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慧文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廣東省高考中,英語聽說考試占了20分之多,其中Part C故事復述部分又是口語考試中的難點。本文探索將支架理論運用于每一單元的日常口語教學,搭建微信公眾號平臺,以課文復述為切入口,以此提升高中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支架理論;課文復述;高中英語;口語教學
一、引言
英語課程承擔了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發展基本的聽說讀寫技能,形成與他人用英語交際的能力。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秉承“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的原則。但是在傳統高中英語教學中,語法講授和知識點講解成為主旋律,師生放在口語訓練的時間少之又少。到了高三,學生即將參加英語聽說考試,才突擊練口語。其中Part C 故事復述部分對很多學生來說是難點,得分率較低,短期突擊訓練難以取得成效。與其高三匆忙突擊練習復述,不如從高一開始就通過復述課文來提升學生的相關能力。
因此,筆者近年來在口語教學方面嘗試將支架理論運用于口語教學,以課文復述為切入口,搭建微信公眾號,將故事復述的相關技能和知識文檔放在微信公眾號平臺,助力高中生的英語語言和英語思維的發展,以此提升高中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將學生在課堂中的復述錄像視頻放在公眾號上,讓學生的才能得到展示,增強學英語的自信和興趣。
二、理論依據
支架(scaffolding),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布魯納從建筑行業借用的一個術語,支架式教學是構建主義教學觀下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構建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就像一個循序漸進的搭建工程,在教育活動中,學生可以憑借由父母、教師、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輔助物完成原本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任務。這些輔助物將復雜的學習任務分解為簡單的部分,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皮亞杰,1988)。一旦學生能獨立完成某種任務,這種輔助物就像建筑竣工后的支架,會被逐漸撤離。在支架式教學中,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量身打造一套適合學生現有水平的教學目的、教學材料、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幫助學生突破自身限制,提升自我,更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筆者認為,教師如果能在口語教學中,認真分析學生現有的口語水平和能力和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支架”,就有可能幫助學生突破自身限制,提高他們的口語水平。
三、教學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高二模塊Unit5 Keep it up, Xie Lei為例, 闡述筆者在口語教學中,以課文復述為切入口,搭建課文復述過程中的情境——內容——語言——結構等四個環節中的合適“支架”, 幫助學生有效進行信息輸入, 靈活組織運用語言, 提升綜合英語交際能力。
(一)搭建復述的情境支架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二節課,前一節閱讀課讓學生對課文的文本有了深入的了解,本課的復述的話題是“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of studying abroad”。 這個話題貼近學生現階段的生活, 因為有的學生準備高三就出國留學,容易激發學生表達的興趣和熱情。
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復述活動中, 筆者播放了一段演講, 演講者是學生喜愛的明星胡歌。胡歌在事業當紅時,選擇去國外留學進修,非常契合教學話題。在視頻播放之前,我設計了一個猜謎游戲,給他們一些提示,讓他們猜是哪一位明星。當第三條提示呈現出來的時候,學生就猜出了胡歌,隨即筆者呈現出一張照片,學生的熱情瞬間被點燃。
通過提出問題, 創設問題情境刺激學生的感官細胞, 筆者成功幫學生建立了概念框架, 并喚起了學生用英語開口表達的興趣和欲望,這就為學生搭建好了情景支架,為學生迅速進入復述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時也促使學生回憶起所學課文內容, 繼而突破思維障礙, 對大腦中原有的知識進行重構,達到快速高效復述的目的。
(二)搭建復述的內容支架
當學生的表達欲望被激發后, 教師應該幫學生搭建復述的內容支架。本節課是讓學生討論出國留學的優勢和挑戰, 很多學生一時不知道說什么。因此,學生首先必須清楚要從哪些方面去談好處和困難。因此, 筆者設計了以下活動為學生搭建內容支架。
