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
中圖分類號:G802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0-033-01
摘 ?要 ?陜西畫像石多集中在陜北,其圖像所傳達的體育文化、體育精神以及體育競技意識,應該跳出考古學、歷史學、美術史學等學科研究的基本范式,從而建立多學科的不同視角的研究體系。本文以陜西區域的漢代畫像石中的體育競技圖像作為研究對象,從體育學的角度重新考量和研究陜西漢畫像石所蘊含的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
關鍵詞 ?畫像石 ?體育競技 ?體育文化
漢畫像石是漢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石。漢代的畫像石分布較為廣泛,主要分布于山東、陜西、河南、江蘇、山西、四川等地。其中,在陜西的漢畫像石主要分布在榆林市及周邊縣區。王娟在《漢代畫像石的審美研究》中調研發現,陜西畫像石總數約995塊。李林、康英和趙力光在《陜北漢代畫像石》一書中,歸納出陜西畫像石總數約954塊。分析比對這近千塊的畫像石可以發現,其中石刻圖像與漢代體育有關的包括射箭、舞蹈、六博和百戲等體育文化活動。這些豐富生動的畫像石視覺圖像不僅為我們展現了一份豐富生動的漢代生活場景,更為學者研究漢代的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圖像文本。
一、陜西漢代畫像石中的體育文化
漢代開國初年的休養生息為兩漢的經濟文化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漢武帝時期的開疆拓土,國力強盛,民間普遍尚武。這些文化和歷史背景為兩漢時期的體育文化競技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兩漢經濟發達,國力上升,在長期的備戰軍事思想的影響下,尚武文化成為這一時期體育文化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物質文化積累的同時,人們普遍追求精神文化享受,百戲、六博、角抵等體育文化在這一時期蓬勃發展。
尚武文化在陜西漢畫像石中主要體現在肢體接觸的對抗性體育項目之中,角抵就是之中之一。兩漢的邊郡除了要常常對外作戰以外,還需要經常進行的軍事訓練。許多邊郡子弟多能武善戰,對肢體接觸性的項目有著極高的熱情。陜西區域的漢畫像石中的角抵、搏擊、射箭、斗獸幾乎占了所有發現的畫像石的一半。這充分說明,這一時期尚武文化在民間十分流行。肢體對抗的競技活動在民間的流行擴充了兩漢體育競技的范圍,在這樣的文化背景影響下,駕車、騎馬、射箭既是軍事訓練的需求,也是民體育文化的需求。
漢代的對外戰爭在鞏固邊防擴充版圖的同時也將草原文化帶入了中原。受到草原文化的影響,騎射狩獵成為了人們崇尚的基本生活技能。陜西區域的畫像石中就有多30余塊與騎射文化先關的圖像。角抵在這一時期也流行開來,后來被列進了宮廷禮儀,足以說明兩漢對這些體育競技的重視,也是這一時期體育文化的真實寫照。
二、陜西漢代畫像石中的體育精神
漢畫像石圖像十分豐富,展現了漢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體育圖像更是在展示體育競技的同時,也體現了豐富的傳統體育精神。兩漢時期的國家方略使得擊敗匈奴、強大漢室成為了時代主題,許多畫像在描繪騎馬、射箭、格斗等時,均是以戰爭為背景,宣揚的了強烈的愛國精神。
漢代典雅的競技運動在陜西漢畫像石中也能得到體現。其中的六博、投壺、格斗、五伯等圖像都是這些體育競技文化的精彩寫照。投壺為軍旅游戲,但后來逐漸發展為民間的體藝競技活動,在很多畫像石中都能見到投壺的圖像。這充分說明,這一體育競技在漢代十分流行和普及。格斗也稱為“角抵”,是一種常見的格斗形式。綏德四十里鋪的畫像石,描繪的正是兩個持械格斗的勇士形象。在文獻中雖然沒有“田徑”一詞,但漢代的很多文獻都有“投”“跑”“跳”“擲”等詞語,這些圖像和文本都說明漢代體育競技中所具有的勇于挑戰、堅韌不拔的體育競技精神。
兩漢時期黃老學說的流行,為體育養生和體育鍛煉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陜西畫像石中的倒立、柔術、舞蹈等,都在描繪著身體端正、協調、勻稱的體育健美之姿,也展示了養生與運動的密切聯系。這樣的畫像石圖像文本是漢代體育注重養生和鍛煉的體育精神的直接體現。
陜西漢畫像石中的體育文化豐富多彩,題材多樣。這些多樣的畫像石不僅是兩漢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更為體育競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圖像文本,為研究者勾畫出了一幅豐富的漢代體育競技圖像。這些百科全書式的畫像石圖像也立體的展示了漢代的體育精神,是珍貴的圖像財富,也是珍貴的體育競技文化財富。
參考文獻:
[1]劉樸.漢畫像石中的體育活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李零.中國方術續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5]王娟.漢代畫像石審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1年陜西省體育局常規課題項目《陜西漢畫像石中的體育文化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2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