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興東 , 李 悅 , 張婉秋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123)
混合式教學自20 世紀90 年代末發展至今,從最初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到后來側重于技術在線與線下面授的交互,再到如今重視學習者的學習體驗[1],混合式教學經歷了由聚焦信息技術逐步向關注師生共同成長、提升教學效果轉變的過程。相比于傳統教學,混合式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1)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完成課前課后學習任務,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還可以反復觀看視頻資料;2)教師可以更直觀地掌握學生學習動態,通過大數據分析每位同學的學習狀態、水平,進行個性化指導;3)考核評價的手段更加多元化,教師可通過線上平臺記錄每次學生的課程活動,整合大數據,客觀評價每位學生。
“電工電子技術與技能”作為中職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內容涉及電工電子類多個專業領域,知識點多、實踐性強,在課程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2]。中職學生大多是初中畢業,學習基礎較差,且缺乏學習動力和學習信心。使得目前傳統教學方式暴露出一些問題。
1)教師無法及時、準確地把握學生學習動態,從而很難掌握每位同學的條件、興趣、狀態,也不便進行個性化指導。
2)傳統課堂按照“教師講+學生學”的思路來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3],中職學生始終處于被動聽講狀態,無法及時開展深入有效的自主性思考和學習,以至于影響后續專業課程知識的學習,限制了思維能力的發展。
3)考核評價主要以“總成績=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的方式進行計算,考核內容相對單一,缺乏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方面的考核,不利于中職學校學生的全面發展。
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慕課(MOOC)和學習通等線上教學平臺,實現教師多渠道的個性化指導、準確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效果、構建師生之間方便快捷的溝通渠道、豐富考核評價手段等教學目標,解決學生厭學、教學環節重難點不突出、課堂效率低等問題,從而提升學生對電工電子課程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創新能力,改善電工電子課堂教學效率。
中職“電工電子技術與技能”課程的基礎模塊內容共需60學時,分為12大模塊:直流電路、電容和電感、單相正弦交流電路、三相正弦交流電路、供用電技術、常用電器、三相異步電動機的基本控制、常用半導體器件、整流和濾波電路、放大電路與集成運算放大器、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組合邏輯電路與時序邏輯電路。各模塊教學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各教學模塊的教學內容

續表
混合式教學活動分為線上、線下兩部分。線上自主學習部分,教師根據教學計劃推送慕課(MOOC)微視頻、PPT 課件等學習資料,通過學習通平臺監督、管理并觀察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態;線下課堂教學部分,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本節課的知識重點,采用課堂答疑、小組討論等方法,使學生內化吸收知識[4]。
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完成教學資源的選擇與構建、課前課后測試題的編寫、線下課堂課程任務單的設計等準備工作,從慕課(MOOC)中選取本門課程的優質內容,學習通建立班級,邀請學生進入班級,并進行分組,每組4~6 人,設立組長。課前,學生通過移動端根據課程要求觀看課程內容并完成課程任務,預習過程中學生遇到任何疑惑,可通過評論、彈幕、留言等形式發送到線上平臺,教師監督學生自主學習并答疑解惑。課中,教師梳理總結本節課重難點,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填寫課程任務單。課后,學習通發布作業,鞏固知識點,鼓勵學生在線上平臺交流討論。
混合式教學在中職“電工電子技術與技能”課程中的教學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方式。過程性評價分為兩部分,在線上部分,教師根據學生線上學習的進度、在線討論的表現、章節測驗、出勤簽到等情況進行評價;線下部分,包括課堂互動、小組發言、線下考試等[5]。對學生各個環節的表現都賦予一定分值,一學期結束后教師可將每位學生每節課的具體數據整合起來,用大數據反映出來的結果結合線下表現進行教學評價。過程性評價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注重學生能力和素養的提升,不單單以考試成績定義學生的學習能力。
以“電工電子技術與技能”第12 章第1 節“整流電路”為例,闡述混合式教學的實踐過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掌握橋式整流電路的工作原理,并了解該電路在電子電器或設備中的應用,其中教學重點是橋式整流電路工作原理與輸出波形,教學難點是整流二極管承受反向電壓大小的分析。
1)課前。教師將本節課的慕課微視頻和課件等資料推送給學生,對于一些概念性的知識,例如整流電路的作用、單相橋式整流電路的組成部分等,學生可以在課前自行學習,并把自己的疑問留言在討論區。
2)課中。教師無需過多贅述概念性知識,把更多的課堂時間放在解決課前學生留言的問題上,例如為何輸入電壓無論是正半周還是負半周,負載電阻的電流方向始終是從上而下,產生的電壓降也都是同一方向?針對這一問題,教師以此為切入點,講解橋式整流電路的工作原理。接下來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整流二極管承受反向電壓大小,教師進行引導,直至學生完全理解,再利用剛獲得的知識解決書中例題,完成知識內化。
3)課后。課后再配上測驗題,鞏固知識。“整流電路”的混合式教學過程設計如表2 所示。

表2 “整流電路”的混合式教學過程設計

續表
將混合式教學應用在2020 級機械1 班學生的“電工電子技術與技能”課程教學中,教學實踐持續開展了一個學期,并與2019級機械1班學生的傳統教學實踐對比分析。兩個班級學生人數相近,學生整體素質類似,教學大綱、課程教材、課時量均相同,最后學生卷面成績的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2020 級、2019級機械班“電工電子技術與技能”課程考試成績情況
由表3 可知,2020 級機械1 班的學生與2019 級機械1 班的學生相比,平均成績提高了13 分,不及格率下降了17.5%,優秀率提升了9%。從成績分布上看,2020 級的學生在70~79 的分數段人數比較集中,而2019 級學生的分數段集中在60~69 分。這些數據都反映了混合式教學效果相比傳統教學效果有顯著的提升。
課前教師推送預習資料的屬性十分重要。例如,在視頻的時長上,推送15~20分鐘的視頻資料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會快進或倍速觀看視頻,甚至會有學生完不成課前預習任務,而推送大概5 分鐘的視頻時,學生基本都會完成任務。在視頻內容上,學生觀看過視頻后,在課堂互動中很少討論視頻的內容。所以教師在推送視頻資料前需要為其定義幾種性質,除了要時長不宜過長且內容與課程內容貼近外,也要更面向于應用型,更貼近學生未來的職業。
在課堂討論時,教師需要引導大家進入到本節課的知識重點中。在討論過程中,有些學生會過分地活躍,天馬行空,很容易造成話題的發散,教師應設計出一個引導的提綱,使學生討論的話題盡量聚攏,保證課堂討論的效果。
在混合式教學中,可以看到課后哪些學生積極主動地復習這部分知識,對這門課程花費高的精力,如果這部分學生有興趣,可以適當把課業內容做得更廣一些,而有些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反映出確實對這門課程不感興趣,可以對其制定一個基本達標的要求。利用網上教學掌握學生動態,可以把每個人的條件、興趣、狀態掌握充分,對不同學生設定不同的課程目標,更加有效地管理學生,做到因材施教[6]。
在“互聯網+教育”新時代背景下,混合式教學在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自主性和學習效果上具有多方面優勢,可以推動教學的發展,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應用于中職的時間較短,需要逐漸完善。在中職“電工電子技術與技能”課程中運用混合式教學的實踐表明,互聯網平臺能夠培養中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符合個性化學習的特征,能充分發揮中職學生不斷進取、敢于實踐的優良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