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形象是美的載體,凝聚著作者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反映著社會的價值追求,能夠給人帶來精神的愉悅和快感。在語文教學中,形象是培養學生審美欣賞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的重要切入點。感受形象、品悟形象、再造形象和升華形象的過程就是學生感受美、品悟美、再造美和升華美的過程。
關鍵詞 形象;審美素養;感受美;品悟美;再造美;升華美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1)10-0044-03
現代語文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審美的培育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就把“審美鑒賞與創造”列為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之一。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故化知為行為,變思想為事實,必自培養情操始。”[1]他還說:“自然美術固可貴,人生美術更可貴。”[2]實際上,各學科在審美教育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相比之下,語文顯得尤為重要,它是美育的第一把鑰匙。那么語文教學如何進行審美教育?筆者認為方式方法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通過形象培育學生的審美素養。
什么是形象?《現代漢語詞典》說:“文藝作品中創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激發人民思想情感的生活圖景,通常指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認為,“言、象、意”是文本構成的三個要素,人們首先接觸“言”,其次窺見“象”,最后才意會由“象”表示之“意”。這里的“象”就是形象。現代文學理論認為文本分為三大層面,即文學言語、文學形象和文學意蘊。其中,文學形象是讀者在閱讀文學言語系統過程中經過想象和聯想而在頭腦中喚起的具體可感的動人的生活圖景,其高級形態是文學典型、文學意境和文學意象。[3]文學形象與繪畫、音樂等其他門類的藝術形象一樣,具有審美價值和審美性,它是美的載體,凝聚著作者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反映著社會的價值追求,能夠給人帶來精神的愉悅和快感。所以形象是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重要切入點。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筆者認為借助形象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層面的路徑:
一、基點處:在感受形象中感受美
通過初讀課文,學生不僅能夠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還會對文本中的形象有一個總體的印象。這個過程也是學生初步感受形象、感受美的過程。
(一)在字詞學習中感受美
在初讀課文階段,教師組織的學習活動好像很多不是圍繞形象進行,但這個過程始終都和形象有關。比如,學習生字新詞,學生總要在課文中標注出來,要標注生字新詞就要去讀課文,即使不在課文中標注出來,總要聯系句子來認讀、理解,而讀句子、讀課文就是在感受形象、感受美了。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筆者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聯系作者和魯迅的對話來理解“碰壁”這個詞語,作者的天真可愛、魯迅的幽默風趣的美好形象就躍然而出了。
(二)在讀通課文中感受美
如果說學習生字新詞和感受美之間還有點牽強的話,那么讀熟讀通課文和感受美之間的聯系就更顯而易見了。比如,在教學《窮人》時,當學生學習了字詞后,筆者讓學生誦讀課文,要求遇到讀不順、讀不通的地方反復讀幾遍。在讀順課文、讀通課文的過程中,學生初步感知了課文的內容,桑娜家境怎樣、做了什么事情和漁夫什么態度等這些內容都會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一個大體的印象,對漁夫和桑娜的勤勞、善良這些美好的品質也會產生初步的認知。
(三)在理清條理中感受美
理清課文的條理,是對課文內容的初步理解,也是學生要掌握的基本的閱讀能力之一。因為形象就包含在課文的內容之中,所以學生在初步理清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會初步感受到美好的人物的形象特點。比如,在教學《白鵝》時,筆者讓學生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并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語句來理解內容,如“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鵝的叫聲,音調嚴肅鄭重,似厲聲呵斥。”“鵝的步態,更是傲慢了。”“鵝的吃飯,常常使我們發笑。”讀完全文,學生也就理清楚了這篇課文寫了鵝的四個方面:姿態、叫聲、步態和吃相,對鵝的高傲形象也基本有了了解。
二、拔高處:在品悟形象中品悟美
只有透過“象”才能更好地品悟到“意”,深入理解文本的過程也就是品悟形象的過程。理解文本通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解文本的內容,二是理解文本的語用,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品悟形象中品悟美也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一)在理解內容中品悟美
