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娟
【摘 要】勞動課程是重要的學習內容,要求學校積極開展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傳授學生基本的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在舊有的教學模式之下,勞動課程資源主要是教材,勞動資源單一,對學生的勞動素養發展不利。本文提出必須對勞動教育校內外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勞動觀念及實踐能力,為小學生之后更深層次的學習打下基礎。對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這一問題談幾點看法,希望對相關教師有所啟迪。
【關鍵詞】小學;勞動課程;有效;資源;開發利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也發生了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主抓課堂教學、向學生灌輸相應知識和技能,忽視對學生其他方面培養的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代教育的需求。特別是勞動教育,可以豐富學生在校生活,增長他們的生活經驗。生活和社會是勞動課程的主題,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近自然、領悟生活、走近社會,讓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可加強他們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感悟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系,能有效彌補傳統課程理論化的缺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立足校園班級,開發利用勞動教育資源
學校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場所,學生在這里要度過很長時間,實施勞動教育更多需要在學校完成。對勞動資源的開發首先要重視對校園資源的利用,要充分利用校園、班級的資源,引領學生主動開展勞動學習,在實踐中獲得勞動技能,更好地鍛煉他們的勞動能力。
相比于其他渠道獲得的資源,校園資源具有其特殊性和優勢。特別是勞動課程資源,勞動課程是一門重要課程,很多地區都配備了專門的教材,教師要吃透教材內容,做好教學設計。教師在獲取勞動資源時,一定要緊緊圍繞學生這一主體,要充分考慮所能得到的實際教學效果。
班級中也有很多的勞動教育機會。如為了維護校園和班級的整潔,教師都會做好值班的安排,要求學生每天進行衛生掃除活動,借助這一契機,我們就可以引領學生積極參加清掃活動,讓他們可以在親身參與實踐的過程中,更多地感受到勞動的意義,提升他們的勞動技能。
校園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也承載了學生很多美好的回憶,小學六年的時光,校園可以說是學生的另一個家。為了增強學生對校園的愛護,增強他們的勞動觀念,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去建設校園、美化校園環境。如課下時間,帶領學生一起維護植被,一起去給校園里的樹木花草澆水,為它們修剪枝葉,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勞動教育。如果學校條件允許,還可以開辟出一塊自留地,將其作為學生的綠化樂園,鼓勵他們自己選擇花種,在這里進行綠化布置,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發展他們的審美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領學生在勞動中體會勞動的快樂,感受勞動的“美”。
可見,作為基本的教育單元,學校和班級中有著豐富的勞動教育元素,教師要開發其中的勞動教育內容,引領學生主動利用相關資源進行學習,深入感受勞動的價值,在具體的活動之煉學生的勞動技能。
二、引入本地文化,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
在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實施勞動教育需要教師在利用教材資源的基礎上,善于開發課程之外的教學資源,拓寬教學思路,引領學生在多樣化的實踐之中獲得勞動的能力,感受勞動之美。在勞動校外資源的開發上,我們可以引入本地文化,從而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實際的結合,引領學生進一步感受本地文化的多姿多彩,進一步去了解本地的歷史和文化,同時提高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例如,很多地區有眾多的民間藝術和特色文化,教師可以挖掘家鄉的資源,推出一系列的勞動課程,讓我們的勞動教育走出課堂、走向更為廣闊的社會,引領學生走向社會,感受勞動對人民生活、生產的重要意義。如開展“我愛家鄉”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電影《我的家鄉》,通過影視的角度了解不同地區的風土民情,感受勞動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本地的勞動發展史,我們組織學生一起去參觀本市的博物館,聽講解員為大家介紹本地的發展歷史及地域文化。為了調動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們還可以開展“說一說家鄉的美食”,請學生一起介紹本地的美食及其歷史、制作工藝。在活動之中,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半成品,組織學生來一次“廚王比拼”,請學生動手做美食,在這個過程中提升他們的勞動技能。
再如,學校可以和地方特色產業、企業進行合作,建立本地文化學習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去基地進行學習,在基地對學生實施勞動教育,這樣,學生可以高興地走出課堂,形成對本地文化的認可、熱愛,在基地還可以設置一些手工課程、實踐項目,邀請學生及家長參與,從而實現勞動教育的目的,引領學生領略本地的青山綠水及文化韻味,使學生體驗到勞動的真諦。
三、實施家校合作,基于家庭開展勞動教育