1. 思維導圖。教師與學生就主題展開對話, 然后引導學生小組內對該主題分幾方面進行討論,進行頭腦風暴, 畫出思維導圖。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大腦中已有的信息, 并進行歸類和強化。小組合作的形式彌補了學生思維局限, 互相討論與啟發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和表達。通過頭腦風暴和四維導圖,學生大致形成了日常生活,學術學習和人際交往三個方面的優勢和挑戰。
2.尋找關鍵詞活動競賽。關鍵詞復述策略是教師較為常用的一種課文復習教學方法。利用文章中的關鍵詞將文章結構與內容串聯起來, 這些關鍵詞是文章的骨骼, 支撐著整個文章的行文與發展。通過提示關鍵詞指導學生進行課文復述, 提高復述效率的一種教學策略就是關鍵詞復述策略。筆者通過尋找關鍵詞競賽這一小組活動,鼓勵學生在課文中畫出一些關鍵的名詞,形容詞和動詞,為學生后續的復述活動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支架。
(三) 搭建復述的語言支架
為了讓學生在復述過程中有話可說,筆者設置了幾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要試圖去理清思路,組織語言。提出問題復述策略具有很多的優勢, 它通過問題的形式加深了學生的對課文某一部分內容的理解, 關鍵性問題能起到穿針引線的、提綱挈領的作用, 有利于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復述結構圖, 促使學生順利完成課文復述任務(程菁華,2008)。筆者對課文的每一部分都設置了有針對性地問題,便于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答案和組織語言,這就為學生搭建了復述的語言支架。
當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做到適當點撥與不吝贊揚相結合,在對學生復述效果充分肯定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多多改善。特別是在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遭遇復述思維阻塞時,教師更要做到指導與點撥相結合,為學生搭建好復述的內容支架,提升學生課文復述的自信心, 為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技能奠定良好基礎。
(四)搭建復述的結構支架
為學生搭建好內容支架和語言支架之后,筆者隨后將為學生搭建復述的結構支架。文章的結構就是文章的布局和邏輯順序,它要求學生要有好的語篇意識。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加強了學生對連詞的使用,培養學生的語篇意識。連詞的使用為句、段提供了緊密的因果、轉折、并列或條件的內在邏輯關系。為了培養學生復述的謀篇布局意識, 筆者設計了以下活動為學生搭建復述的結構支架。
1.欣賞和分析范文。筆者將在課程開始時播放的視頻——胡歌的演講的文章呈現出來, 讓學生找關聯詞, 并嘗試理解它們在此的作用。學生找到了however (標轉折) 和what's more (表遞進) 。接著, 筆者在ppt上呈現出不同連詞的不同功能。這時,學生大腦中就漸漸形成了英語語篇的意識,在復述中試圖用關聯詞把各個內容點連接起來。
2.為每一段落寫主題句。筆者讓學生為每一個段落寫主題句。復述也如寫作一樣,需要寫好和說好主題句。主題句是概括段落中心思想、反映作者寫作意圖的一個概括性的句子,是段落的核心所在,簡單扼要地告訴聽者段落的線索和范圍。如學生在談到the challenges of studying abroad時,就能用到however 這個轉折詞,并且在段首成功使用了主題句。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筆者將支架理論運用于口語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或同學的合作下,將復雜的學習任務——課文復述加以分解,逐步建構起整體概念。在撤掉支架時,學生自己能夠獨立復述課文。教師會將學生在課堂中的復述錄像視頻放在公眾號上,讓學生的才能得到展示,讓學生從心底迸發英語學習熱情、輕松愉快享受英語交際, 進而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將進一步進行實踐探索,希望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本文系東莞市課題“基于微信公眾號開展高中英語聽說移動學習策略”(課題編號:2018GH48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袁暉,鄭衛民.當代心理學對于認識論研究的重大意義——皮亞杰《心理學與認識論》簡介[J].哲學動態,1987(5):37-39.
[2]張國榮.“支架”理論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9):37-39.
[3]程菁華.課文復述的有效方法[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8,31(7):12-17.
[4]洪艷.精心搭建支架,優化初中英語寫作教學[J].校園英語,2017(1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