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就是品悟形象的過程,品悟形象到位了,對形象美的品悟也就到位了。《七律·長征》的首聯是總寫,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抓住首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來引導學生質疑:紅軍不怕哪些困難?從哪里可以體會到紅軍“只等閑”?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知道紅軍遇到的困難主要有“五嶺逶迤”“烏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橋橫”“岷山千里雪”,“只等閑”主要體現在“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盡開顏”,其間還可以補充相應的圖文或者視頻資料,如紅軍強渡大渡河的電影片段等,再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體會紅軍戰士對待困難的態度,以及面對艱難險阻時的心態。通過這樣的深入品悟,紅軍戰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就鮮明地展現出來了,這就是紅軍戰士的精神之美。
(二)在理解語用中品悟美
內容是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抓住語言文字的表達特點,理解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把“言”和“意”結合起來,也可以品悟到形象的美。在《鳥的天堂》一文中,巴金兩次描寫到了鳥的天堂,一次是第一天傍晚所見到的榕樹,另一次是第二天早晨看到的榕樹中的鳥。筆者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品讀課文第5~9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品悟榕樹的大、繁茂和旺盛的生命力,再引導學生品讀課文第12~13自然段,從鳥聲、鳥影、鳥形和鳥姿等方面來感受鳥的多和熱鬧。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把前后兩次的描寫進行對比閱讀,體會不同寫法的異同之處,討論作者為什么這樣寫。通過討論和朗讀,學生對鳥的天堂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前一天傍晚的靜態描寫展現的是鳥的天堂的環境,第二天早晨的動態描寫表現的是鳥的天堂的生活場景。在理解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過程中,學生真正懂得了這樣的環境加上這樣的生活才能稱為“天堂”。這樣的“天堂”才是最美的。
在品悟形象中品悟到的美是深刻的,這種美會悄悄地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陶怡學生的思想情操。
三、關鍵處:在再造形象中再造美
再造就是在課文語境中對形象進行再創造,使形象更加美好。一般來說,品悟形象是在理解語言文字中塑造形象,而再造形象則是在運用語言文字中塑造形象。再造形象的過程就是再造美的過程。
(一)在遷移中再造美
當學生在品悟形象中學到了課文中某種表情達意的方法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語境中創造機會引導學生繼續運用這種方法來塑造形象,再造形象的美。教學《伯牙鼓琴》時,筆者讓學生找到最能體現伯牙和鍾子期是知音的語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來讀,在讀中體會文言文疊詞的韻味——太山巍巍、流水湯湯,然后引導學生積累現代漢語中的疊詞:楊柳依依、芳草萋萋、細雨綿綿、碩果累累、白云悠悠、原野茫茫、秋波盈盈、月光皎皎和白雪皚皚等,再引導學生根據句式提示展開想象,并說出表現伯牙和鍾子期是知音的句子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又鼓琴而志在 ,
鍾子期云:‘善哉乎鼓琴,!’再鼓而志在,鍾子期又云:‘善哉乎鼓琴,!’”有了這些想象,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塑造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形象,還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樂曲的美妙。
(二)在替換中再造美
替換,就是保持課文中語言文字的基本結構或者寫法,然后尋找類似的一些內容來替換課文中部分詞句段,繼續塑造形象,再造形象的美。《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的第二自然段寫的是春天的美:“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山上的積雪融化了,雪水匯成小溪,淙淙地流著。溪里漲滿了春水。小鹿在溪邊散步,它們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側著腦袋欣賞著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這里有自然環境的美,有小動物的美;有靜態的美,有動態的美。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替換課文內容:假如不寫小鹿來溪邊喝水,還可以寫哪些小動物來溪邊喝水?用幾句話寫出這個小動物來溪邊喝水的情景。學生可以把自己想象的內容替換進第二自然段,然后有感情地朗讀新的段落。這樣學生就用自己的語言再造出了小興安嶺不一樣的春天。
