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姿蓉



摘要:本文結合高職院校工作特點,提出樹立大思政育人觀念、構建環形十大育人協同體系、探索“合作+引領”育人新模式、突破平臺建設信息化缺失瓶頸、提供制度保障等路徑,解決當前高職院校“三全育人”工作面臨的低協同性現實困境。
關鍵詞:高職院校 三全育人 協同性
“三全育人”工作是高校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挑戰,履行立德樹人使命的重要舉措。自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及中共教育部黨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三全育人”工作要求以來,全國高校開展了“三全育人”相關探索,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為高校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各高校自推進“三全育人”工作3年以來,普遍面臨協同性低的現實困境,急需解決。
一、“三全育人”工作面臨協同性低的現實困境
協同,即協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協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標的過程或能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低協同性會從根本上影響“三全育人”工作效果。
1.協同性低影響“全員”形成合力
全員育人需要聯動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十大育人體系中涉及的相關部門及人員,共同形成育人合力,解決資源分布區域性、學生不同年級階段時間性等“時空差”問題。當前高校“三全育人”的低協同性影響了合力形成。第一,由于內驅力及外部制度保障不足,導致教師參與“三全育人”積極性不夠高,不同崗位的師資、不同部門的育人資源及優勢很難整合,校內資源難以協同調動,無法實現高效協同育人。第二,高校作為“三全育人”工作中樞,發揮校外資源優勢的效果不佳,導致校企、校家、不同高校間橫向協同不夠。
2.協同性低容易導致“全過程”育人脫節
針對不同年級階段學生所開展的育人工作重點應當有所不同。如針對低年級學生需要注重適應性、專業自信心、知識性等方面的教育,針對高年級學生需要加強抗壓力、技能性等方面的教育。在每學期寒暑假及畢業實習期間“育人”工作容易脫節,因此需要高度協同校內資源及校外實習合作單位能動性,否則很難達到“全過程”育人效果。
3.協同性低影響“全方位”育人效果
教學“時空差”及師生“供需失衡”影響“全方位”育人效果,對提高“三全育人”協同性提出更高要求。首先,低協同性會使育人元素得不到有效挖掘,育人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出現課程之間、課內課外、線上與線下、校內校外等各方位聯動育人缺失,無法滿足現代“教”與“學”的“時空差”需求,最終影響“全方位”育人效果。其次,學生在“受教育”方面有共性、個性需求之分,如所有專業及年級學生均需加強紅色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但學生心理、資助、專業短板等個性化需求如果得不到及時幫助,就會產生不好的影響。教育客體“學生”的“需求側”與教育主體“教師”的“供給側”信息不對稱、人力資源受院校及部門限制等因素,常常導致針對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指導與幫扶精準度不夠,最終影響“全方位”育人效果。
二、高職院校對提高“三全育人”工作協同性的迫切性
1.高職教育“學制短”對育人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與本科相比,高職學生只有兩年至兩年半時間在學校接受教育,最后1年或半年到校外參加頂崗實習。需要高職院校增強“三全育人”工作協同性,提高育人效率,使學生在校期間充分接受理想信念、人文素養、專業知識與技能等方面教育,最終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高職教育“輕素養”短板急需補齊
與本科相比,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為主,在育人工作上存在“重技能輕素養”的問題。然而沒有崇高理想信念、缺乏政治站位及道德情操的大學生是無法適應祖國及社會的發展需求的。因此高職教育迫切需要提高“三全育人”工作協同性,補齊“輕素養”短板,真正完成立德樹人使命。
三、提升高職院校“三全育人”協同性的建議
1.樹立大思政育人觀念
