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梅
摘要: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題中之義,是新課改的重要價值追求之一,也是新時代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教學交往本質觀認為教學過程即師生交往過程,師生的教學交往是雙向互動的、是互惠互利的。以教學交往本質觀作為探討建構和諧師生關系的切入點,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基于教學交往本質觀的視角,分析當前我國師生關系存在的功利化、單向化、淡漠化等問題,提出以平等對話、雙向互動、情感交流為基本內容的建構框架,對解決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師生關系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教學交往本質觀 師生交往 師生關系
1971年K.沙勒與KH舍費爾首次提出將師生交往這一因素納入教學論思想,并與其他一些教學論專家一起把這種思想系統化為教學交往論學派,此后,俄羅斯學者季亞琴科正式提出了教學交往本質觀。近年來,教學交往本質觀逐漸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其地位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推進而得到鞏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開展好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條件之一。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關乎教師的專業發展,更關乎學生的學習成長。教學交往本質觀所蘊含的師生交往觀,對和諧師生關系的建構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教學交往本質觀
教學交往本質觀認為:“教學是一種師生之間以對話、交流和合作為基礎進行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特殊交往活動。”①(71)“教學本質上就是指在特定情境下,借助一定的教學媒介,教師在引領、協助學生進行知識改組與創造中,通過師生間的‘精神性交往”實現學生生命意義的提升和精神境界的豁然,以求學生完美人格達成的一種活動”②(78-82)。教學的本質是交往,是師生間的特殊交往,這種交往是雙向的,師生在交往中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一)教學過程是師生特殊交往過程
教學是一種師生間的特殊交往活動,師生之間存在一種互動性的特殊交往關系,這種特殊性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交往目的的特殊性,師生間的交往不同于生活中的一般交往,師生間的交往有特定的目的,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和個體個性化發展;二是交往內容的特殊性,內容是經過專家精心設計和挑選的、凈化的人類文化精華;三是交往主體的特殊性,教學交往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師生雙方扮演的是擔負不同社會期望的社會角色;四是交往方式的特殊性,一般生活交往通常是自發的、盲目的或者無意識的,師生交往具有高度的自覺性、目的性和計劃性。它是通過特定的文化中介,在進行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同時促進學生發展的特殊交往活動。
(二)師生交往是雙向互動的
你交我往,有交有往,則為交往。交往依賴于主體雙方的共同參與、合作,離開其中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交往。教學交往是師生彼此間情感溝通、精神傳遞、思想交流和觀念融合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雙向的過程。師生間的交往除了語言表達層面的互動外還有心理層面的互動,如暗示、感染、模仿等,教學正是通過師生間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理解的實質性雙向互動生成的,沒有師生主體間的雙向互動,就不是真正的交往,也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學。
(三)師生交往是互惠互利的
教師和學生在知識、經驗、能力、個性等方面存在差異,師生間的差異為彼此間互惠互利、教學相長提供前提條件。“教學不只是一個認知性的掌握知識——發展智慧潛能的過程,還是一個完整的人的成長與形成過程,是學生個體生命潛能多方位彰顯、豐富的過程”③(58-62)。學生在與教師的教學交往過程中可以習得知識經驗,掌握操作技能,培養綜合能力,形成個性化人格,為其社會化發展奠定基礎。教學交往中教師的知識經驗、能力素養、人格魅力等可以影響學生,促進學生發展,教師從學生的成長中受到鼓舞,體會到自己的勞動價值,實現事業理想。可見,在教學交往中,師生間是雙向收益、互惠互利的,教師的教可以促進學生的學,學生的學亦可促進教師的教。
二、現階段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
教師與學生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雖然各自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經歷、思維方式等,但在教學交往活動中,他們是共同參與、相互協作、共同成長的。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專業知識的習得和品格素養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教師工作效率,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然而當下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仍存在諸多問題。
(一)師生交往目的功利化
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步過渡到社會轉型期并采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上新媒體時代的興起和發展,加快了外來思想價值觀念的傳播擴散。在社會轉型和時代變遷過程中,市場經濟的功利性特點不可避免地融入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教育教學中,使教育過程、師生交往過程摻雜了利益因素,教育實踐中出現的權力主義、形式主義是師生關系出現功利化傾向的重要原因,再加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師生交往動機和行為存在一定的功利性。
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現階段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效果評價最看重的是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將教師的晉升機會、工資水平與學生的學習成績、升學率相掛鉤,導致教師在師生交往中傾向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學習成績的提升上,忽略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個性化發展。在帶有功利化傾向的師生關系中,“師生交往的目的僅僅在于知識的記憶、存儲與再現,不關注師生作為生命存在的意義的實現”④(53-57)。例如,在高校中存在學生以教師的話語權大小和掌握學術資源的多少作為選擇導師標準的現象,一些教師為了取得較好的學生評教結果,在課堂中有意取悅學生,放松對學生的要求等,這些現象都反映了師生交往目的功利化傾向。
(二)師生交往模式單向化
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目前我國的一些課堂教學模式還是單向的理論灌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下的師生關系,教師是高高在上的課堂管理者和實施者,學生是順應者和服從者,盡管師生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會進行互動,但很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常常是機械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學生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被忽略、弱化。
