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敬
中圖分類號:G846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0-053-01
摘 ?要 ?乒乓球課程已經成為高校體育選修課程,由于乒乓球運動的影響力和自身趣味性,廣大學生對這項運動十分青睞。本文將乒乓球課程應用到沈陽市民辦高校的體育教學實踐中,從教學策略、開發策略和管理策略著手,提出乒乓球課程的實踐方案。
關鍵詞 ?高校 ?乒乓球課程 ?沈陽市民辦高校 ?開展現狀
一、引言
沈陽市民辦高校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目的是培養高素質人才。乒乓球課程在民辦高校的開展與實踐,既能夠讓大學生充分了解乒乓球運動,并能夠借助乒乓球運動的健身功能,培養大學生正確的體育鍛煉觀念,培養其終身體育意識。
二、高校乒乓球課程在沈陽市民辦高校的開展現狀
高校乒乓球課程在沈陽市民辦高校的開展現狀調查,從課程教學、課程開發以及課程管理角度著手。在課程教學方面,由于針對乒乓球課程的教學方案并未明確,導致乒乓器教學依舊沿用體育院校的教學模板,缺乏個性特征,與民辦高校的體育教學需求脫節;在課程開發上,乒乓球課程缺乏特色,針對課程的開發明顯不足,導致乒乓球課程的實施效果受到影響;在課程管理上,由于針對乒乓球課程的各項細節不完善,導致課程管理流于形式,整個實踐過程缺乏系統性。由此可見,乒乓球課程在沈陽市民辦高校的開展現狀并不理想,存在一定的現實問題,導致乒乓球課程的開展效果受到影響[1]。
三、高校乒乓球課程在沈陽市民辦高校的開展策略
高校乒乓球課程在沈陽市民辦高校開展現狀的調查發現,乒乓球課程的核心價值并未在民辦高校得以展現,課程教學、課程開發和課程管理作為構成乒乓球課程體系的關鍵,要形成具體課程開展策略。
(一)乒乓球課程教學策略
乒乓球課程在沈陽市民辦高校的開展要形成課程教學策略。首先,高校乒乓球課程的開展要有明確目標的支撐,教師要轉變傳統三維教學目標,將核心素養目標作為乒乓球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次,高校乒乓球課程要豐富教學內容,形成以理論知識、技能技巧、戰術技巧為核心的乒乓球課程框架,除了理論知識框架之外,還需要增加實踐性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強化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教學內容是保證教學有效性的關鍵要素,要形成動態性的教學框架,制定和設置層次性的教學內容,為大學生帶來良好的乒乓球學習體驗。最后,豐富乒乓球教學方法。在傳統的乒乓球課程的教學實踐中,乒乓球教學方法存在枯燥、單一的情況。體育教師可以嘗試補充更多現代教學方法,以此來優化乒乓球課程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感知乒乓球運動的魅力提供保障。乒乓球課程的教學策略與具體實踐要從多角度出發提出可行的方案,最終目的是保證乒乓球課程的價值凸顯出來[2]。
(二)乒乓球課程開發策略
乒乓球課程在沈陽市民辦高校的開展要形成課程開發策略。首先,針對民辦高校的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個性特征,確定乒乓球課程的開發重點。乒乓球課程的開發本身是服務學生的學習展開,自然前期對學生的充分調查成為課程開發的前提條件。根據民辦院校學生的乒乓球基礎,精選課程開發的要點,把握課程開發的基本方向。其次,打造特色乒乓球課程。乒乓球課程的開發要擺脫傳統以知識框架為核心的內容。補充實踐性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學習的實踐空間得到拓展,使得課內外乒乓球課程的開展環境得到優化。特色乒乓球課程的打造,優化民辦院校乒乓球課程開展環境。最后,檢驗乒乓球課程的開發成果。乒乓球課程的開發要形成動態的檢驗機制,定期檢驗乒乓球課程的實施成果,為乒乓球課程的不斷優化提供必要條件[3]。
(三)乒乓球課程管理策略
乒乓球課程在沈陽市民辦高校的開展要形成課程管理策略。首先,形成管理方案。沈陽市民辦高校要發揮自身作用,針對乒乓球課程形成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案,最終目的是確保管理效果的強化。安排專職人員開展管理活動,為乒乓球運動的推廣提供支持。其次,做好日常管理。乒乓球課程教學實施涉及到的內容復雜,管理細則要做好安排,形成可行方案。最后,教師和學生的管理。教師作為乒乓球課堂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對有關于乒乓球課程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要重視,并為其給予一定的資源支持。對學生的管理工作要以乒乓球課程的學習為主,以學分管理和日常表現為主,得出最終的評價指標。
四、結語
綜上所述,乒乓球課程在沈陽市民辦高校的開展,在課程教學、課程開發和課程管理上還存在明顯不足。針對這種情況,乒乓球課程的開展要將關注焦點放在課程教學、課程開發和課程管理多方面,形成可行策略,從而為沈陽市民辦高校乒乓球課程的價值挖掘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劉一凡.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乒乓球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6(04):94-96.
[2]徐韻.普通高校乒乓球選修課程教學改革及對策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20,27(06):89-91.
[3]孫燕.高校乒乓球課程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優化與評價[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23(04):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