高校不能局限于把“三全育人”工作僅當作一個項目,由某個部門牽頭完成,“三全育人”工作不是高校的一項附屬工作,而是育人工作的綱領。高校應當樹立大思政育人觀念,在充分發揮思政教師、輔導員、班主任聯動育人效能的同時,通過十大育人體系將宣傳、教務、學工、后勤等校內所有部門的行政人員及專任教師,甚至校外育人資源最大化,集全院之力將“三全育人”工作提高到戰略高度,落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工作要求。
2.構建環形十大育人協同體系
十大育人體系是高校推進“三全育人”工作的路徑,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三全育人”工作效果好壞。自“三全育人”工作推進以來,高校在實際運作中基本處于宏觀制訂“三全育人”工作方案,平行推進十大育人體系的現狀。在理想狀態下,十大育人體系在學校統一部署下,經各部門協同后會形成更強合力指向教育客體“學生”。
現實中,十大體系內在邏輯未構建導致育人結構松散。受“本位主義”或“純思政”主義影響,各部門通常把“三全育人”工作當成本職工作的附屬,或簡單地認為這是思政工作,未從戰略高度理解、執行好相關工作,校外企業等社會資源“三全育人”工作熱情不高,最終導致教育主體“個體”內驅力不足或“有勁使不上”,不僅未形成合力,還達不到育人效果。歸其原因,是由于高校普遍平行推動十大體系,導致育人體系結構松散缺乏聯動。
圖1 平行推進十大育人體系的理論狀態
學校應結合高職教育及學生特點,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十大育人體系的三個包圍圈提高育人協同性。其中最內層是影響培養目標且與學生最密切相關的“課程十科研”育人圈,中間是與學生息息相關、有柔性育人特質的“網絡+心理+資助+文化+服務”育人圈,最外面是相對間接,作為“三全育人”堅實保障的“組織+管理”育人圈。包圍圈的構建有利于“三全育人”中的教育主體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為“全員”育人增強內驅力,提高育人協同性。
圖2 平行推進十大育人體系的實際狀態
圖3 環形十大育人體系的理論協同狀態(學生為基點)
3.探索“合作+引領”育人新模式
遵循協同理論中的“開放性”要求,高校應主動開展深度“校際、校企”合作,增強校外橫向資源配置能力,實現“全員”育人效能最大化。
與本科相比,高職教育以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為主。學校應以最內層“課程+科研”育人圈作為突破口,發揮專業重點團隊及“大思政育人”隊伍優勢,對內通過創新教學形式、技能比賽等培養學生創新及科研思維,對外吸納聯合企業研發符合當地經濟、行業一線發展需求的科研成果,增強“課程、科研”育人實效。“合作+引領”模式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優勢團隊及校外優質資源的能動性,還可以同步指導本校其他教學、管理團隊搭建所轄范圍育人高地,助力十大育人體系推進,最終提高“三全育人”協同性。
4.通過平臺建設突破信息化缺失瓶頸
沒有信息化平臺整合教育資源、匹配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開展育人過程化監督與反饋,學校的“三全育人”工作只能停留在一紙文件上,很難落到實處。高校應通過建設集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教育主(客)體“供給”匹配、過程監控功能于一體的信息化“三全育人”平臺,彌補因教育“時空差”、信息不對稱、責任無法落實到人而引發的“三全育人”協同性低問題。
5.制度保障“三全育人”工作推進
在以學生為中心構建環形十大育人體系的同時,高校要從學校管理層面出發,以“組織+管理”育人為抓手,輻自]其他八大育人體系,構建“三全育人,工作制度保障體系。以木桶原理為原則指導人力、物力資源分配,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并對十大育人體系進行成效評估,為提高“三全育人,協同性提供保障。
圖4 “三全育人”工作制度保障體系(校方為基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要轉變觀念,將“三全育人”工作提高到戰略高度,打破部門隔閡及平行推進十大育人體系的做法,梳理十大育人體系的內在邏輯,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學校專業及團隊特點構架育人體系,并開發校內、外育人資源,充分發揮信息化平臺及制度保障功能,從根本上提高“三全育人”協同性。
圖5 高職院校“三全育人”協同性提高路徑
不同專業特點的高職院校,“三全育人”工作環形育人系統中的課程、科研與校內優勢教學團隊、合作高校及企業之間的關系會有所不同,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并結合推行效果開展診改,最終履行好立德樹人使命。
參考文獻:
[1]朱平.高校“三全育人”體系協同與長效機制的建構——以全員育人為中心的考察[J].思想理論教育,2019(02);96-101.
[2]曹錫康.高校組織育人:現狀考察與機制構建[J].思想理論教育,2018(11).