(三)在改寫中再造美
改寫,就是改變課文的語言文字,換一種表達方式、方法來塑造形象,再造形象的美。《貓》中有這樣的句子描寫貓:“說它老實吧,它的確有時候很乖。它會找個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覺,無憂無慮,什么事也不過問。可是,它決定要出去玩玩,就會出走一天一夜,任憑誰怎么呼喚,它也不肯回來。”這句話把“老實”和“貪玩”兩種行為放在一起寫來表現貓的古怪,也體現出了明貶實褒的寫法。教學中,筆者請學生用這樣的句式改寫課文三、四自然段:“說它溫柔可親吧,的確是啊……可是……”“說它膽小吧,的確是啊……可是……”。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學生練習了句式,還更加突出了貓的古怪形象。在再造形象中再造美,是學生在課文語境中學習語用的過程,也是學習創造美的過程,是發展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
四、縱深處:在升華形象中升華美
感悟文章中那些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不斷地提煉、升華的。升華形象的過程就是升華美的過程。
(一)在語用中升華美
學習完課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中來升華形象、升華美。比如,學習《“諾曼底號”遇難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為船長寫一段頒獎詞。寫頒獎詞、交流頒獎詞的過程,就是升華船長形象的過程,進一步來說就是升華船長人性之美、精神之美的過程。學習《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個互問競答的口語交際活動,即同桌圍繞三個問題互相提問,看誰回答得更準確。三個問題是:爬山虎的腳長什么樣子?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爬山虎的腳會發生哪些變化?通過這樣的語言實踐活動,爬山虎的腳的形象不僅會在學生的記憶中扎根,而且會越說越清晰。
(二)在拓展中升華美
升華形象可以立足于課文內容,也可以走出課文,在課外尋找與形象相關的各種資料,進一步塑造形象、升華美。《母雞》的第9自然段寫道:“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因為它有了一群雞雛。它偉大,因為它是雞母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這是全文的中心句,表達的是老舍先生對母雞的喜愛、敬重和贊美之情。學習這句話后,筆者請學生閱讀老舍先生寫自己母親的一個片段:“媽媽整天地給人家洗衣裳,有時候月牙兒已經上來,她還哼哧哼哧地洗,那些臭襪子,硬牛皮似的,都是做買賣的伙計們送來的。媽媽洗完這些牛皮就吃不下飯去。媽媽的手起了層鱗,叫她給搓搓背頂解癢癢了。但是我不敢常勞動她,她的手是洗粗了。她瘦,被臭襪子熏得常不吃飯。”讀完后師生討論:課文第9自然段僅僅是在贊美母雞嗎?閱讀資料的補充可以幫助學生體會到,老舍不僅僅是在贊美母雞,更重要的是在贊美母愛,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的情感之美、思想之美。
(二)在積累中升華美
語文是母語課程,學生學習語文需要積累。筆者認為,升華形象也可以在好詞、好句的積累中進行。比如,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中的“跳崖”后,筆者請學生交流贊美五壯士英勇表現的詞語,再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詞語:英勇無畏、視死如歸、寧死不屈、舍生取義、肝膽相照、大義凜然、頂天立地和氣壯山河等,最后讓學生朗讀這樣的對聯:
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寧死不屈乃燕趙英雄光榮傳統。——聶榮臻狼牙山五壯士紀念塔題詞
學生通過對詞句的朗讀積累進一步升華了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形象,他們崇高的精神更加美好了。
感受形象、品悟形象、再造形象和升華形象體現的是一篇課文教學的進程,而感受美、品悟美、再造美和升華美體現的則是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發展過程,其反映的是一個總體的態勢,并不是說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不能改變,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最終達到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目的。
(顧善海,常熟市實驗小學,江蘇 蘇州 215500)
參考文獻: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戲劇與教育)[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83.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冊(駁特定學區議)[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165.
[3]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3-208.
責任編輯:謝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