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玲
摘要:群文閱讀教學指的是語文教師在既定時間內讓學生閱讀相互關聯的多篇文學作品或文章。群文閱讀是一種在傳統單篇閱讀教學基礎上創新發展的一種新型閱讀教學的新方式,群文閱讀更加注重學生的閱讀數量和閱讀速度,更加注重學生的閱讀質量,在多篇相關文章的閱讀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素養。具體如何實施群文閱讀教學,采取什么樣的策略,研究講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進行相關的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群文閱讀;策略探究
在新課改實施的過程當中,素質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高中語文教學如何有效提升閱讀能力和教學質量,是高中教師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日常教學的過程當中,采取什么樣的閱讀教學方式,直接關系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其中群文閱讀教學方式就是一個比較實用的很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它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范圍,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了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素材,增加了教學廣度,應當引起高中語文教師的關注。
一、群文閱讀教學的內涵
小組閱讀是一個比較新穎的術語,但這種閱讀教學在古代就已經被使用??鬃釉诮虒У茏訒r采用了“舉一反三”的方法,要求學生將所學的“個人”知識應用到這個“課堂”問題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小組文本閱讀的最初體現。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小組文本閱讀已經成為一個清晰的概念。指在單位時間內圍繞一個主題選擇多篇課文進行教學的活動。它最大的特點是指定閱讀時間,圍繞某個問題閱讀相關文本。這種閱讀不僅能保證一定的閱讀量,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能使學生在閱讀一系列課文后,通過比較分析,找出這些文章的異同,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小組閱讀不僅能促進學生的進步,還能幫助教師改變教學習慣。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發言較多,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真正體現?!读x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導和引導,但教師的分析不應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模塊化解讀不應取代學生的經驗和思維?!苯處煹闹饕蝿詹皇墙忉?,而是展示相關文章,提出指導性問題,督促學生進一步思考。
二、 高中語文小組閱讀教學策略
(一) 進行小組閱讀,完成語言的構建和應用
小組文本閱讀教學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有效掌握文本的語言風格和語言表達形式,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和應用能力,實現核心語文素養下的教學要求。
例如,在現代山水散文的小組閱讀中,教師重點關注“山水散文的基本特征”,包括荷塘月色、古都秋色、囚徒綠的故事,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在閱讀過程中找出優美的句子,并對這些句子進行分析,以闡明其中包含的藝術技巧。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將對修辭手法的運用形成更深的理解,使學生明白修辭手法不僅能使文章更加生動細膩,而且能表達作者更深層次的情感;再比如,在“成語——中國文化景觀”的小組閱讀中,教師帶領學生對《庖丁解?!贰而欓T宴》《項羽之死》等文言文本展開閱讀,并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將教材中蘊含的典故成語找出來,并對其意義展開思考和分析,最終引領學生逐漸掌握成語典故的語言特點。如此一來,通過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展開,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
(二)確定議題,精選好文
在確定議題、選文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閱讀意愿,在閱讀實踐中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權,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語文能力水平等科學、合理地組文,使學生能夠在精彩選文內容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閱讀實踐活動中。在此期間,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語文基礎能力差異等將側重不同能力訓練擬的議題融入群文閱讀教學設計中,也可以將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風格相近或者相反的作家在同一時期的文學作品等作為群文閱讀的“選文”引入到閱讀教學實踐之中。
例如,在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針對學生對詩歌中常見意象的把握不到位而展開了以“唐詩秋月知多少”為議題的群文閱讀,還精心選取了李白《長相思》、王維《山居秋暝》、白居易《暮江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等經典古詩詞作為選文。其中,李白《長相思》主要借助秋月意象展現了思鄉懷人之感,與其《靜夜思》中的月意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王維的《山居秋暝》則借助月意象來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超脫曠達的情懷。白居易的《暮江吟》則以美景寫哀情,借半彎殘月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孤苦的情懷。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月則映射了時間的流逝與變化,使月意象產生了哲學意義上的思索和思考。在此議題、選文的引導下,教師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在集中化、系統化的閱讀訓練中對唐詩中的多種月意象進行全面且深入的了解,還能使他們在有意識的歸類思考中逐漸養成舉一反三的詩詞感悟能力。
(三)應注重群文閱讀中各類文本的合理化選擇