在單向理論灌輸教學模式下,學生大多數是在教師的命令和監督下進行服從式的學習和機械化的記憶,師生間交往交談的內容僅停留在知識點的講解、技能方法的傳授層面,這種單向、線性、機械化的課堂問答,忽略了師生間的交往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師生間不僅在學習內容、知識層面沒有有意義的互動,更沒有心靈、精神、情感的深入互動。這樣的師生交往模式形式化、單向化色彩濃重,師生之間無法實現知識共享和情感共鳴,再加上當今融媒體時代背景,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生可以通過很多新技術手段獲取自己所需的學習資源,相應減少師生互動,導致師生雙向互動效果大打折扣。
(三)師生交往情感淡薄化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教師在教學、科研等方面面臨的壓力增大,學生學習、升學壓力逐漸增加,教學活動很多時候被視為一種“任務”,師生間的交往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和“學”的任務,師生間的交往被異化為純粹的知識交往。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重知識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將教學活動簡單固化為教師說教和學生聽教的師徒關系,心靈、情感上的深入交流被忽略,教師與學生間的情感關系淡薄,交往中缺乏關愛、溫馨、和諧的氛圍。
人都是有情感的生命個體,教育教學過程需要情感的支持,教育教學目標追求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沒有情感、沒有愛,教育教學就會變得冷冰冰。情感淡薄化的師生交往,忽略師生的情感體驗,導致教學過程中師生人文關懷和精神追求的喪失。一些教師在課堂之外很少與學生交往交流,即便有交流也大都是關于學習內容的答疑解惑,很少與學生進行思想、情感上的溝通交流,很少有對學生生活和心理訴求上的關懷。師生缺乏情感交流容易導致師生間產生心理隔閡和情感落差,造成彼此不理解、不信任,影響和諧師生關系的建構。
三、教學交往本質觀對建構和諧師生關系的啟示
教學交往本質觀下的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對話、積極互動、共同進步的交往過程,師生間是平等、雙向、理解的關系。師生關系出現的功利化、單向化、淡薄化等問題影響教學質量和教育的健康發展,將教學交往本質觀融入師生關系建設,有助于師生和諧關系的建構。
(一)注重民主平等的價值追求
民主、平等是當今盛行的社會思潮,建構平等的和諧師生關系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題中之義,以往關于師生關系的“教師中心論”“學生中心論”等觀點已不再符合當今教育發展的要求。在教學這一特殊交往活動過程中,教師在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生活閱歷等方面一般高于學生,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是控制者、主宰者,學生都是有獨立思想和獨立認知能力的個體,教師要秉承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信念,充分肯定學生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尊重不同學生發展的可能性和潛在性。
在以師生對話、交流為基礎的特殊交往活動中,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成為教學對話情景的組織者、創造者、傾聽者、參與者,通過與學生的對話交流掌握學生的問題和個性差異,并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實現因材施教。教師要放下“教師權威”充分展現民主、平等的精神,營造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將學生視為人格平等、地位平等的獨立個體,理解尊重每位學生,讓學生能夠自由思考、盡情表達,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其真正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
(二)強化雙向互動的交往方式
教學中的師生交往過程是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主體雙方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主觀能動性,具有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師生雙方可以自主地選擇何時交往、怎樣交往,而不是機械、被動地參與交往活動。師生間的交往不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簡單機械相加,在這個特殊交往過程中雙方是互相構建、互教互學的,因此,師生間的交往方式應該是雙向互動的,主體雙方相互作用、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共同在教學交往活動中發揮作用。
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及活動的積極性,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改變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改變單向、被動接受的學生學習方式。在與學生交往過程中,教師不能唱“獨角戲”,一味地“講”、說教,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通過營造寬松、理解、尊重的教學氛圍,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話語權,讓學生敢想、敢問、敢做,自信、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疑惑和觀點,實現師生間真正有意義的雙向互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及創新精神,促進其個性全面自由發展。師生間互動的雙向性除了體現在教學內容層面,還體現在生活、精神情感上,教師課余要多與學生交流互動,了解學生生活、心理上的動向。
(三)夯實情感交流的現實基礎
學生時期是人成長過程中一個特殊而重要的階段,對愛和歸屬感的需要是這個階段的顯著特點之一。學生在校園生活中需要的不僅是一個學習理論知識、掌握方法技巧的場所,更是一個能表達情感的場所和充滿愛與信任的成長環境。因此,師生間的教學交往不僅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要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歸屬、人格得到尊重。教師在師生交往中一方面要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教師要為學生建立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班集體,讓學生體會愛與被愛的情感,體會集體的溫暖,感受到教師和同學間的情感關懷。教師除了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外,在生活上也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情感變化,當學生遇到困境時,教師要設身處地地理解幫助學生,將真情實感融入師生交往過程中,讓學生在師生交往過程中體會到關心、包容、價值感、責任感等積極的情感。加強師生間情感交流,不僅能使學生體會到來自教師的積極關注,及時調整自我,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和生活,還能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促進師生間和諧關系的建構。
注釋:
①李森.教學交往觀的確立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2(9).
②杜尚榮,鄭慧穎,李森.再論教學本質:復合型特殊交往說——兼論基于人文關懷的教學價值取向[J].現代教育管理,2013(03).
③肖川.論教學與交往[J].教育研究,1999(02).
④陳祖鵬.師生交往的實踐困境及其超越——解釋學的視角[J].中國教育學刊,2019(09)
參考文獻:
[1]李森.教學交往觀的確立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2(09).
[2]杜尚榮,鄭慧穎,李森.再論教學本質:復合型特殊交往說——兼論基于人文關懷的教學價值取向[J].現代教育管理,2013(03).
[3]肖川.論教學與交往[J].教育研究,1999(02).
[4]陳祖鵬.師生交往的實踐困境及其超越——解釋學的視角[J].中國教育學刊,2019(09).
[5]孫小雯,任鳳琴.交往行為理論視角下新型師生和諧關系建構[J].理論觀察,2019(11).
[6]楊靚.師生關系的困境與突圍[J].新教師,2020(01).
[7]鄭會敏.教學交往的缺失與模型建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32(10).
[8]王以雷.新型和諧師生關系的建構[J].教學與管理,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