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李云
【摘要】經典古詩詞是華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華夏文明的一朵奇葩。但由于語言佶屈聱牙,學生對它的美麗總愛不起來。本文筆者以《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一詞的教學為例,從字字落實,感受詩詞韻律之美;朗朗上口,品味詩詞音律之美;歷歷在目,想象詩詞意境之美;津津有味,體悟詩詞意蘊之美四方面闡述如何用智慧引導學生饒有興致地與古詩詞親密接觸,給學生內心渲染上溫暖而純正的底色,叩啟他們對中華古詩詞的靈性感悟與盎然興味,讓經典永久流傳下去。
【關鍵詞】小學;詩詞;韻律;音律;意境;意蘊
經典古詩詞是華夏文明的一朵奇葩。它雖然很美,但由于語言佶屈聱牙,學生很難理解詩詞的意境美。那么,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饒有興致地與古詩詞作親密接觸,叩啟學生對古詩詞的靈性感悟和盎然興味呢?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一詞的教學中,筆者基于學情,嘗試以讀為主線,以想象為媒,以情境為引,讓學生在讀中入境,在境中悟情,有效地喚醒學生的心靈感悟,與詩人唱和共鳴,與詩人情感同磁共振,從而使詩情與畫意共生,文心與童心共融。
一、字字落實,感受詩詞韻律之美
古詩詞言簡義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它用極為有限的詩句表達盡可能多的意思,最大的特點可用一個字來概括“美”,但小學生難于感悟它的美,所以對它的美麗總愛不起來。那么,如何讓古詩詞不晦澀,變得親切起來?筆者認為,字字落實地讀是引領學生開啟古詩詞殿堂的“金鑰匙”。“字字落實”,不僅指向字的讀音,詞義揣摩、學法滲透等方面都可以有所作為。如,在教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筆者為學生能字字落實的讀設計了不同的朗讀形式,學生在一次次朗讀中掃除了讀的障礙,顯得饒有興趣。
【案例描述】
師:同學們,通過預習,這首詞都會讀了嗎?(生:會)我看不一定,詞是詩中的貴族,語言精煉,所以讀的時候必須字字落實。先自己練一練吧。
師: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就是瑯瑯的讀書聲,誰字字落實地讀讀這首詞?(指名讀)
師:詞中的“轉”和“見”不容易讀好,請你再來讀一讀,告訴我,你是怎么知道它們的讀音的?(生:根據意思判斷)
師:你能根據意思來判斷它的讀音,聰明。
師: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就是瑯瑯的讀書聲。來,讓我們一起字字落實地讀讀這首詞。
張田若先生曾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讀是學習古詩詞的主要策略,讀準是學好古詩的序幕。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字字落實地讀,在多種形式的練讀中自然地感受到詩詞韻律之美,萌發了繼續讀下去的欲望。
二、朗朗上口,品味詩詞音律之美
“詩有詩韻,詞有詞律。”詩詞之美來自音律,這里的音律包括節奏與韻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作為古詩詞的學習,讀準只是序幕,要使學生饒有興致地與古詩詞作親密接觸必須要引導學生自我發現詩詞自帶的音律之美,得到美的享受。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在字字落實地讀的基礎上,反復播放課文錄音,讓學生在朗誦家的朗誦中發現古詩詞的韻律之美,進而有滋有味地誦讀。教學實踐證明,朗朗上口地讀,品味詩詞音律之美能叩啟學生對古詩詞的靈性感悟和盎然興味,引領學生邁進詩詞殿堂,感受詩詞的音律之美。
三、歷歷在目,想象詩詞意境之美
一首好的詩歌往往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境深遠。學生“胸中自有境,入境始與親”。如何將“詩中畫”轉換成“胸中境”?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是一種絕妙的方法。所以,在教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一課時,筆者立足于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引導學生從所讀的內容展開想象。學生透過文字結合生活的經驗、課文內容等邊讀邊想象畫面,不但深刻地理解了詩意,而且真切地感受詩的意境,瞬時與詩人、與文本同磁共振,得到美的享受。
【案例描述】
師:同學們,請你隨著音樂再小聲地讀讀這首詞,邊讀邊想象,你將會看到更多、更美的畫面,開始吧。
師:誰帶我們穿越八百多年前,走進那個夜晚,“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在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皎潔的月光驚醒了棲息在樹上的鳥雀,鳥雀拼命地拍打著翅膀飛走了。
師:多美的畫面啊,請你帶著你的想象讀讀這一句詩。
師:你還看到了什么?看到這種情景你的心情又會如何?
生:(略)
師:請你帶著我們想象,帶著我們的心情一起讀讀這一句詩吧。
師:慢慢地行走,慢慢地觀賞,“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略)
師:青蛙都會說話了,說得真美。
師:你還看到了什么?這聲聲的蛙叫讓這個夏夜增添一份寧靜,請你讀讀這一句。
……
“每首詩詞都自成一種境界,無論是作者或是讀者,在心領神會一首好詩時都必有一幅畫境鮮活生動地出現于眼前。”學生從所讀的內容展開想象,把文字讀成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畫面,透過一個個生動的畫面走進了詩的意境,讓學生與詞作親密接觸,叩啟了學生對古詩詞的靈性感悟和盎然興味,讀起來當然如臨其境,興致盎然。
四、津津有味,體悟詩詞意蘊之美
童慶炳說過:“意蘊是指潛伏在藝術作品的內在含義、意義和意味。”學習古詩詞唯有在一次次與文本的對話中與詩人同磁共振,方能體悟詩詞意蘊之美。
【案例描述】
師:“稻花香里說豐年”有誰在說,還有誰在說,它們在說什么?
生:青蛙在說,稻花在說……
師:老師覺得真正在說的是辛棄疾,你看(補充資料)辛棄疾被罷官后隱居鄉村,多少年來,與農民朝夕相對,看到黃沙嶺這喜人的豐收景象,他不禁高興地吟道:……(引讀)
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農民豐收多不容易呀,辛棄疾看到眼前的景色又怎么不替農民高興呢?(引讀)
教育家葉圣陶說:“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激昂,委婉處還他委婉……務必盡情地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當時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 通過感情朗讀,學生透過一個個生動的畫面走進了詩的意境,在一次次與文本的對話中與詩人同磁共振,必能入情入境,讀得津津有味。
古詩詞是華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作為經典的傳承人——語文教師有責任用自己的智慧引導學生饒有興致地與古詩詞作親密接觸,給學生內心渲染上溫暖而純正的底色,叩啟他們對詩詞的靈性感悟與盎然興味,讓中華經典古詩詞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吉春亞.吉春亞本真語文課堂[M].白山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