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彭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戰略的提出,帶動了我國文化藝術產業新的發展。因此,與藝術相關的職業越來越成為眾人爭搶的“香餑餑”[1]。新興職業的層出不窮和大家對新模式的青睞對傳統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戰,而唯有創新才能突破重圍,獲得新生。如何創新、怎樣培養創新人才,以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市場需要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據2018年~2020年湖北理工學院畢業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數據統計顯示,筆者所在學院的音樂專業畢業生每年的正式就業率逐步下滑,正規用人單位錄用率低,由50%降至41.13%;考編、考公務員、考研和出國人數有所增加,由6.16%升至21.74%,但仍占比很小。一方面,說明學生的就業能力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隨著國家科技的迅猛發展,新興產業的信息化、科技化特征越發突顯,用人單位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強烈。語言表達、人際溝通、社會適應、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能力等更能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用人單位更看重的就業能力,但大部分學生在求學期間重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通識能力的學習,因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就業質量。另一方面,近年來高校教育的蓬勃發展,促進了音樂專業教育的持續壯大,音樂專業畢業生的數量也是逐年遞增。畢業生數量和崗位需求度的懸殊差距,給學生造成了巨大就業壓力。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藝術類行業遭受不同程度的重創,市場出現新興職業,學生的就業選擇更為廣泛,不唯專業論擇業,導致專業對口率低。同時,事業單位的高穩定性、高學歷及留學經歷的就業優勢讓更多的學生趨之若鶩,但考編、考公務員、考研、出國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準備,一旦失敗,就錯過了最佳的求職期,用人單位需求飽和,這支備考大軍即會成為就業困難人員。
音樂專業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要學習樂理、視唱練耳、聲樂、鋼琴、舞蹈、配器等幾十門課程,涵蓋了音樂理論知識、音樂分析能力、表演技能、創作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每一個學科的每門課程都有著內在的聯系,不能生硬地將其割裂開。缺乏系統性的課程無法讓學生們做到融會貫通,他們看似學了很多的知識和技能,但是都不精深,到了畢業季,高不成低不就,在需要多元化人才的新時代社會里,就業難早已成為定局。
有的專業教師依舊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而忽視了教學方法的創新。專業延伸的能力譬如聲樂指導、劇目創作、音樂活動策劃、教學管理等綜合能力都沒有受到深入的訓練。有的專業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不夠,在課堂上仍以傳統知識教學為主,很少把創新教育與專業教育進行融合,學生沒有得到引導和教授,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創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得不到開發。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里,缺乏創新精神,導致求職面窄,與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差距甚遠。
每年的3月~5月近3個月的時間,是畢業生們最該認真學習、努力適應社會的階段,但因過程管理不完善、考評機制不健全,很難準確掌握學生的實習現狀。有些實習單位對學生的專業能力會感到擔憂,怕影響單位的教學秩序,沒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實習內容相對單一。例如培訓學校類別的實習單位,更多的是讓學生代課,并且工作量較大,也沒有報酬,學生感覺更像是在無償打工,勞累不說,綜合能力沒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學生們都是處于“自由職業”狀態,絕大多數人很難迅速進入就業狀態,實習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和意義。
音樂專業學生就業難,反映出高校培養人才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因此,我們應著重從能力培養方面下功夫,并合理設置專業課程結構。同時,只有與社會接軌,才能在充滿競爭的就業市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2]。首先,要將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和就業指導課程互相打通,不讓課程“各自為政”,通過就業指導課程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將專業水平、學生訴求和市場需要融合,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激勵其主動學習;打造“主修+選修”“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新模式,將社會實踐納入考評機制,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基層服務意識。將學生本專業與其他專業融合,例如,可以與動畫專業融合,增設動畫配音、配樂課程;可以與服裝專業融合,增設服裝表演編排課程;與心理學專業融合,增設音樂治療等課程。要突破思想屏障,拓寬思路,加強與市場的連接。課程應突出技能的實踐性、實用型,將學生培養成一專多能、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且擁有文化底蘊的優質人才。
要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教師首先要轉變思想觀念,明確自己的職責,充分認識到只有創新教育才是符合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增效升級的必要途徑,才能使培養出的學生符合社會需求。同時,專業教師要加強與就業輔導員的溝通與交流,把專業指導與就業緊密結合,從大一開始就做好引導,形成正確的理念。要激勵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學科競賽既是課堂理論和專業知識的有效補充和延伸,也是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主要平臺和有效手段,在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的作用日漸顯現[3]。實現學習重心由第一課堂向第二課堂轉移,認知向體驗轉變,被動向主動轉變,傳統向創新轉變的良好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在學中悟、在悟中升華,逐步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壯大自己的綜合實力。
畢業實習是學生連接學校和用人單位的溝通的橋梁,抓住了實習期,就是抓住了就業的拐杖,方便學生順利找到合適的工作。首先,要讓學生明確畢業實習的目標和任務,是通過學習對行業環境、崗位要求達到深入的了解;發現知識和技能的欠缺,及時彌補;看到自己從事該項工作的優勢和劣勢,找到正確的方向;在工作中鍛煉自己能否處理各種問題與矛盾,處理好人際關系等,最終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在就業大潮中脫穎而出。其次,學院要改革畢業實習模式。實施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不僅能提高音樂專業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縮短音樂人才成長周期,而且能增強音樂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提高就業率。實施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可以建立高校和實習單位專家共同參與的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提早形成根據社會產業需求和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機制[4]。按本地企事業單位的實際需要,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培養學生的策劃能力和組織能力等專業能力之外的通識能力,為服務地方文化藝術建設添磚加瓦。最后,企業要參與實習考評,并優先于學院評價。企業和學院協同監督,隨時掌握學生實習進展。要建立實時跟蹤信息平臺,實施階段考核與最終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實習進行評價。實習評價依據學生實習的實際表現作出科學的、多角度、全方位專業的評價,更要注重職業素養、工作效率、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綜合素質的考量。
新時代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需要、市場結構的調整,給音樂專業學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但挑戰與機遇并存,我們必須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順應社會發展,立足市場需求,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出提升音樂專業就業教育的有效途徑,集合各方力量,并且長期堅持,為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多元化、高素質的音樂專業應用型人才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