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燕
中圖分類號:G82?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0-017-01
摘? 要? 田徑是“運動之母”,它是一項充滿激情與活力的活動,并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自劉翔在奧運會在奧運會110m跨欄獲得冠軍后,人們對田徑運動重拾信心。但田徑文化的發展還不容樂觀,本文將對田徑文化的發展現狀、基本內涵、田徑文化缺失的表現和原因進行探討。
關鍵詞? 田徑文化? 缺失? 重塑
一、前言
(一)田徑文化的內涵
田徑文化是由當初的為了求食生存而進行的跑、跳、投、攀、爬等發展過來的,因此早期的田徑文化的精髓可概括為“生存、生命、生活。”田徑是其他運動項目的基礎,在不同時期田徑運動都展現出了鮮明的文化特點。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田徑運動也是如此,田徑運動需要田徑文化作支撐。
(二)田徑文化的功能
田徑文化具有教育功能田徑文化的發展歷史悠久。現在許多學生在學校受著田徑文化的熏陶,感受著田徑文化帶來的力量,田徑文化對于學生的意志力和正確的競爭意識進行有效的培養,在田徑比賽中,學生可以培養集體主義和責任心。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田徑文化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的欲望,田徑文化具有健身愉悅功能。通過進行田徑運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輕松愉悅的體驗,在學習工作之余參加田徑運動可以減緩疲勞、豐富業余生活、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二、田徑文化缺失的表現和原因
(一)對田徑文化的認知存在錯誤
田徑運動可以讓人在運動過程中體驗到精神上的享受。但在田徑比賽中,一些人提出了“人種決定論”,所以在一些運動項目上無論后天怎么努力,都很難取得優秀的成績。人們更注重成績和獎牌,沒有認識到體育的發展是以人為主體,體育的發展要以人為前提,獎牌和榮譽只是一種手段,體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人。
(二)社會認同感低
一個項目只有擁有較強的社會認同感才能保證普及率,一個項目如果得到大眾的廣泛認可,那其發展一定不會差,田徑也是如此[1]。當前社會大眾很大程度上對我國田徑運動的認可就是以獎牌為衡量標準的。雖然我國運動員在不斷努力爭取,但是田徑取得的成績并不理想,無人問津的場面還是導致了我國田徑文化的缺失。同時,不愿意讓孩子吃苦受累,并且認為訓練會耽誤學習,還可能產生運動損傷等思想,也制約著家長讓孩子接受專業的體育訓練的想法。加上田徑運動相對枯燥,導致田徑的后備人才缺失。
(三)金牌效應薄弱
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影響廣泛,體育文化對我國的體育發展也有很深刻的影響。田徑運動是金牌最多的項目,這充分說明了田徑運動在奧林匹克中的重要性。但我國田徑的金牌數量卻寥寥無幾,劉翔成了中國田徑的代名詞。這是由于中國田徑相比于其他項目像乒乓球、羽毛球等其他項目的典型案例太少,缺少激發激情的金牌,金牌效應薄弱,導致群眾對田徑的關注度、參與度不夠。
三、重塑田徑文化的途徑
(一)加強田徑文化的教育和宣傳
有關部門應重視田徑文化的發展,加大力度宣傳和提高體育文化的教育水平,實現體育文化的系統化科學化管理。雖然體育文化是一種看不見的文化,但人的身體就有三類,一種是物質的身體,一種是文化的身體,另一種是技術的身體。我們不僅要注重物質的身體,更要重視文化的身體。當然,在傳播的過程中我們也不應把技能忽略,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設立專門的田徑部門來管理田徑文化工作,通過媒體、報紙、廣播、網絡平臺燈手段加大宣傳力度,在校園內要把田徑文化融入體育教學中,在實踐課中融入田徑文化,使田徑文化精髓融入生活,田徑文化的傳播是引領田徑文化發展的有效手段。
(二)重塑田徑文化的個性
田徑文化是一種制度文化,它有自己的發展特點。由于發展機制的不同,世界田徑文化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個性。我國應當發展適合自身的田徑文化個性,才能推進田徑文化的良性發展。我國運動員在絕對力量和絕對速度上與國外優秀運動員尚有一定差距,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技術方面的優化來提高自己的成績,制定適合我國運動員的訓練方法,發展我國的優勢項目,利用這些項目來帶動其他項目的發展。田徑文化的重塑還需要我國大眾對田徑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利用大眾的力量來發展田徑及其文化。
(三)加強高校田徑文化建設
為了加強高校田徑文化建設,應對田徑課程進行相應改革,不再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上課,老師減少技能教學,融入趣味游戲,用不同的活動方式和手段進行教學,驅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學校田徑運動會的賽制,讓更多的學生、老師參與其中,享受田徑運動帶來的樂趣;要求學生對體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加強師資的建設,組織教師學習田徑文化理論并深入探討。
四、結語
田徑文化的發展歷史悠久,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有助于培養終身體育意識,但當前田徑文化發展薄弱。為此,我們要改革教學方式,增加趣味教學,提高老師的專業素養,讓更多人參與田徑運動,營造良好的田徑運動氛圍。
參考文獻:
[1]楊君.解析田徑文化的缺失及重塑途徑[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25(03):144-145.
[2]洪浩.田徑文化的缺失與重塑[D].長春:吉林體育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