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大環境下,想要有效提高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質量,增強課堂教學氛圍和效果,教師就必須充分理解和掌握新課標的相關要求,注重閱讀文本的合理化、科學化選擇,進而滿足高中生語文閱讀的不同學習需求。具體來講,針對群文閱讀教學過程文本的選擇方面,教師應當主要結合文本體裁、文章主題、作者風格以及社會熱點等,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細致化地展開實踐教學。
例如,教師在《祝?!返慕虒W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的方法學習文本,同時可以在此基礎上設計群文閱讀素材,站在“祥林嫂”這一女性的角度對文本進行分析,將其用作群文閱讀教學研究的一個別出心裁的起點,并加以魯迅經典小說集《彷徨》作為群文閱讀主體材料的核心內容與支撐點,進行一定的延展與深化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和方法勢必會讓整個群文閱讀教學更具創意,讓學生能夠吸收到一篇小說中同一作者其他優秀作品的精髓,進而有效強化語文閱讀邏輯思維與語用思維。
(四)靈活運用多樣化群文閱讀教學,激發學生的群文閱讀興趣
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基于學生群文閱讀興趣低下的現狀,必須對傳統的群文閱讀教學模式進行更新和優化,充分結合群文閱讀的內容,立足于高中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感興趣、具有討論性的閱讀文本作為群文閱讀材料,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群文閱讀興趣。在具體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轉變傳統閱讀課堂中的師生角色,立足于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原則,在堅持“生本理念”的原則下,通過問題驅動、小組合作等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文章的閱讀中,最終提升群文閱讀的效果。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時,必須結合群文閱讀教學內容,設置高質量、具有探究和思考價值的問題,并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針對其展開討論和分析,在交流過程中實現思維碰撞,最終實現群文閱讀的高質量開展。
鑒賞就是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跨度,會被文章的形象與內容制約,同時依據自身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與藝術觀點,對其進行補充與完善。這就要求學生在總結和提升語言時,完成對美的表達與改造。在參加語文教學活動時,學生應該善于感受國家的語言文字,體會語言文字中所包含的美感和魅力,并有效運用這些語言文字,增強自身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推動自身更加全面的發展。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朱自清采用了通感手法對荷花進行細致描寫。然而,這對閱讀理解能力較弱的高中生而言是很難理解的。在不能理解通感的情況下,學生很難感受到荷花的美。
(五)設計開放性的思考問題
在群文閱讀中,教師必須要提前設計各式各樣的問題,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并非是簡單的對與錯、是與不是,而是要引導學生從更加深入的角度思考問題。教師所設計的問題無需太多,每次設置幾個核心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和探究即可。例如,在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這一課時,教師就可搜集奇科夫的其他文本,
如《胖子和瘦子》《一個官員的死》等,引導學生了解和把握這三篇文本的人物形象與內容情節,探究撰寫小人物系列的目的。在上課時,教師可先帶領學生共同閱讀文本內容,分析和研究這三個文本和主人公的相同點。教師需要圍繞著這三個文本提出問題,如“這三個主人公都經歷過什么?這三個人物分別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導致這些人物可悲又可恨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需要從這三個問題出發分析文本內容,更加系統地了解這三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在這樣的群文閱讀活動中,學生能層層深入了解契訶夫所塑造的典型性,了解當時沙皇專制的情況。
在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下,為了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經驗,使其更好地開展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必須立足于當前教師群文閱讀教學經驗欠缺的現狀,積極舉辦多種群文閱讀教學觀摩活動,引導教師在觀摩的過程中,吸取他人的經驗和優勢,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群文閱讀教學經驗和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而促使教師更好地開展群文閱讀教學。首先,可在一定范圍內舉辦群文閱讀教學觀摩活動,可以是在一個年級內舉行,也可以是在不同的學校、某個學區內開展,使教師在有效的教學觀摩和交流中,提升自身經驗。
三、總結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穎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對于高中語文閱讀教育創新改革以及提升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水平,對于提升高中學生語文素養來講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高中語文教師閱讀教學改革,采取群文閱讀教學新思路和新方法,能充分發揮群文閱讀教學方式的優勢,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水平,提高整個高中語文教學的效率,達到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段穎睿.試論鄉鎮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思辨力培養——以廣東省中山市小欖中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08):44-45.
[2]郭兵.輕舟一葉縱江河 飛花兩片覓津梁——《故都的秋》《北平的秋天》小群文閱讀設計[J].語文天地,2021(08):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