點專業、國家“一流專業”建設專業、教育部“卓越計劃”首批試點專業、省級一流專業及省級品牌專業——“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為研究目標,以“實踐+創新”教育為手段,重點在面向就業的“工匠+創新”新型工科人才培養機制方面開展研究與實踐探索,補齊現有培養體系在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與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不足與短板,為其他理工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1 “工匠+創新”新型工科人才培育體系構建
1.1 培養體系:關注專業素養、面向成果產出
基于“新工科”與OBE教育理念,按照工程專業認證質量標準,明確畢業要求,細分畢業要求指標點,設置課程畢業要求達成度,全面修訂本科培養方案;優化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強化實踐與創新教育,注重學生人文素養,專業課程思政化,引導學生追求匠心精神,突出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塑造,構建面向成果產出的“基礎+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評價體系。
增設工程類基礎課程與開放型專業課程:針對原培養方案中對學生工程項目管理、工程倫理等實踐培養體系不足之處,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進一步增加工程類課程比重,完善課程培養體系;在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造,設置專業雙語課程,引進國外優秀外文教材,面向國際前沿,開闊學生視野。
優化專業核心課程群:按照“穩定、優化、探索”的總體課程建設思路,瞄準本專業在新材料新工藝、3D打印及其應用、輕量化與智能制造技術發展前沿,面向國家及江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重新設置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形成汽車沖壓焊接、塑料加工與3D打印、模具工程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專業核心課程群。
強化創新型實踐課程:增設、加大實踐、創新課程的學分比重,優化“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增設“崗位培訓”“項目培訓”“轉崗實習”“項目實踐”等課程。
1.2 實踐基礎:立足實虛結合,通篇謀局,推進專業實驗室建設改革
立足“實、虛”結合,按照“專業急需,省內一流”的要求,遵循“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顆粒化資源”的組織構建邏輯,建設基于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探索理工類專業學生實踐培養新模式。拓實實踐基礎,遵循“以基本技能訓練為基礎、以創新性教育為主線、以綜合素質培養為核心”的創新育人原則,通篇謀局,優化實驗室建設布局,完善實驗實踐、創新育人平臺。
1.3 培養模式:培育工匠精神、強化創新教育,構建全方位、多維度、寬口徑人才培養新模式
轉型“實習+實踐”匠心育人工程,改革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工匠”型新工科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新模式。推進“卓越”計劃,在繼續辦好江鈴實驗班的基礎上,擴大與韓國流道、深圳創維等校企聯合辦學,提高實踐辦學質量;培育“工匠”精神,構建“學校與企業雙主體”的實踐育人體系,充分利用“第三學期”實踐教學安排,選拔學生到企業實踐教育,培養“工匠”意識,錘煉“工匠”素質。
實施“項目+競賽+創品”協同創新工程,完善“教-研-創”課程教學體系,探索新工科“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新模式。引入項目教學,以項目研究促進教學內容革新,鼓勵學生圍繞項目設計實驗方案、提出項目實施技術路線,提升學生科研興趣,構建大學生科研團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科競賽,引入創新創業教育,創辦科研創新小組、以學科競賽等形式,促進教學手段革新,鼓勵和支持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施教學、科研、創業三位一體的“教-研-創”課程與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培養質量。孵化創品工場,借助于企業優質資源,拓寬“實踐+創新”教學新渠道,構建“工匠+創新”型工科人才培育新體系。
1.4 評價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加強人文關懷,建立“學生-學校-社會”閉環教學質量監督與評價機制,促進專業素養與人格修養雙提升
完善小循環,在原有的“課內”評價基礎之上,完善和創建新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判及誤差分析系統、教學管理機制、教師自我評價機制、學生評價和監督機制、教學質量考核機制、獎懲機制等系列制度,從而達到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的。連通大循環,引入社會力量,達成教育共識,設置企業走訪、用人單位調研、社會問卷等形式,建立校企聯合培養、社會評價反饋的全方位育人體系,形成“課內+課外”“校內+校外”“業內+業外”多維度閉環評教體系,建立“學生-學校-社會”教學質量監督與評價機制,促進教學質量與人格培養的雙提升。
2 “工匠+創新”新型工科人才培育體系實施與實踐效果
2.1 人才培養體系更合理,面向成果產出,符合OBE教育理念
基于“新工科”與OBE教育理念,建立基于機械工程學科教學平臺的課程體系,出專業主干課和選修課外,其他通識課、專業基礎課與機械類專業相同,同時在人才培養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形成汽車沖壓焊接、塑料加工與3D打印、模具工程、材料科學基礎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專業核心課程群,進一步完善修訂出臺了新的2020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全面修訂了面向成果產出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評價體系。
2.2 注重“實”效、強化“虛”擬、拓寬“企”業、培育“創”品,實踐平臺建設得到加強
注重“實”效,建設完成了“材料成形綜合實驗平臺”“模具拆裝實驗實訓平臺”“3D 打印創新創業平臺”三個實習實踐與創新教育平臺。強化“虛”擬,獲得江西省虛擬仿真實驗項目“鑄造成型性評價虛擬仿真實驗”、校級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成型工藝及模具虛擬仿真實驗”并建設完成,新增深圳創維集團有限公司等5家優質校外實踐教學教育基地。項目實施過程中,與企業聯合成立“創品(MTOM)工場”創客基地,將行業與產業發展新知識、新成果、新技術引入教學內容,及時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工匠”精神與創新意識。
2.3 學生培養質量提高、創新能力突出、創業技能顯現,人才培養質量得到較大提升
學生培養質量突出、就業前景好。本專業學生專業核心課程考試一次通過率90%以上,四/六級通過率約85.5%/37.8%。近三年畢業生升學率持續提高,到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國外知名校、985高校、中科院所及211高校等攻讀碩士研究生、碩博連讀等繼續深造人數從27.3%提高至42.1%。一次就業率達98%以上,進入大型國企、外資公司等知名企業的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高,平均月薪5500-7500元(表1)。
學生創新能力突出、創業能力初現。近三年學生參與學科競賽人數達50%,獲國家級及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獎50余項,獲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6項、省級近20項,校級科研訓練項目3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一、二區高水平SCI論文8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項。畢業生自主創業人數持續提高,近三年年均創業人數10人次左右(圖1)。
3 結語
論文研究以“新工科”教育改革為契機,以我校教育部特色試點專業“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為目標,面向成果產出,從培養體系、培養模式、評價體系等幾個方面系統地研究了“工匠+創新”新型工科人才培養新機制。實踐效果表明在本研究所提出的人才培養與評價體系下、人才培養質量取得了較大的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突出、創業技能顯現,可以為其他理工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
基金項目:南昌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NCUYJSJG-2021-052),南昌大學教學改革研究專項課題(2021-82),江西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改革研究課題(JXJG-16-1-26)
參考文獻
[1] 陳建錄,袁會晴.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教育研究,2018,(5):69-72.
[2] 張凱亮.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12):21-23.
[3] 國務院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R/OL](2015-09-26)[2020-09-08].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6/content_10183.htm
[4] 劉曉玲,莊西真.高技能人才培養:“中國制造2025”與職業教育的最佳結合點[J].職教論壇,2016,(1):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