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摘要:隨著國家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教育政策不斷變革,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就業有良好作用。高校應順應形勢,不斷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創新。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就業指導 現狀
習近平同志曾說:“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一個從奴隸制、封建君主制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康莊大道,國家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從一窮二白、只能溫飽的國家,變成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教育一直是國家、社會、家庭的頭等大事,“兩個100年”是中華民族的奮斗目標。在中華民族傳統教育發展過程中,國家領導人始終保持警醒,以前所未有的戰略眼光,先后提出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1],全面促進了我國的教育深化改革,推動了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得我國逐步成為教育大國。
國家把教育作為百年大計進行總體布局,充分凸顯了教育的重要地位,還需要穩固的基礎來支撐。廣大高校學生作為教育事業的基礎,他們的表現體現了自身的學習、適應能力。我們不難發現,高校其實就是一個小社會,有的大學生猶如遨游大海,如魚得水,有的大學生猶如深陷泥潭,度日如年,部分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不高,進入大學后就荒廢了學業,導致在尋找工作時四處碰壁,無法順利就業,更不用談理想擇業。我們不禁反思,到底是教育方法出現了問題,還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存在問題。
一、一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狀況
1.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立場,一些人功利心較重。
中國式教育,因為從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建設進程,確保了大學生的基本思想政治立場。許多學生未進入大學前,夜以繼日,認真學習,努力想考取一所心儀的大學,但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后,一直以來緊繃的學習神經突然得到放松,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學習以外的方面。更有一些大學生將全部精力放在各類社團上,不僅影響了個人形象,還不利于順利就業,影響自身的長遠發展。
2.有良好的個人道德,卻往往局限于個人。
現在大學生素質較高,不會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比較講究個人衛生、不會占用公共資源、不會隨手亂扔垃圾。這充分體現了國家鼓勵、提倡素質教育的良好成果,在培養優秀學習能力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個人素養,但往往局限于個人。一些大學生更多地注重個人的日常行為,不會傳播優秀美德,比如:在舍友亂用公共資源的時候,不會適時制止。不利于帶動周邊的學生、朋友、同事,不利于團隊意識的培養。
3.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一些人缺乏社會責任感及奉獻精神。
大學生在經歷了十多年的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家庭教育后,形成了符合自身學習、生活環境的人生觀、價值觀。一些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不強[2],比如:定期進行獻愛心活動、干一些義務勞動,就會退縮,不愿意做毫無回報的工作。當大學生順利就業后,如果依然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講究勞益相等,就會間接失去提升能力、職位的機會,不利于社會發展。
4.有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一些人精神欠充實。
得益于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逐年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一些大學生,特別是來自大中型城市的學生的家庭條件是很好的,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學生的家庭條件并不好,甚至學費都需要通過貸款、勤工儉學的方式籌措。一些家庭條件良好的大學生沒有利用這一優勢,不思進取,精神欠充實。
5.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不夠。
國家教育體制,決定了大學生從小學就要接受全面的素質教育。進入大學后,許多大學課程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并不陌生,甚至一些課程內容在高中已經學過。進入社會工作后,社會更加強調的是動手能力、轉化能力、實踐能力。理論知識再豐富,若不付諸實踐,在工作當中,就無法將理論知識轉換為實踐成果,無法形成具體的作品,無法為企業創造效益,就是不合格的。
6.有基本的職業認知,對自身定位不夠清晰。
現在的高校學生因科技進步、時代發展,與其他時代的學生有著顯著的區別。以往的高校學生更加注重自身各個方面的鍛煉,不在意薪資,更希望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在良好的就業環境、工作環境中不斷開發潛力,鍛煉能力,通過能力的提升獲得相應的高額薪資[3]。現在的一些高校學生,對社會上各類職業有一定的了解,清楚每個職業大致的發展方向,知道哪個職業更有前途。因此,剛開始就業時比較看中擇業,而非單單為了就業,無法順利就業,對于自身的社會定位不夠清晰,容易被某個職位的某一方面吸引所有注意力,而沒有對自身進行詳細定位,考量自身是否適應該職位,或者說沒有讓外界認識到自身有適合某個職位的能力,出現部分高校學生無法順利就業的現象。
二、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1.穩固思想政治立場,提高道德素養,努力帶動他人。
高校學生已經是獨立自主的成年人,在進入大學這個小社會后,在思想政治方面要繼續保持從小的立場,對待任何事、任何人、任何物都要學會自我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做事的經驗、他人的優點轉化并吸收為自身的經驗及優點。這樣不僅有利于廣大高校學生的個人思想政治發展,而且有利于今后更好地適應各類工作。
在個人道德素養方面,既可以閱讀各類詩書雜文,學習古人的高風亮節,又可以放眼世界,學習全世界的好人好事,以點及面,真正大幅提升個人道德素養,有利于在今后生活中、工作中提升個人形象,促進個人發展。
在穩定和提升上述兩方面的同時,高校學生應該從自我做起,帶動周邊親朋好友,甚至在工作后,要更好地發揮感染力、號召力,讓更多人感受到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素養,以點帶面,使周邊人群能夠共同進步。
2.淡薄功利,學會奉獻,增強社會責任感。
高校學生作為社會的新人,應該學會自我防護,確保自身遠離社會的功利性習氣,做任何事之前首先應該想到的是如何做好這件事,而不是先考慮這件事做了對我是否有好處。高校學生要學會在生活中、工作中適時奉獻,提升社會責任感,別人不愿意做、不想做的事,可以大膽地做,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認知能力、處事能力、社交能力、應急能力,還能夠在生活中、工作中樹立良好的榜樣,有利于自身不斷提高,有利于周圍人群效仿學習,有利于個人在單位、家庭、社會中不斷發展。
3.理論結合實際,在實踐中鍛煉自己。
放眼當今社會,許多成功的創業者之所以能成功,本身固然具備成功需要的理論知識、領導能力、社交能力等,但是應該看到,幾乎所有創業者都是實干家,吃苦耐勞,勇于創新,不怕失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將自己的企業從小微企業逐步發展到大型企業、上市企業甚至全球500強。這一個個鮮明的例子,告訴廣大高校學生如果想成功,那么理論知識只是成功的條件之一,將理論同實踐相結合才是需要思考的問題。高校學生不能把自己比作趙括,紙上談兵,應將自身看做劉邦,在實踐中踐行理論知識,提升能力,鍛煉意志力,確保在工作中有較大的發展,為今后職位提拔、薪資提高、履歷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4.提升職業認知,明確個人定位。
現代科技快速發展,高校學生足不出戶就能通過網絡查閱各方面的資料,未雨綢繆。高校學生在選取相關工作職位、投遞相關簡歷前已經對某個行業、某個職業、某個職位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夠更好地規劃發展道路,選擇一份適合的工作。廣大高校學生在選擇某個職位時,不應該只將眼光盯著個人待遇、福利,這樣的做法是局限的、是短淺的,應該多關注職位發展,多思考該行業、該職位是否適合自身的發展,確保進入該行業后,能夠集中精力,更好地在行業內深耕、發展,為美好的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
大學生作為祖國建設的未來,應該將目光放眼世界、放眼未來,在課堂上努力學習,在生活中積極向上,在今后工作中一往無前,為個人夢、家庭夢、中國夢的實現打好堅實的基礎,為偉大祖國的復興貢獻一份屬于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康紅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07).
[2]吳昔.習近平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論蘊涵和實踐運用探索研究——以高校共青團加強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引領為例[J].新生代,2020(04).
[3]范可佳.網絡時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與出路——評《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國科技論文,2020,15(07).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工作專題項目《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2020SJB0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