在教育過程中,離不開三個主體,即家庭、學校、學生,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方式。近年來,很多人慢慢認識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要改革教育我們必須重視家庭,改革家校共育工作,助力學生發展。在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時,自然也要挖掘家庭資源,鼓勵家長積極參與。
在課堂上,學生雖然可以學習到很多勞動知識和技能,在學校也能表現得比較好,但一到了家就會比較懈怠,加上很多家長對孩子比較溺愛,不舍得孩子在家里受一點苦,使得學生無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為此,我們要加強家校合作,挖掘家庭勞動資源,努力發揮家庭勞動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教育作用,引領學生在簡單的勞動中強化動手技能,可以體會家庭生活之溫馨。
例如,引導家長督促孩子做好自己房間的整理和清潔工作,讓學生養成獨立、愛勞動、愛干凈的生活習慣。在這一基礎上,還可以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在完成課堂作業以后,主動幫助家長做家務,如媽媽做飯的時候,幫媽媽做一些清理工作,主動為爸爸捏捏肩膀等,通過這些小的勞動,讓學生對父母的勞動形成感恩的心態,進一步拉近親子關系,幫助學生解決內心困惑,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自立意識。
學生在勞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問題,父母不是旁觀者,父母要抓住這個契機,實現對孩子的教育,在與其交流中,為學生灌輸正確的勞動觀念、感恩意識,必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和引導。如一開始,很多學生可能難以完成清潔自己房間的任務,拖完地之后地面還是有較多的水印,且角落中還有許多的灰塵。家長不要上來就是指責,這會打壓他們的積極性,與其說太多,不如與孩子一起清理,為他們展示勞動技能。在與父母共同勞動的過程中,學生會慢慢掌握勞動的訣竅,體會到勞動的快樂,也能將勞動中的很多理念運用到學習之中,形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可見,實施家校合作開展勞動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四、開拓社會資源,設計多樣化的勞動實踐
新課程改革是一項重要舉措,也需要社會的深入參與。因此,在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不斷開拓社會資源,借助豐富的社會資源不斷地深化學生的勞動觀念和技能,讓學生懂得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例如,積極開拓社區資源,與學校合作,一起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學校可以與周邊社區聯合,設計一系列的勞動教育,如社區小幫手活動,每個星期組織學生到社區幫助鰥寡孤獨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活動,或者和社區清潔人員一起做社區的衛生清理工作。雖然學生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工作,如撿起地上的紙張、飲料瓶等,但通過參與清理活動可以幫助他們意識到環境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進而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換位思考,感受清潔人員工作的辛苦,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除了社區資源,我們還可以挖掘其他社會資源,如開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動”,在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之中滲透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在“義務植樹”的公益活動中,我們可以手把手教學生一些勞動技能,讓他們了解植物的成長后期、日常養護植樹、如何驅蟲等,在活動之中遇到一些復雜的勞動,還需要好幾個人一起合作,由此也能培養他們合理分工的能力。通過這樣的公益活動,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為我們的城市增添綠色,美化我們的城市,他們的內心也會非常自豪。通過公益活動,學生的“學習者”角色會得到進一步升華,成為“環保者”,在不同社會角色的體驗中,學生的勞動意識會更強,也能感受到勞動的價值。
總之,積極開發、利用校內校外的勞動資源,在傳授小學生勞動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拼搏進取的精神及堅毅的心理品質,才能幫助他們獲得核心品質,更好地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為此,在開展勞動課程中,教師要立足校園班級、引入本地文化、實施家校合作及開拓社會資源,努力為學生提供勞動鍛煉的機會和條件,幫助他們在勞動之中收獲自信心、自尊心、責任心。
【參考文獻】
[1]楊彬彬.整合資源 共建共享 區域勞動教育實踐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20(28):30-32.
[2]張熙,袁玉芝,李海波.勞動教育的國際經驗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9(11):56-58.
[3]王素霞.淺談小學生勞動教育校內外資源的開發利用[J].新課程(上),2018(09):106.
[4]邵春瑾.勞動教育校內外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整合[J].赤子(上中旬),2017(07):307.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新時代民族地區城鎮小學勞動教育有效途徑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20]GHBZX095)課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